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才
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途中,新中國迎來了70周年華誕。河北省博物館事業(yè)是在新中國的孕育下出生、成長的,并與祖國風雨同舟,一路走來,經歷了無數的艱辛與挫折。今天,分布在全省城鄉(xiāng)的上百座博物館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fā)展,滿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精神載體。河北博物館事業(yè)70年,經歷了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期、恢復穩(wěn)定期、質量提升期、高速全面發(fā)展期四個階段。
一、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期(1949—1977年)
河北博物館事業(yè)有100多年的歷史。1902年直隸省(今河北?。┨旖蚩脊S設立陳列館,是為河北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端。但由于河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省會多次遷徙,使得整個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曲折多變。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除了天津的幾所博物館外,全省其它地方幾乎沒有博物館,博物館建設面臨著從零開始的艱難局面。
1950年6月9日,河北省成立了文物管理委員會,正式開啟新中國河北省文物保護的征程。文管會除開展文物、考古工作外,博物館工作也被列為重要工作任務,河北博物館事業(yè)開始起步。
1951年10月,針對全國各地博物館籌備機構的成立和對舊有博物館的改造,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發(fā)布《對地方博物館的方針、任務、性質及發(fā)展方向的意見》,為指導地方博物館的籌建和改造明確了方向。在此背景下,1953年4月,河北省博物館籌備處成立。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河北省的第一座博物館,館址位于保定市蓮池西南角的松鶴園,館舍面積1200平方米,展廳4個,辦公室6間,人員編制11名。從此,河北博物館事業(yè)中的收藏、展示、教育、研究工作拉開了帷幕,并帶動全省各地掀起了博物館建設的高潮。
在省博物館的示范引領下,從1953年到1966年“文革”前,全省共成立博物館、紀念館10個,包括張家口地區(qū)博物館、蔚縣博物館、李大釗紀念館、承德離宮博物館、冉莊地道戰(zhàn)紀念館、定縣博物館、定縣張寒暉紀念館等。
這些博物館、紀念館成立后立即開展了一系列業(yè)務活動。
首先是征集文物,充實館藏。在白手起家的困苦條件下,省博物館接收了原省政府、冀南行署、冀中古物保管委員會在戰(zhàn)爭年代搜集的文物1000余件。1954年又接收了北京下斜街直隸同鄉(xiāng)會畿輔先哲祠收藏的直隸名人遺物300余件,古籍圖書600余冊。同年,省文管會在曲陽修德寺遺址發(fā)掘出土2200余件北魏至唐代的佛教造像,除100余件送北京故宮博物院修復外,全部入藏省博物館。1956年熱河省撤銷后,又接收原熱河博物館文物2000余件。1964年省文物工作隊將發(fā)掘所獲1萬余件文物移交省博物館收藏。
從1956年開始,為貫徹首屆全國博物館工作會議精神,省博物館率先垂范,開展了革命文物和社會主義建設實物資料的征集工作,共征集相關文物資料1萬余件。同時在民間收購了大量的流散文物。受張伯駒等愛國人士向國家捐獻文物的影響,省內外的愛國進步人士不斷向省博物館捐獻私人收藏的文物:劉秀臣先生兩次共捐獻清代和民國版省內各縣縣志134種、168宗,其它省志及書籍100余種,文物60余件,古錢幣2622枚;馬本齋的家人捐獻了馬本齋的圖章、軍刀、指揮棍和馬母被捕后坐過的小推車;省參事室諶厚慈主任捐獻書畫220余件,三希堂法帖32冊,及數千張碑帖、墓志拓片等[1,2]。
其它地、市、縣級博物館在征集文物、豐富館藏方面也表現突出,如定縣博物館在劉殿庚先生的帶領下先后征集各類文物數萬件。
其次是舉辦陳列展覽,實現教育功能。陳列展覽是博物館的中心工作。建國初期,河北博物館人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博物館事業(yè)中,在文物數量少、場地有限、人手不足、工作經驗匱乏的不利條件下開展了各種陳列展覽的實踐活動。
1954年,省博物館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聯(lián)合舉辦了《河北省出土文物》《望都壁畫》展覽。次年又舉辦了《歷史文物展覽》。1956年12月,省博物館舉辦的《河北省農業(yè)七年成就展覽》,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河北農業(yè)戰(zhàn)線的光輝成就,受到省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群眾的熱烈歡迎。1957年,利用征集到的革命文物,又舉辦了《河北省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革命文物展覽》。為了把文物展覽送到基層,1958年3月,省博物館《革命文物流動展覽》在邯鄲等地各縣、市、廠礦巡回展出,觀眾達6萬余人。為了響應省文化局在農業(yè)合作化運動中“進行生產建設,加強保護文物”工作的指示,同年5月至8月,省博物館先后在唐山、秦皇島、張家口等7個市鎮(zhèn)舉辦《歷史文物巡回展覽》,觀眾多至25萬人。同年還舉辦了小型專題展覽《河北革命少年兒童展覽》《銀海紅花——植棉模范王素梅展覽》等。1959年10月,在新中國成立10周年之際,省博物館的《河北人民在新民主主義時期的革命斗爭展覽》,第一次將河北革命史梳理成線,用展覽形式表現出來。該展覽充分展示了省博物館對河北革命史、革命文物的研究成果,展示了革命文物征集工作的成績。同時,定縣博物館也在建國10周年舉辦了文物展覽并向社會開放。1962年8月,定縣張寒暉紀念館的展覽對外開放。1963年1月,省博物館在天津舉辦了《河北抗洪搶險斗爭展覽會》。1965年,根據中共華北局和河北省委指示,省博物館在正定大佛寺籌辦了大型陳列《河北歷史文物專題展覽》。
