時間:2019年5月14日上午10:00
地點:故宮博物院-箭亭 故宮書苑
出席專家學者:
著名古陶瓷研究鑒定專家耿寶昌,故宮博物院原黨委書記、副院長裴煥祿,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故宮出版社社長王亞民,故宮出版社總編輯劉輝,故宮出版社副社長錢傳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揚之水,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張廣如,北京大學教授秦大樹,清華大學教授尚剛,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呂成龍,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陳華莎、王光堯。
會議主持:故宮出版社常務副總編宋小軍
故宮出版社社長王亞民:
尊敬的耿寶昌先生、裴煥祿副院長,各位遠道而來的嘉賓,各位故宮的同仁,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五月初夏花似錦,十年苦心制黑砂。袁野先生的《砂壺尚黑—袁野黑紫砂器作品集》一書,經過大半年的策劃、設計、編輯、加工,已經順利面世了。讓我代表故宮出版社對此書的正式出版和發(fā)行表示熱烈祝賀。
故宮博物院藏有35萬多件古代陶瓷器,其中有近400件宜興紫砂器,但黑紫砂器的數(shù)量屈指可數(shù),異常珍貴。很多人可能還是第一次聽到黑紫砂這個名詞,因為它確實稀少。黑色,素來為皇家所喜愛,夏、秦時即為皇家所用,漢初亦沿用以示正統(tǒng)。黑紫砂是明清時期宜興窯場在燒造紫砂壺時偶然得到的一種高溫黑色紫砂器,不僅外表呈黝黑色,而且胎體斷面也漆黑,表里如一。存世的黑紫砂器,國內僅見于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黑紫砂器及文房用品,此外日本一些機構略有收藏。這些黑紫砂器都是在明朝和清朝進貢到宮廷供皇家使用的,民間難得一見。黑紫砂的稀缺和燒制工藝的偶然性,使其在清代后期完全消失在人們視野里。
可喜的是,一批有追求的藝術家,他們在努力復燒古代名窯名釉產品,并且在工藝上有所創(chuàng)新,他們是真正傳承、弘揚中國古代優(yōu)秀陶瓷文化之人。袁野先生就是他們其中的一位。袁野先生是一位繪畫藝術家,由于對紫砂器的熱愛,十幾年前開始了對其失傳工藝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對黑紫砂器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功夫不負苦心人。通過十年的探索,袁野先生終于恢復了這一失傳已久的黑紫砂泥料配方和燒制工藝。2015年,他利用紫砂泥料在宜興用1 300 ℃高溫,用古已有之的工藝燒成黑紫砂壺等器皿,這些黑紫砂藝術品是在繼承、吸納中的復原與創(chuàng)新?!渡皦厣泻凇昂谧仙捌髯髌芳愤@本書,即是袁野先生復燒黑紫砂器的經典作品的集結。通過這本書可以讓更多的人走進黑紫砂、了解黑紫砂并且喜歡黑紫砂,也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有許多優(yōu)秀的匠人在為恢復傳統(tǒng)工藝默默努力。
故宮是一座博物院,里面186萬件藏品,每一件都是藏品,都值得我們去挖掘他們背后的故事,去研究他們的工藝,去欣賞他們獨特的美。我國有不少恢復傳統(tǒng)工藝的實踐者,故宮博物院有大量文物的研究者,學術研究與工藝實踐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砂壺尚黑—袁野黑紫砂器作品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這樣一種結合。
最后,讓我們再次對此書的出版、發(fā)行表示祝賀!同時也祝愿在座的嘉賓能在我們這個全新打造的藝術空間——故宮書苑渡過美好的上午時光。
中國古陶瓷研究鑒定專家耿寶昌:
今天有機會在故宮博物院參加故宮出版社舉行的這次《砂壺尚黑----袁野黑紫砂器作品集》新書發(fā)布會,很高興。剛才王院長也說過,過去歷史上歷代宜興紫砂的作品比較多,黑的比較少有,新的看不到。今天出版的這本書,袁野對黑紫砂器的研究、復原和創(chuàng)新,有利于紫砂文化的傳播與開拓,是新時代紫砂器的新成就。
清華大學教授尚剛:
看了袁野先生的作品,感到很振奮。一個是袁野先生恢復了這個傳統(tǒng),而且這個過程也很艱難,作品也是富含古韻的,在古韻之中又能看到一些新的東西。中國工藝美術現(xiàn)在有很大的麻煩,因為當代主要是三種東西,一個就是擬古,就是完全地復古;還有一個就是妄自創(chuàng)新,什么是創(chuàng)新?沒有基礎的創(chuàng)新實際上就是瞎走;還有一個就是牽強附會,比如說現(xiàn)在國家倡導“一帶一路”,我評大師的時候就看到很多跟“一帶一路”有關的作品。有些完全就是牽強附會,比如一個石雕有這么一個長的橋,上邊一條路,告訴你這是“一帶一路”,這個做法現(xiàn)在是比較“當代”的。袁野先生的做法是很高明的,一方面他恢復了古代的技術,而且他的作品是富含古韻的,他還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在里面。這個是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的正確走向,我祝愿袁野先生獲得更大成就。
北京大學教授秦大樹:
