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元洛
指導專家·蘇颋為(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內分泌代謝科副主任醫(yī)師)
糖尿病在一個家庭中并不“孤獨”,夫妻之間、子女之間甚至大家庭成員之間糖尿病的聚集現(xiàn)象十分嚴峻。這是怎么回事?糖尿病不是傳染病,為什么喜歡在一個家庭“扎堆”?
楊先生年過半百,家族有糖尿病史,好幾個兄弟姐妹先后不幸“中招”。在一次常規(guī)體檢中,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血糖值也達到臨界值,對此他很擔心。他回想自己和幾個兄弟姐妹一樣,都愛吃高熱量、高油、高鹽食物,很難管住嘴;平時也不是很愛運動,難得邁開腿;最近和朋友應酬又比較多,喝了不少酒,沒有重視糖尿病的預防。于是,他下定決心要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努力將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所謂傳染病,是由各種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一類疾病。之所以會傳染,關鍵是有各種病原體,病原體中大部分是病毒、細菌等微生物,小部分為寄生蟲,寄生蟲引起者又稱寄生蟲病。通常傳染病可借由直接接觸已感染之個體、感染者之體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體,可以通過空氣傳播、水源傳播、食物傳播、接觸傳播、土壤傳播、垂直傳播(母嬰傳播)等多種渠道進行傳染。
慢性病的全稱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糖尿病屬于慢性非傳染疾病。按理說,確定傳染病需要有明確的病原體,我們稱為“科赫法則”??坪辗▌t包含四條,同時符合這四個條件的病原微生物才能被確定為某種傳染病的病原,這四條分別是:1這種微生物必須能夠在患病的生物體內(大量的)找到,而不能在未患病的個體內找到;2這種微生物必須能夠從患病的生物體內得到分離并且能夠在體外條件下進行純種培養(yǎng);3經過培養(yǎng)的微生物接種入健康生物個體后,會導致其出現(xiàn)同樣的疾病癥狀;4在第3條中受感染的實驗個體內必須能夠分離出同樣的微生物。
而慢性病發(fā)病的原因復雜,很少是單一因素,更不是單一的病原體所致,雖然有些慢性病的確與病毒、細菌、真菌、線粒體、衣原體感染有一定相關性,但這些病原體與疾病的因果關系不明確,也并非唯一致病因素;這些病原體的傳播途徑往往比較多且多數不清楚,也沒有非常明確的易感人群,很難認為它們具有傳染性。從定義上看,糖尿病沒有疾病傳染性,就是不傳染的。
糖尿病不是傳染性疾病,但是的確經常會在一個家庭里“扎堆”。究其原因,主要是受遺傳傾向和后天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不可否認,糖尿病中有100多個易感基因,并且存在一些具有遺傳性的特殊類型糖尿病。一家人具有更為類似的遺傳信息,在相同的不良生活習慣影響下,兄弟姐妹之間、父母子女之間,就經常出現(xiàn)一家子糖尿病。有研究顯示,Ⅰ型糖尿病父親、母親的后代發(fā)生糖尿病的風險分別是4.6%及3%,Ⅰ型糖尿病患者的雙親發(fā)生糖尿病的風險為1%。父母的年齡、胎次、母親經產狀況以及兒童早期的接觸環(huán)境因素(如喂養(yǎng)、新生兒護理、對感染的暴露等),都可能對兒童Ⅰ型糖尿病發(fā)病產生一定影響。
不過,這只能說明糖尿病有“遺傳易感性”,而不是經典意義上的遺傳病。這種遺傳易感性是否真的導致Ⅱ型糖尿病的發(fā)生,與后天環(huán)境因素有直接關系。一個家庭不只是在基因遺傳方面有著相當的相似度,在生活習慣方面也體現(xiàn)出一定的家族相似度。同在一個屋檐下,同吃一鍋飯,難免有著相同的飲食習慣。例如:吃得油膩、飲食不節(jié)制、喜歡高熱量食物等;性格、喜好、習慣偏好等也會互相影響,喜歡“宅”,不愛運動鍛煉,常常熬夜等等,這些都會讓血糖“節(jié)節(jié)升高”。長期遵循這樣相同的飲食、睡眠、居住環(huán)境等,極易導致家庭成員共同患上Ⅱ型糖尿病。
基因易感性是無法避免的,針對有Ⅱ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尤其是直系親屬,就需要更加遠離導致任何胰島功能損傷的危險因素。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家族性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也降低得其他慢性代謝性疾病的可能性,從而最大限度的減少遺傳易感性的作用。
除了生活上的改變外,糖尿病篩查在家庭中的意義更為重大。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成員應接受更積極的糖尿病篩查,并且記錄體重、腰圍、臀圍等身體參數。隨時注意餐后低血糖發(fā)生的可能。一般推薦2~3年需要做一次至少包含一次餐后靜脈血漿葡萄糖的糖尿病篩查,在40歲以上則應該每年進行糖尿病篩查。
糖尿病預防和膳食治療的首要原則就是合理控制總能量,注意減少總熱量,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入,增加纖維素,等等。不少糖尿病患者體重超重或肥胖,運動前要進行必要的評估,運動應考慮自身的身體情況,血糖控制極差且伴有急性并發(fā)癥或嚴重的慢性并發(fā)癥的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推薦除此之外的糖尿病患者,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中等強度的體育運動,如快走、太極拳、騎車、乒乓球、羽毛球、高爾夫球等,每周最好進行2~3次,總量應該在150分鐘左右。除了有氧運動外,還應該注意鍛煉肌肉力量和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