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懷英的祖上是北宋名將,到他父親這一代,流寓到山東泰山腳下。也正因為此,黨懷英才能與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成為同學。然而,這兩位同學的人生軌跡卻完全相反。辛棄疾抗金歸宋,終老林泉;黨懷英參加金廷科考,成為一代文壇宗主。辛棄疾北望中原,寫下愛國詩篇;黨懷英也在為文化的傳承盡最大的努力。
谷山寺是泰山山陰的一處幽靜寺院,參天的銀杏樹記載著歲月的流逝,《谷山寺記》碑石即安放于此。觀賞碑刻,流連風景。古人所見風貌與今日迥異,石刻文字傳達著古人的心境。碑刻中談道:獵人在谷山中,總是見到羅漢像,總是獵殺不到獵物。于是,獵人想焚毀羅漢像,結果每次積累柴火時,羅漢像都自動移位。獵人惶恐,發(fā)現(xiàn)此地是谷山寺遺跡。由是,四方供養(yǎng),興復寺院如故。通過此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在天災人禍面前,僧人、信眾興復寺院的愿望是如此強烈。寺院興廢,如同歷史上浩劫中的傳統(tǒng)文化。金人統(tǒng)治中原,必須推重漢文化。在這一歷史背景下,黨懷英為孔廟撰文,書寫《谷山寺記》亦有保全文化、維系傳統(tǒng)的功績之為。
《谷山寺記》拓片(局部)金.黨懷英
劉熙載評價黨懷英書法:“既精篆籀,亦工隸法。”此作碑陽為隸書,碑陰有篆書碑額,正可佐證古人評價。雖然從格局、體勢上看,其風貌難與秦漢媲美,但是唐宋之后,篆隸垂絕,這一宏偉巨制能夠使法脈薪傳,值得我們永遠紀念。
在鑒賞領域里有三個層次,首先是整體感受,其次是分析階段,最終是視覺物象背后的精神力量感召。有許多經(jīng)典作品,是循序漸進的欣賞過程。但是面對趙孟傳世作品的拓片,我們很難先去條分縷析地分析字里行間的美感。因為,趙氏的家國情懷充盈其間,讓后世觀者感佩不已。
《大成殿記》為其壯年作品,骨豐力滿,悠游瀟灑。在妻女離世的人生打擊面前,趙孟依然能夠執(zhí)筆不輟,令人動容。興復學宮、修繕大成殿,便是對儒學傳統(tǒng)的維護。另外,趙孟的作品能夠廣布天下,也是在變相地捍衛(wèi)著傳統(tǒng)文化的話語權。所以,我們說文字是文化的代表,碑刻是石上不滅的經(jīng)典。文化不滅,家國永續(xù)!
《大成殿記》拓片(局部)元.趙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