從內容上看,這一時期的陳列展覽大多是利用新中國成立后人們在工農業(yè)生產中發(fā)現的歷史文物舉辦的文物展、戰(zhàn)爭年代革命題材教育展、新中國工農業(yè)發(fā)展成就展以及英雄模范人物事跡展。這些展覽極大地激發(fā)了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熱情,為新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和文化繁榮貢獻了力量。
在1966年“文革”到來前,河北省的博物館從無到有,通過征集文物、舉辦陳列展覽,完整地實現了以物育人的教育功能,初步建立了河北文物藏品體系,培養(yǎng)了一批博物館研究和管理人才,獲得了一批研究成果,鍛煉了博物館隊伍,為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增加了精神動力,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為之后河北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然而,在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動亂中,全省博物館數量不升反降,低谷時的1975年僅剩3座博物館,工作基本處于停頓、癱瘓狀態(tài),博物館的發(fā)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但是,因為有前十幾年老一輩博物館人的艱辛努力,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的基礎已經筑牢,事業(yè)發(fā)展的曙光即將來臨。
二、恢復穩(wěn)定期(1978—1998年)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的春風給河北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隨著全省經濟的不斷恢復和發(fā)展,博物館事業(yè)開始復蘇,并進入20年的恢復發(fā)展階段。
1978年,全省博物館數量恢復到“文革”前的最高水平,并開始逐步增加。是年,張家口地區(qū)革委會批準恢復“文革”前撤銷的地區(qū)博物館。1981年1月,蔚縣博物館也恢復設立并對外開放。1978年的6月14號,經當時的河北省革命委員會批準,于1972年5月6日被合并的省博物館和省文物管理處分別刻制“河北省博物館籌備處”和“河北省文物管理處”公章,省博物館又恢復獨立建制。當時的省委、省政府領導對新恢復的博物館十分重視,1980年4月13日,省長李爾重視察了省博物館籌備處。次年5月17日,中共河北省文物事業(yè)管理局報請省委宣傳部研究決定,任命耿碧濤為省博物館館長,何直剛為副館長,下轄4個部室。1984年2月,省委、省政府批準省博物館編制45人。1986年12月10日,省委召開常委會,討論了文化廳關于省博物館的建設方案,決定撤銷省展覽館,將其合并到省博物館。次年4月9日,省編辦正式批文,省博物館編制105人,內設11個部室。10月1日,省博物館開放典禮在石家莊舉行,省委書記邢崇智以及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xié)領導解峰、李文珊、劉榮惠、徐純性、王東寧、張振川、劉英、王玉、王祖武等出席?;謴烷_放的省博物館結束了長期以來館舍陳舊狹小,人員不足,以及因省會經常遷徙而沒有固定場館、固定陳列展覽、固定庫房的局面,從此,省博物館成為名副其實的省級博物館,開啟了新的篇章。
這一時期,設區(qū)市博物館的設立也開始起步,到1998年已經發(fā)展到5家,除了重新恢復的張家口地區(qū)博物館,其它分別是1984年設立的邯鄲市博物館,199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石家莊市博物館,1996年成立的唐山博物館,以及1998年開始設立的保定市博物館。
此時,縣區(qū)博物館的數量也在逐年穩(wěn)步增加。承德地區(qū)在全省率先實現了“縣縣有博物館”,從此,承德各縣博物館一直領跑全省縣級博物館的發(fā)展,也為自身后續(xù)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后,黃驊縣博物館、懷來縣博物館先后建成開放,成為我省較早建成的一批縣級博物館。
這時,一些具有地域特色和影響的專題博物館、紀念館也相繼建成,彌補了我省專題、特色博物館的不足。如涉縣八路軍129師紀念館、保定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武強年畫博物館、保定直隸總督署博物館、灤南成兆才紀念館、山海關長城博物館、衡水法帖博物館、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新館等。
這些博物館舉辦了各種陳列展覽,或謳歌改革開放,或展現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省博物館于1978年6月至8月在石家莊舉辦了《古中山國王墓出土文物展覽》,精選2512件戰(zhàn)國中山國出土文物參展,觀眾達44325人次。后又舉辦了《河北省征集文物匯報展》。1982年3月至次年3月,《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文物資料展覽》先后到廣州、長沙、成都、重慶、無錫、上海等地巡展,不包括無錫、上海在內,觀眾多達4.5萬人次。僅1982年,省博物館就舉辦各種展覽20個,觀眾70萬人次。特別是1986年,省博物館舉辦的《河北古代科技文物展》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呂正操等領導出席開幕式,展覽受到各界人士的廣泛好評。
