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雪
這種心動可以幫助一名編輯熬過一本書稿出版前流程的細碎與耗神。
與《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這本書結緣,還要從2018年春節(jié)談起。帶娃回老家過年的我,百無聊賴之下打開了一個寫作App,在心理學專區(qū)的推送中看到了“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這個標題,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點進去之后,看完連載的四五篇文章,我基本就單方確定了選題意向。
我一直認為,一名編輯與其所做的書應該有化學反應。就像戀愛過程中的心動瞬間,看到它,你會心跳加速,興奮得無以復加,甚至產(chǎn)生一定要把它做出來給更多人看到的沖動。這種心動和沖動,可以幫助一名編輯熬過一本書稿出版前流程的細碎與繁雜,并且可以做到大無畏地與渠道進行無數(shù)次推薦溝通。
我與《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這本書就有這樣的化學反應。但是工作經(jīng)驗告訴我,編輯感興趣的內(nèi)容未必讀者也會感興趣,一本編輯認為很好的書,市場反應也許會非常稀松平常。市場上,一本暢銷書的出現(xiàn)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而一本好書最終不暢銷,也是時機、內(nèi)容以及推廣等各方面因素共同導致的。如果一名編輯做不到跳脫出自己的興趣愛好,就有可能在做書的路子上越走越窄。在審慎思考之下,我確定這本書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并且會有很多人喜歡。決定之后,我立刻與版權方聯(lián)系并表達了自己的意愿。年后上班,在跟領導溝通確認了意見之后,這本書的選題就這樣定下來了。
為什么要做這本書?
為什么要做這本書,第一個理由是它寫得足夠好看。作為一名中文系出身的人,我對文字有潔癖。但小左的文字風格,360度無死角,完全挑不出毛病。雖然發(fā)行的同事認為,一本書寫得好是最不算優(yōu)點的優(yōu)點。但對于一本文學類圖書來說,文字好、會講故事,構成了讀者閱讀它的基礎理由。小左像一個靈動跳脫的文字精靈,所有的文字在她的筆下被重新排列組合,讓人一旦接觸到,就會深陷其中、無法自拔,跟著她一起笑一起哭,一起體驗絕望,一起分享欣喜。它還可以幫到很多因為壓力巨大出現(xiàn)情緒問題的人。除了文字,小左的故事也很有價值。我本人是一個天性情緒敏感的人,比那些神經(jīng)大條的人,能體驗到更多的情緒變化,并且敏感于這種變化。抑郁的情緒或者情緒低落其實是在我身上出現(xiàn)過的。有時會沒來由的覺得心情沉重,這種心情不好會持續(xù)幾天時間,直到突然找到了新的情緒觸發(fā)點,才能擺脫低沉。
記得書稿里寫到,小左在精神病院治病時,外面下起了雪,那時她剛經(jīng)歷過一次發(fā)作。她的爸爸問她,看到雪想到了什么?小左說,雪是自由的,可她不是。當時看到這里,我的眼里充滿了淚水。是的,如果人的心是不自由的,即使給她一個天空又能如何?我曾經(jīng)懷疑過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癥,并學習了不少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后來做了小左的書,對照她的情況,我才明白自己并不是抑郁癥,我充其量只能是偶爾的情緒低落。在生活與工作壓力巨大的當下,相信很多人都會跟我一樣,存在暫時或者長期的情緒低落等問題,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癥,小左的書其實是可以幫到這些人的。
特殊的使命感
我之所以堅持要做小左的書,因為我認為這是一本有使命的書。小左書里寫道,在她后來出院去醫(yī)院復診拿藥時,看到有的人會遮遮掩掩。小左想:“這些同病相鄰的人,有著怎樣的經(jīng)歷?過著怎樣的生活?有著什么樣的朋友?大家知道他們的病情嗎?還是瞞著所有人,孤獨地抗爭,孤獨地復診,孤獨地吃藥呢?”