我看了袁野先生的作品,有兩點體會:一個是我非常認同王光堯的觀點,袁野先生是一位真正地從工藝技術上、從原料上潛心地去研究和恢復的研究者,不是做一個想恢復之后拿去賣錢的一個商業(yè)項目,而是真正的對古代工藝、對傳統(tǒng)的恢復。剛才袁野先生自己也介紹,他首先從找礦到窯爐形態(tài)的設計,模仿龍窯氣氛來燒制,怎么提高窯溫和窯內氣氛的控制,在這些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嘗試,做出了這樣的器物,在韻味上、在外觀上都是對過去的黑紫砂的一個很好的恢復,這點非常難能可貴。另外一點,我也在想,從宋元時期的這個茶器的儀式化,點茶、斗茶這種強調儀式化的風尚到了明初以后改變成沖泡茶,其實紫砂的出現(xiàn)是茶器和健康相關聯(lián)的一個方向。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在它制作的工巧上、在它的裝飾上、造型上都有很多的追求,這樣茶器就不光是飲茶健康的一個茶器了,而是還有藝術的含量在里面,這個確實成為我們國家的一個傳統(tǒng)。再有一點,剛才說到創(chuàng)新,尚剛老師確實在這方面有發(fā)言權,因為他參加評選大師,可以看到很多在追求走向大師的過程中努力的方向,有些可能是對的,有些可能是不對的。這個創(chuàng)新呢,可能最后不一定要在造型上、紋飾上要多么的出新。其實比如紫砂這種以簡單的造型來取勝的器物上,紋飾和造型上,太小的改變也許讓人感覺不到,如果大的改變有時又會走彎路。但是袁野先生的這個作品通過燒制變得特別堅硬,強度變得和翡翠一樣,這使我非常地吃驚。近代以來,陶瓷如何和現(xiàn)代工藝相結合,其實這是做陶瓷器的人一個非常重要的追求?,F(xiàn)在在高科技領域,在航天、在耐高溫和耐強腐蝕這些方向,陶瓷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這個黑紫砂非常地堅硬,這樣有可能把傳統(tǒng)的工藝、傳統(tǒng)的原料應用到今天的高科技,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向。再次祝賀袁野先生。
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呂成龍:
首先祝賀袁野先生作品集的出版發(fā)行,我看到袁野先生的作品,首先感覺這些作品非常美,我主要講兩點:第一點,袁野先生的作品路子走得非常對,他的作品給人一種特別素雅、樸素這樣一種美感,這個路子非常對。昨天我參加全國政協(xié)會,吳為山先生也跟我提到袁野先生和他的作品。然后,還提到對四川陶都榮昌的陶器的印象。那邊的原料也很好,但是做出來的東西呢,大量的他看了都不是很滿意。為什么呢?他說,我們的技術人員不具備這個書法跟繪畫的能力,沒有這個功底,東西做得很好,但是上面刻的字、刻的紋飾,圖案太差。他后來跟當?shù)厝苏f,你們別往上刻字和圖案了,就讓它素著更好,你們這是畫蛇添足了。但是剛才我看袁野先生的作品,感覺他的路子走得非常對,非常的樸素,上面有些有裝飾也是很簡單的。你看有個作品上面畫金彩,也是很簡單的一點。作品集里面的器型,很多都是我們傳統(tǒng)的一些經典造型,比如“石瓢”、“茄瓜”,還有“六方壺”等等這些都是經典的造型,然后用黑紫砂體現(xiàn)出來,非常美。因為紫砂這門藝術,很多人并沒有悟到它們的真諦。我的一種感受,其實紫砂最美的也是最難的,就是簡單。我舉個例子,就是榮昌的例子,就是上面我們不加任何的裝飾,我感覺那是最美的。當然,為了適合人們不同的審美需求,有的往上面刻句詩、刻一點書畫,這個也未嘗不可,但是不能太繁縟,也就是講究不要太多,簡單一點更好。所以紫砂這個東西從歷史上的傳承來看,能受到人們最高評價的這個代表性人物,他們的作品也是很樸素的,不是花里胡哨的。比如說,明代的時大彬、清代的陳鳴遠、民國的裴石民、當代的顧景舟大師,他們的作品都是很樸素的,不是說上面不加任何一點東西,但是他的主流都是樸素,基本上都是我們講的“光貨”,不是那種花里胡哨的東西。反倒他們的作品使他們成為最頂尖的大師。所以說,袁野先生的作品路子是非常對的,就要走這樣的路子。
第二點我要講的是在模仿傳統(tǒng)經典造型的基礎上,我們就要考慮下一步,我們的創(chuàng)新。這要結合我們新的時代特點,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還有我們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結合這些方面來進行創(chuàng)新。因為,不能一味地去模古,特別在造型上面。我們的創(chuàng)新是這個藝術的火種,是它的生命力,所以我們要考慮在這方面多下點功夫,要做出能代表我們這個時代水平的作品,這樣將來就能流芳百世,就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代表,就成為經典。不光是紫砂,我們整個中國陶瓷,藝術發(fā)展都需要這樣的精神,我們還不能藐視古人的東西,古代的文化要吸收,大膽地吸收中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陶瓷文化,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進行創(chuàng)新,這樣才是我們整個陶瓷藝術發(fā)展的一個正道。再次祝賀袁野先生能夠做出這樣能給我們帶來美感的作品。
(以上內容根據(jù)2019年5月14日于故宮博物院-箭亭 故宮書苑舉辦的《砂壺尚黑----袁野黑紫砂器作品集》新書發(fā)布會現(xiàn)場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