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陜西省定邊縣十里沙村黨支部書記石光銀"/>
撰文/溫斌 楊孝武
在林地檢查時,石光銀依靠在自己栽植的樹木上開心地小憩
在榆林,一代代治沙人用汗水,甚至生命,將片片沙漠變成了綠洲,他就是其中一位。
向沙漠深處進軍
苦中尋樂
上個世紀70年代初,19歲的他剛當上村里的大隊長就開始帶領大家不停地栽樹。1984年與海子梁鄉(xiāng)政府簽下了承包治理南海子農(nóng)場3500畝荒沙合同,種下的樹苗成活率達85%。1986年承包治理了長茂灘林場70671畝荒沙、堿地。期間在承包的國營、集體荒沙、堿地反復造林(含補種)154500畝。1994年承包治理海子梁同心干村、圪垯套村鹽堿地4.5萬畝,樹木成活率達90%以上。1996—2003年先后承包治理了定邊縣鹽化廠湖區(qū)苫湖地7.5萬畝、國營長城林場十里沙荒沙地5萬畝、定邊鎮(zhèn)蔡馬場荒沙地829畝,栽種的樹木成活率分別為95%和90%以上——這位連字都不會寫的老人,憑借自己的堅韌,四十七載扎根沙海,堅持探索鉆研治沙技術,創(chuàng)新性地將治沙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在毛烏素沙地的南緣,營造出100多公里長的綠色屏障,為阻擋黃沙南侵筑起了一道道防風固沙的“綠墻”,為改善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做出了重大貢獻,走出了一條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新路子。今年3月25日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對他的治沙故事同榆林治沙造林的偉大壯舉進行了專題報道——這般矢志不渝的愛國情,這種“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奮斗精神,鐫刻出一名時代楷模的奮斗者形象,成為基層干部學習的典范。
他,就是被稱為“大漠赤子”的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定邊縣定邊鎮(zhèn)十里沙村黨支部書記、陜西石光銀治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石光銀。
1952年出生的石光銀從小在沙窩里長大,飽受風沙危害。回憶當年石光銀說:“過去是沙攆人,人躲沙。在我童年的記憶里,一場大的風沙,可以把新入地的種子吹得顆粒無存,把茁壯的秧苗吹得稈斷葉無,要么就是把莊稼都埋進了沙子。就算是一般的年景,地里的莊稼也要種個三四茬。除此之外,因為沙丘的移動和風沙的侵害,茅庵草舍沒幾年就會被沙子湮埋,村里人只得無奈再建宅第、另起爐灶,光我們家就搬過9次。”
1984年,石光銀積極響應國家的土地承包政策,為籌集買樹苗的錢,不顧妻子阻攔,賣掉84只羊和1頭騾子,在3000畝荒沙地栽上了樹苗,成活率達87%。四大壕村出現(xiàn)了第一片綠洲。
狼窩沙是石光銀1985年承包的5.8萬畝荒沙中“最難啃的硬骨頭”,風沙肆虐、十年九旱,石光銀的“治沙戰(zhàn)役”首先在這里打響。他既當指揮員,又當戰(zhàn)斗員。組織所有人都住在荒漠中用柳條和塑料布搭的棚子里,吃的是從家里帶來的硬到啃不動的干餅子,喝著沙坑里盛出來的水,實在干不動了就一人喝上二兩酒,借著酒勁兒堅持干活。在治沙過程中,還會不時遇上沙塵暴,風暴經(jīng)常就把人刮跑了,他們就得趕緊停下來去找人。
石光銀分析狼窩沙治沙前兩次失敗的原因,并四處學習治沙的先進經(jīng)驗。1988年春,石光銀帶領群眾以“障蔽治沙法”為指導,在迎風坡畫格子搭設沙障,使沙丘不流動,在沙障間播沙蒿、栽沙柳固定流沙,在沙丘間地栽植楊柳樹,使得樹苗成活率達到80%左右。最終,在6000畝沙地上搭設了長達800公里的沙障。到1990年,5.8萬畝荒沙地得到全部治理。
石光銀治沙隊向沙漠深處運送樹苗途中小憩(1986年)
1992年石光銀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利用休息間隙,石光銀傳授“障蔽”治理荒沙的方法
石光銀檢查云杉長勢情況
2002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給石光銀頒發(fā)全國治沙英雄獎章
他在個人層面犧牲很多,但為改善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一名老黨員他說很值得!
建設生態(tài)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石光銀說: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治沙已經(jīng)成為我一生唯一要干的事業(yè)。只要我一天不死,我就要植一天的樹,我的兒孫也要把這件事情繼續(xù)下去。”
為了使治沙能長久地堅持下去,石光銀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聯(lián)合農(nóng)戶治沙”的農(nóng)民治沙公司。治沙為脫貧,脫貧再治沙。作為黨支部書記石光銀帶領大家“向沙漠要效益”。
這幾年,由于生態(tài)向好,許多山區(qū)的貧困戶移民搬遷到了這片曾經(jīng)的“沙海”。石光銀通過“公司+農(nóng)戶+基地”的經(jīng)營發(fā)展模式,大力發(fā)展林草經(jīng)濟和畜牧產(chǎn)業(yè),走出了一條集荒沙治理、休閑旅游、苗木培育、畜牧養(yǎng)殖等產(chǎn)業(yè)于一體的綜合發(fā)展之路,讓1500多戶農(nóng)戶受益。
石光銀先后辦起新興林牧場、千頭良種奶牛養(yǎng)殖場、純凈水廠、月牙湖旅游景點、脫毒馬鈴薯良種組培中心、千畝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千畝日光溫室葡萄園、千畝樟子松育苗基地等10多項經(jīng)濟實體,把治沙與致富緊密結合起來。
治理后的狼窩沙
2002年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授予石光銀世界杰出林農(nóng)獎
1991年省林業(yè)廳原廳長任國義給石光銀頒發(fā)治沙模范匾牌
他顧不了小家,卻顧及了萬戶千家。在定邊鎮(zhèn)十里沙石光銀建起了移民新村,幫助他們植樹造林,種菜種糧,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帶領他們走出了貧困。公司先后投資100多萬元,建起了荒沙小學、光銀希望小學,解決了十里沙村及周邊適齡兒童上學難的問題。
在榆林還有很多像“大漠赤子”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石光銀一樣不畏艱難、矢志不渝、治理沙漠的人。石光銀揮汗大漠深處四十年,耕耘大半生,讓不毛之地變成生態(tài)家園。遙感監(jiān)測圖顯示,榆林市植被覆蓋度從2000年的12.04%增加到2018年的46.7%,陜西成為我國第一個完全“拴牢”流動沙地的省份。
石光銀檢查脫毒馬鈴薯種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