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深圳地區(qū)現(xiàn)存 168座客家圍(其中龍崗區(qū)113座 ,坪山區(qū) 53座 、大鵬區(qū) 2座),以其特殊的歷史文化符號鑲嵌在美麗海濱城市畫卷中,熠熠生輝,彰顯出現(xiàn)代化城市的文化底蘊。深圳客家圍是客家第四次大遷徙的產(chǎn)物,是繼贛南土圍子、閩西土樓、興梅地區(qū)圍龍屋、東江流域四角樓之后客家民居的又一地方特色歷史文化遺產(chǎn)。本文從城堡式圍樓的特征、傳承發(fā)展的因素、傳統(tǒng)文化寶庫的文化內涵進行研究,并提出了符合深圳情況的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做法。
深圳客家民居的建筑形式主要有圍龍屋、圍堡、土墻圍、排屋村四種形式。其中“圍堡”可謂集各地客家圍之大成,主要特征是以興梅地區(qū)的圍龍屋與東江地區(qū)的河源、惠州四角樓基本要素結合,并特別強化了城堡的防御功能,故我們稱之為“城堡式圍樓”。 深圳最令人矚目的是,占地面積達2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近15000平方米,號稱“九廳十八井,十閣走馬樓”(八角樓二望樓)的龍崗羅氏鶴湖新居(圖1),以及同等規(guī) 模的坪山曾氏大萬世居(圖2),兩處均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分別建于嘉慶和乾隆年間,可稱為贛、閩、粵客家圍之冠,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chǎn)。
我們之所以將“圍堡”稱之為“城堡式圍樓”,除體量大外,主要是具備了冷兵器時代的防衛(wèi)功能以及使用功能和建筑意象。從平面布局看,圍樓本體成方形(個別為矩形),四角角樓高聳(鶴湖新居內外二圍 8個角樓),后座望樓(龍廳)居高臨下。前有禾坪、月池,護樓壕溝環(huán)繞(龍?zhí)锸谰拥淖o樓壕溝尚存一段,其他圍樓壕溝遺址尚存),后有風水林,整體布局呈橢圓形,符合天圓地方、陰陽合一理念。
圍樓前排為“倒座”,與左、右兩排和后座連成方形城堡圍樓,外墻壁壘。圍樓四角(上層)相通,是為“走馬廊(樓)”,圍樓高兩層(連同走馬廊為三層)的“斗廊式”單元房布局,與橫屋斗廊房格局相同。倒座正中大門,兩側門。進入大門,迎面是氣勢恢宏、令人肅然起敬的牌樓,猶如進入古城堡時通過甕城的肅穆。圍樓與堂橫屋之間有寬敞的“天街”相連,是圍樓內的“通衢越巷”,“又是連接作為圍堡精神生活中心的三堂與私人日常生活單元的樞紐,在天街、天井的串連、漸次推進下,將一個尊卑有序、內外有別的宗族意象表達得完美無缺?!?后座正中為“望樓”,又稱作“龍廳”。望樓體量大,高三至五層,俯覽全局。望樓第二、三層作為教化族中子弟的私塾。
客家圍祠、宅合一。中軸上、中、下三堂為祖公堂,上堂為安放列祖列宗神位,懸掛堂號、堂聯(lián),慎終追遠的神圣之所。祖公堂既是家族的“法庭”,又是舉辦族中紅白之事的場館。橫屋與圍樓中的單元式“斗廊房”是“聚族於斯”一家一戶的居室。
走進深圳城堡式圍樓,從外到里,我們都仿佛觸摸到一些漢族在中原地區(qū)已經(jīng)失傳或淡化了的文明傳統(tǒng)??图胰恕扒橄抵性?,根在河洛”已為學術界所共識,除族譜、語言和風俗習慣等種種證據(jù)外,我們認為府第式的橫堂屋、圍龍屋和四角樓、城堡式圍樓,其建筑方法和形式、布局形式和儒家思想的文化內涵,均為中原漢族建筑文化的直接承傳和發(fā)展。借助考古學的器物類比法,可作為判別民族、民系血緣和文化差異或認同的依據(jù)。如敦煌壁畫中存在同客家圍屋相仿的建筑的形式,是客家建筑與中原建筑一脈相承的有力證據(jù)1。