“好多問題都在我腦海里蹦跶著、旋轉著,反反復復提醒著我肩上的使命:我是從煉獄里爬出來的人,我有義務告訴世間,地獄是什么樣的,還有多少人在地獄里苦苦煎熬,孤苦地等待著世人伸出援手。”
可能是小左之前媒體人的身份讓她產(chǎn)生了這種使命感。根據(jù)2016年官方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報表,中國的抑郁癥患者數(shù)量已經(jīng)超過一個億。平均每13個人里,就有一個抑郁癥患者。但他們之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精神科的正規(guī)治療,更多人是在獨自對抗疾病,甚至得不到身邊親友的支持。不管承認與否,很多人對精神病人和精神病院、精神科是有偏見的。精神類疾病,在大眾認知中,可能等同于精神分裂癥,呈現(xiàn)在腦海里的可能是那種胡言亂語、眼神怪異、行為出格的形象。試想一下,如果你需要去醫(yī)院看精神科,還被認識的人看到,并且被這個人傳播開來,結果會怎樣?你有多害怕這種情況出現(xiàn),就說明大眾對精神疾病有多大的誤解和歧視。而抑郁癥正是精神疾病的一種。
小左的書將一名抑郁癥患者所經(jīng)歷的一切真實、直白地呈現(xiàn)于世人眼光之下,讓我們可以第一次以讀者的身份參與進一名抑郁癥患者的生活,從而真實了解他們。并通過小左的經(jīng)歷認識到,抑郁癥只是一種病,抑郁癥患者只是得病了,只要接受正規(guī)治療,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種了解和認知,可以增進社會和大眾對抑郁癥患者的接納度。接納就是最好的療愈。接納意味著,抑郁癥患者在確認自己得病后,能坦然接受,不以得病為恥,不過度擔心,不隱瞞,并且可以得到親朋好友的社會支持。這種社會支持和接納,可以給予抑郁癥患者抗爭的勇氣,更快更好地被療愈。
希望有一天,抑郁癥能真正被當作心靈感冒。畢竟,一個人因為感冒去醫(yī)院,不會被指指點點,不會有人說你得了感冒是“作”的。正如小左所說,“只有當世界探析了抑郁癥的真相,他們才能堂堂正正地站在陽光下?!睆倪@一點上來說,小左的這本書應該被更多人看到。
精神病院和精神病患者對大眾來說是未知的事物,未知帶來恐懼,很多人將恐怖片中精神病院和精神病人的負面形象帶入日常生活中?!短觳旁谧?,瘋子在右》這本書刷新了很多人對精神病院和精神病患者群體的認知。小左的書也有這個功用,它給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精神病院和精神病患者群體。比如,精神病院的窗戶是不能開的,吃飯不允許用筷子,塑料袋不能用,手機充電線要被沒收,帆布包也要被沒收,等等。病院里的精神病患者也是形形色色,有身體僵硬的病人,也有不停自說自話、時哭時笑、脫了鞋在走廊來回走的病人,這些你覺得可怕嗎?但是換一個角度,在小左的眼里,精神病院里散亂著大家放飛自我的妄念。跟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一樣,小左也會出于各種原因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有一次,在病院里,她打完電話后,一個精神分裂癥的病友追問她:“那你的感受呢?那你的感受呢?”到底是我們有病,還是他們有病?到底是誰更勇敢,更真實?小左說,“可能很多人覺得,精神病人難以理喻甚至有點可怕,但我后來慢慢發(fā)現(xiàn),在精神上有障礙的人,往往都是不愿意傷害別人, 而寧愿選擇傷害自己的人,他們都是溫暖而善良的好人”。我很認同這一點。所以,這本書應該做出來被更多人看到。
最后,我仍然要表達自己曾經(jīng)參與過這樣一個項目的驕傲之情,這也是一名出版從業(yè)者的使命所在。如果它能起到我們預想的增加社會和大眾對抑郁癥的了解,給予抑郁癥患者抗爭的勇氣,以及幫到那些因為壓力巨大而出現(xiàn)情緒問題的人的作用,就是我們更大的榮幸。
小左說,因為她痛苦過,所以希望其他人可以快樂。我們希望可以將這么一份滿載著來自一名抑郁癥患者的最大暖意和誠意的作品送到更多人手里,讓他們可以真正享受陽光,不做白夜行的孤獨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