不過,由于這一時期是改革開放的初期,人們主要把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保護祖國文物、參觀博物館還沒有成為大多數人的自覺行動,博物館的參觀人數并未有明顯增加,相反,一些紀念館和博物館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前出現了“門前冷落鞍馬稀”的尷尬局面。同時,博物館還面臨經費嚴重不足的局面,為了生存,展廳出租賣家具等情況相當普遍,就連省博物館東展廳也一度出租給私人,每年一度的全國糖煙酒會也時常光顧。為了維持開館,西柏坡紀念館利用旁邊的水庫資源,購置了游艇用于出租,以彌補經費不足。一些舊館館舍嚴重老化,有待維護修繕,新的館舍質量堪憂,如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新館1986年開館不久就發(fā)現部分主體建筑滲水漏雨。此外,大部分博物館陳列展覽形式與改革開放前差別不大,還是“木頭展柜玻璃罩,熒光燈棍老一套,溫度濕度不可靠”,沒有現代科學的陳展手段,與世界發(fā)達國家存在明顯差距。博物館內缺少應有的防火防盜設施、設備,只能靠人防死守,在改革開放、國門打開的情況下,一些不法之徒也將黑手伸向了博物館,被盜事件時有發(fā)生。博物館發(fā)展之路受到了種種困擾,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有關部門和有識之士、學者開始研究博物館走出困境的辦法。
1994年8月23日,中宣部頒布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原則、主要內容、重點對象以及一系列具體措施。同年9月,河北省委抓住時機,依托河北重要的革命文物、紀念館、博物館以及革命烈士陵園,率先公布了河北省第一批共21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次年,民政部確定了第一批(100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11月,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決定命名和向全國中小學生推薦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7月,中宣部向社會公布了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以此影響和帶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設。此次公布的100個示范基地中,有河北的西柏坡紀念館等6家紀念館。從1994年公布第一批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始,河北省委每年撥出專款3000萬元支持建設,河北省成為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投入最多的省份之一,不少兄弟省份也競相仿效。這筆資金強有力地支持了全省多個紀念館、博物館的建設,省內各地市縣也紛紛公布市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并投入資金建設,從此,全省博物館發(fā)展一改幾年前的困境,為接下來的全面提升鋪平了道路。
1979—1998年,全省博物館事業(yè)處于恢復穩(wěn)定期,博物館數量由12座發(fā)展到40座,陳列展覽從18個增加到158個,觀眾數量由1979年的17.6萬人次,增加到1998年的209.7萬人次[3]。20年間,除了恢復的部分博物館,平均每年有一座新館誕生。
三、提升發(fā)展期(1999—2012年)
經過近20年的改革開放,國民經濟得到迅速發(fā)展,到上世紀末,國家經濟形勢明顯改觀,國民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24.1億元人民幣上升到1998年的76967.2億元人民幣(數據出自《中國統(tǒng)計摘要(2003)》),國家對文化的投入開始大幅度提升。1997年,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國發(fā)〔1997〕13號),要求各地、各部門將文物保護納入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計劃,納入城鄉(xiāng)建設規(guī)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體制改革,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拔寮{入”的提出和貫徹,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文物、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1998年以后,國家的文物事業(yè)費從之前的不足5000萬元人民幣提高到了12000萬元,有力地支持了包括河北省在內的文物博物館事業(yè)。同時,因為國家和河北省委、省政府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持續(xù)的投入,1998年以后的河北省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在博物館類型不斷豐富、結構日趨合理的同時,處于高質量拓展階段。主要表現為,新建和改建了一批建筑質量過硬,外觀與博物館主題協(xié)調的現代博物館。博物館內部陳展形式設計不斷出新,更加注重人們的審美需求,以往陳展方式單一、靜態(tài)呆板、缺少吸引力的展覽形式退出歷史舞臺,展陳中不斷引入現代工藝和材料以及現代科技手段,科技含量提高,教育內容靈活多樣,更加貼近群眾,服務功能更加齊全,全省博物館發(fā)展逐步與世界接軌。