移民是文化的載體和傳播者,他們每到一個新的徙居地,總是激活自身的文化基因,與土著交融,產(chǎn)生出新的文化事象,形成一個別樣的“文化圈”。解讀羅香林先生“客家五次遷徙”說,唐宋以來輾轉遷徙:孕育于贛江,成熟于閩江,繁榮于梅江,發(fā)展于東江、北江,播遷海內外,形成多個“文化圈”。不同類型的客家圍形成了各個文化圈的符號,如贛南的土圍子,閩西的方樓、圓樓,興梅的圍龍屋,東江流域的四角樓,深圳的城堡式圍樓,
贛閩粵三角區(qū)的客家人創(chuàng)造出“無與倫比的、神話般的山村建筑”——土圍子、方樓、圓樓和圍龍屋,基于社會條件、自然壞境和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創(chuàng)造出不同建筑類型。從山里來到海濱的客家人,從“下山虎”(依山而建的圍屋)到東江流域的四角樓再到深圳地區(qū)的城堡式圍樓和排屋村,是適應自然地理條件和人文環(huán)境的變化、防御功能的需要創(chuàng)造出的民居新類型。需要強調的是,無論何種類型的客家圍,萬變不離其宗,其平面布局、使用功能、建筑意念和民情風俗等基本要素不變。
在深圳龍崗羅瑞合村羅氏圍樓鶴湖新居的內門樓牌坊上,鑲嵌“聚族於斯”四個字的石匾(圖 3),(不少客家大屋都有這樣的題匾),說明客家圍是由血緣宗族聚合的核心,聚族而居的軀殼。每個客家圍的居民大多是一個家族(宗族),由開基祖一直往下傳,隨著子孫的繁衍,客家圍可以不斷增建外圍或橫屋,或擇地再建。
在閩、粵、贛客家人聚居地區(qū),相對集中且又隨著客家人的遷播而廣泛分布的客家圍,是中國四大民居建筑之一的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它是在封建的農業(yè)社會中,維持與強化宗族血緣關系“聚族而居”的產(chǎn)物,是客家人南遷長途跋涉、滾動前進的營壘,是客家民系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質和相互認同的標識。無論是閩西土樓、贛南土圍子、粵東北的四角樓和圍龍屋,以及惠州、深圳地區(qū)的圍樓,都有高大的圍墻、圍樓和碉樓,開有為數(shù)眾多的槍眼,大門上鑲嵌鐵皮,門前裝有門杠,門后裝柵欄,一個生息武衛(wèi)的營盤。險惡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逼使客家人局促在一個大圍屋之中,只有圍屋才使客家人具有安全感和獲得生產(chǎn)與生活上的自由。圍屋是客家人文武結合、一張一弛、可攻可守,以及滾動發(fā)展的宿營地。
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國,長期以來小農經(jīng)濟占據(jù)主導地位。它的特點一是自給自足,二是非常脆弱。這兩個特點決定它在宗族和家族內部以及個體家庭之間,要有某種互助幫助、互相補充的公共關系。每個客家大圍屋,都是完整的自給自足的生產(chǎn)和生活體系。各家擁有自己的土地和生產(chǎn)工具,而大牲口和大農具在圍屋內部可以互相借用。大門口有共同的曬谷的禾坪和養(yǎng)魚的池塘。圍屋內還有共同使用的水井,有可以互相使用的谷物加工工具——風車、礱、碓、磨等,甚至還有榨油和榨糖的大型工具。有些圍屋內還建有學校(私塾),圍內或圍屋旁邊建有廁所、豬圈。如此等等,從生產(chǎn)、生活到文化教育,圍屋的設施齊全,完全是一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jīng)濟生活的圖景。同時,深圳地區(qū)的客家人還突破了原有小農經(jīng)濟的藩籬,開始經(jīng)商。如茂盛世居何家從賣豆腐、釀酒起家,終成家業(yè)得以有雄厚的財力建造大型圍屋。這是深圳地區(qū)大圍屋賴以長期存在的經(jīng)濟基礎。
客家人對自然生態(tài)的敬畏和崇拜,源于先秦老莊“天人合一”的思想。客家人建村立寨首先考慮培植風水林、挖風水塘,這些不僅僅是為了擋風遮陰、蓄水灌溉,其中隱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文化價值觀,或可看作是一種深層次的生態(tài)學。不管客家先民的主觀意識如何,客觀上建立起天與人,人與生態(tài)之間的和諧關系,這就是我們每到一個古村落、客家圍后山所見到枝繁葉茂風水林之故。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思想,在當下仍然具有促進社會良性運行的不可或缺的恒常價值。
兼容性是文化發(fā)展的又一普遍規(guī)律。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lián)系、變化發(fā)展的。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和不同民系的文化,在互相接觸之后,都會出現(xiàn)某種程度的互相吸收、互相兼容的現(xiàn)象,而強勢文化會對弱勢文化產(chǎn)生更強烈的影響,甚至取而代之。
1、深圳原住民的廣府文化是強勢文化,客家文化是從粵東興梅地區(qū)沿東江流域逐漸傳播過來的,開始時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廣府民居建筑文化,對客家民居建筑產(chǎn)生了強烈影響。深圳客家民居在傳承興梅地區(qū)圍龍屋格局的基礎上吸收了廣府民居的優(yōu)點。一是住房由傳統(tǒng)圍龍屋的通廊式單間,變?yōu)閺V府單元式“斗廊房”,即為一天井、兩廊、一廳、兩房的組合,增添了舒適性與私密性。其二,四角碉樓和后座望樓的山墻,建成官帽式高高的鑊耳山墻。
2、鴉片戰(zhàn)爭后,由于“五口通商”,大量勞工出輸,在“賣豬仔”行列中大量客家人漂洋過海;加之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和粵西“土客械斗”,成批客家人流亡海外,演繹了第五次客家大遷徙。華僑是海洋文化的傳播者和創(chuàng)造者。清代晚期至民國時期,西洋文化開始大規(guī)模影響廣東。深、港、莞客家文化圈成為了連結海洋文化的橋頭堡。由此,客家民居注入了海洋文化的元素。深圳橫崗何氏建成于清道光年間的茂盛世居,在最為神圣的中軸中堂建歐陸風情的“凱旋門”(圖 4),是目前深圳地區(qū)所見最早注入海洋文化元素的客家圍。
深圳城堡式客家圍樓兼容廣府文化、西洋文化風格,體現(xiàn)的是深圳客家人包容開放的精神,與當代深圳新移民展現(xiàn)出的時代風貌高度吻合,說明深圳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是一脈相承、接續(xù)發(fā)展的。
客家圍不僅是適應當?shù)刈匀缓蜕鐣h(huán)境以及人們生產(chǎn)、生活和繁衍的需要而建設起來的居住地,同時又是傳統(tǒng)文化的寶庫,深圳客家圍處處都充滿了儒家思想文化的氣息。
客家圍中軸上、中、下三堂,上堂設祖公牌位神龕,還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這種祖公至高無上的“敬祖睦宗”觀念,正是儒家的“孝悌”“尊卑”“仁愛”觀念的反映。后座中間高聳的龍廳(望樓),一般高于堂屋和碉樓(三至四層,亦有五層者),在全圍樓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實際上是大家族的議事廳和學校,讓本姓宗族子弟在這里接受儒家思想文化教育。
“耕讀為本”“學而優(yōu)則仕”,是以往客家人的思想和行動的準則。許多客家圍的大門口或祠堂前都樹有石筆或旗桿夾,上面刻有“大清 XX年XX科進士”等。在祖公堂上,則掛有“進士”“魁元”等牌匾。這些都是張揚本姓氏家族有人獲取某種功名的標志,引導和鼓勵子弟們?yōu)椤敖鸢耦}名”“光宗耀祖”而奮斗。