例如,2010年建成開放的張北元中都博物館在建筑外形設計上突出“宏偉、殘缺、認知”特點,以“墟之記憶”為主基調,于宏偉和殘缺之間尋找都城遺址的特定意象,將殘洞、片段融入建筑之中,仿照元中都廓城、皇城、宮城三層建制,設計為“回”字形格局,空間設計體現宮殿群落,由不同層次的圍合院落組成,調動空間、光線、質感等因素,再配合展覽內容,為參觀者帶來強烈的身心體驗(圖一)。磁州窯博物館的外觀設計以“窯”為中心,采用古代瓷窯的形狀,配以窯具裝飾的墻面,表現出強烈的博物館主題。遷安博物館則以上圓下方的外形設計詮釋出東方民族“天圓地方”哲學文化的深刻理念。唐山博物館在改擴建中將“讓城市歷史成為博物館展示和收藏的一部分”作為設計理念,保留原有的南、西、北三座“品”字形舊建筑,同時在展館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增建一座現代化時尚新館,形成新舊相間、錯落有致的5個展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的色調、材質與風格,并采用層次錯落的設計,以絲網印鍍白釉玻璃做外飾,厚實、莊重、帶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舊館與輕盈、時尚、極富現代氣息的新館交相輝映,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兩者的特色在對比中凸顯,散發(fā)出和諧之美。這些獨特的設計,成為河北博物館的重要名片,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柏坡紀念館在表現三大戰(zhàn)役的場景中設計了半景畫,配以聲光電輔助手段,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戰(zhàn)爭的宏大場面和喊殺震天的戰(zhàn)場效果,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唐山博物館舉辦的皮影展,充分運用聲光電、多媒體等技術,將展品全方位、立體地呈現給參觀者,增加了展覽的故事性、趣味性。在文博互動樂園中,參觀者可以感受電子考古、文物拼圖的樂趣,青少年活動中心則面向青少年開展手工制作、科學小實驗等一系列學習實踐活動,寓教于樂,增加了市民與博物館的交流與互動。這些都是這一時期全省博物館發(fā)展的典型案例。
2008年,中央做出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重要部署,全省博物館、紀念館開始逐步實施,先后有54家博物館、紀念館享受中央和省級免費開放補貼,補貼金額約12000萬元,再次為河北省的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增添了動力。
由于博物館整體質量的迅速提升,全省有2家博物館被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12家被評為二級博物館,11家被評為三級博物館。2005年,在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文物報社、中國博物館學會等單位共同承辦的第六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活動中,西柏坡紀念館改陳后的《新中國從這里走來》大型陳列獲特別獎,山海關長城博物館的基本陳列《華夏脊梁》獲精品獎;2007年,磁州窯博物館的《黑與白的藝術》展在第七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活動中獲得精品獎(圖二);2009年,開灤博物館的《黑色長河》展在第八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活動中獲得最佳綜合效益獎;2011年,河北海鹽博物館的《天工開物——中國鹽史》陳列在第九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活動中獲最佳創(chuàng)意獎。
從1999年到2012年,全省新增博物館40家,總數達到80家,著名的市縣級博物館有滄州市博物館、廊坊博物館、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遷安博物館、霸州博物館等,專題性博物館有磁縣的中國磁州窯博物館、張北縣的元中都博物館等。改擴建的博物館主要包括河北省博物館、唐山博物館、邯鄲市博物館等。
經過發(fā)展提升,全省已經初步形成具有河北地域特色,門類較為齊全,省、市、縣結合,發(fā)展質量高的博物館體系。
四、高速全面發(fā)展期(2013年至今)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博物館公共服務效能顯著提升,社會關注度不斷提高,博物館事業(yè)呈現出快速全面發(fā)展的良好態(tài)勢。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博物館數量快速發(fā)展,文物的預防性保護開始加強,數字化博物館成績顯著,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開發(fā)成為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手段,在“京津冀一體化”國家戰(zhàn)略的實施中,全省博物館進入高速全面發(fā)展階段。
截止到2019年9月,全省登記注冊的博物館從2012年底的80家增加到137家,6年內新增57家,平均每年增加9.5家,這6年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增速最快的幾年。其中縣域博物館建設有序進行,定州博物館新館、正定縣博物館等博物館建成開放,陽原縣泥河灣博物館、臨漳縣佛造像博物館等專題博物館的建成開放也極大豐富了河北省的博物館門類,完善了博物館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