客家圍中的楹聯(lián),凝聚著客家文化的精華,是一種讓客家子孫隨時都看得見、摸得著的宣傳標語,創(chuàng)造出一種立身處世的文化氛圍。楹聯(lián)內涵將中原華夏傳統(tǒng)文化——儒家思想貫穿始終,這是客家人與中原漢族文化認同的重要標志,也是南粵客家圍屋成為傳統(tǒng)文化寶庫的重要內容。更為可貴的是,中原地區(qū)因歷史和社會原因早已失傳或淡化了的文化內涵,都可以在現(xiàn)存的客家圍中找到,換句話說,華夏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還活生生地保留在客家圍中。限于篇幅,在此僅將門聯(lián)、堂號、堂聯(lián)、祠聯(lián)和吉慶聯(lián)的功用和文化內涵舉例表述。
1、門聯(lián)。顧名思義,是貼在大門前的對聯(lián)。一般上聯(lián)為本姓氏的發(fā)祥地望,下聯(lián)為家族顯赫人物的崇高業(yè)績,或以風水為核心,兼顧居所名號。比如坪山曾氏大萬世居的門聯(lián):名山秀萃孝經(jīng)第 曉日祥臨大學堂,意為孔門弟子曾參的居處“孝經(jīng)第”,而稱自己的居處(大萬世居)為“大學堂” ,繼承《大學》正統(tǒng)的家族。“大學”是大萬世居曾氏堂號之一。
2、祠聯(lián)。本義為“祠堂里的對聯(lián)”。一是張掛于祖公堂神龕兩側的一到兩幅對聯(lián),其內容主要是鋪陳本家族的血脈源流及遷徙過程,連帶贊頌先祖的光輝業(yè)績,其內容是堂聯(lián)的闡釋、擴展和接續(xù),內容和張掛處所絕對固定,往往用堅硬的材料雕刻、堆塑而成永久性裝飾;二是張掛于神龕以外、祖公堂(后堂、上堂)中各對楹柱上的對聯(lián),有時甚至還可掛到中堂里的楹柱上,其內容是圍繞著神龕上的對聯(lián)而展開的,往往是換一個角度陳述祖先血脈源流和頌揚祖宗功德,但字句并不固定,張掛位置也較隨意,往往是家族內外的文人墨客根據(jù)本族歷史臨場發(fā)揮寫出的。其中只有特別出色的,才有可能較長時間地流傳下來。比如橫崗何氏茂盛世居的祠聯(lián):第峙梧峰 風舞碧梧朝曉日;門瞻海嶺 龍騰滄海奮春雷。意為茂盛世居具有著背靠梧桐山、面向鹽田海的絕佳地理優(yōu)勢,要繼承并發(fā)揚光大何氏家族勤勉奮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3、堂號。所謂堂號,是不同姓氏的專有名號,實質上也就是堂聯(lián)的橫批。堂號有三種,一是郡望(地望)堂號,即從姓氏的發(fā)祥地地名為堂號;二是典故堂號,即以祖先的功名、道德文章為堂號;三是吉祥物象堂號。堂號是該姓氏繁衍發(fā)展的記錄。
郡望堂號如龍崗區(qū)向前村李氏“隴西堂”。龍崗李氏來自廣東興寧楓樹嶺——福建上杭李火德公一系,也是出于唐高祖李淵,因而繼承隴西堂號。
以郡望為堂號者,由于多個姓氏同出于一個郡地,故有多個姓氏同一堂號,如李、董、彭氏為隴西堂;陳、鐘、馮、賴、韓氏為穎川堂;吳、甘、高、童、歐陽為渤海堂等。一個姓氏亦有多個堂號。如廖氏:汝南堂、武威堂、鉅鹿堂、崇員堂、世彩堂、清武堂、承佑堂等,這種情況多與氏族內發(fā)展的不同支系有關。
道德文章堂號如龍崗盛平楊氏“四知堂”,典故源于東漢大臣楊震?!逗鬂h書·楊震傳》載:楊震官至太尉,赴東萊太守任,途徑兗州昌邑,昌邑縣王密行賄楊震,至夜揣十斤黃金到楊震住所,震不受。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何謂無人知者?”,王密愧出。楊震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成為著名的史話。為紀念祖先的德行,楊氏后裔以“四知”為堂號,勉訓后人為官清正。
吉祥物象堂號如龍崗鶴湖新居羅氏“詒燕堂”,典出《詩經(jīng)·文王有聲》:“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意思是說為了子孫打下一個安然穩(wěn)定的基礎。
4、堂聯(lián)。本義為“大堂上的對聯(lián)”?!按筇谩庇址Q“中堂”、“正堂”,在一般的三進式廳堂中,主要指其中堂。其作用是解釋堂號,并與堂號配套。堂號為橫披,一般在中堂正上方,堂聯(lián)居左右。內容為陳述本家族郡望及歷史上本姓氏里顯赫人物的主要豐功偉績。如坪地蕭氏吉坑世居:麟閣家聲遠 蘭陵世系長。
“麟閣”是西漢開國元勛、高祖丞相蕭何的代稱。典出漢初“麒麟閣”的故事。東漢大儒蕭望之(蕭何第六氏孫)居東海(今山東)蘭陵,“蘭陵世系”既是蕭氏出身地望的代表,也是后人學習的楷模。
5、吉慶聯(lián)。本姓氏家族中生子、祝壽、慶典或祭祖、祭神、祈年報豐、驅鬼禳厲所用的聯(lián)語。大體可分二類:一是較為固定,本族、村、大屋凡遇上述活動皆用者;二為臨時撰作或從他處抄來借用者。如坪山曾氏大萬世居生子聯(lián):誠身宅友瑟琴于今誌禧 養(yǎng)志家培蘭桂厥后惟馨。友瑟琴出自《詩經(jīng)·關睢》:“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北扔鞣蚱揸P系和諧。培蘭桂意為努力抓教育,出人才。全句就是講為國家的發(fā)展建設做人材準備。
深圳市文物建筑絕大多數(shù)為私有產(chǎn)權,對于城市范圍內的私有產(chǎn)權文物進行保護與合理利用,目前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仍為空白。龍崗區(qū)作為深圳特區(qū)中客家建筑較多的行政區(qū),提出在活化利用中加強文物保護的做法。具體為將活化利用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針對的是具有較大歷史文化價值的未定級文物建筑,由政府統(tǒng)租、整體修繕,通過公開招選程序確定運營單位。公益要求是公益類用途區(qū)域占比不得低于文物總建筑面積的50%,吸引到訪參觀的市民游客和活動嘉賓人數(shù),每年不得低于 10000人次。內容可以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展覽類,如博物館等;也可以為社區(qū)公益服務類,如書吧、等;或傳承歷史文化展示類,如非遺展示、文化類協(xié)會基地等;教育類,如學院、培訓中心等。
針對城市更新單元計劃內被保留下來的未定級文物建筑,通過捆綁城市更新項目、獎勵容積等方式,由更新主體完成文物建筑整體修繕保護,實現(xiàn)文物產(chǎn)權國有化。通過免收租金等條件,實現(xiàn)城市更新項目實施主體對文物建筑的合理利用、統(tǒng)一管理。項目可以按照更新主體的項目定位實施,如參考成都太古里作為商業(yè)配套設施,或作為小區(qū)內的圖書館或老人活動中心等社區(qū)配套,其功能定位專家認為不對文物本體造成損害即可。
針對未有政府投資整體修繕計劃、未被納入城市更新單元計劃的未定級文物建筑,若具備一定歷史價值、產(chǎn)權明晰且產(chǎn)權人保護利用意愿強烈的,可自行或與社會運營機構合作,自主進行修繕保護與合理利用申報,在方案經(jīng)過審批后,由街道報發(fā)改立項并審核概算,由區(qū)文物部門組織竣工驗收并對工程資金予以審核。政府對于文物修繕給予 30%的補貼。項目內容可以是文創(chuàng)類,如文化藝術村、創(chuàng)意工業(yè)、藝術中心等;旅游配套類如精品酒店、游客中心、餐飲服務等。
注釋:
1. 孫毅華.敦煌壁畫與客家圍屋[A] .民居建筑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C] .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8 :24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