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強
一
看到張曉東先生的篆體書法,我腦海里總縈繞著兩個字:高古。
張曉東先生篆體書法的高古,首先源于兩千多年前“上三代”高古的文字,甲骨文、吉金文、楚簡、石鼓文……當然更因其高古的筆風,滄桑、斑駁、恬淡而又自然……唐代美學評論家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這樣論“高古”:“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蹤。月出東斗,好風相從。太華夜碧,人聞清鐘。虛佇神素,脫然畦封。黃唐在獨,落落玄宗?!惫棚L,悠遠而浩渺的上古之風,千萬里翻動扶搖羊角,習習拂來,多有翀和嫻雅而不失古樸厚重的歲月之感呵!
于是,眼前就恍惚著這樣一幅潲得褪色、有些變形的圖像:一位寫意的工匠人形,似乎圍著條圍裙,就著青銅鐘鼎,用一把锃亮的刻刀,正極其認真極其仔細地精雕細刻……這是“上三代”時期雕刻吉金禮器的工匠嗎?這是要雕琢成刀痕化盡、“技近乎道”的淳樸初心嗎?這是“結繩記事”般要記錄歷史、還原歷史或重塑某些歷史嗎?
齊白石先生曾刻過一枚印章,叫“大匠之門”。仿佛從遠古“大匠之門”走來的張曉東,他的書法,叫我看到的,應該是新鮮而具象的,細端,更多的卻是侵蝕和蒼渺;感覺應該是親近而熟悉的,卻漸漸叫我產(chǎn)生了一些莫名的阻隔和距離;氣息應該是平和而端莊的,卻叫我感到了一絲絲神秘,并不得不產(chǎn)生敬畏。當代美學史家鄧福星先生說過:“藝術中的美的內涵是歷史的產(chǎn)物。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社會意識和觀念愈加豐富深刻?!?/p>
因而,我弄不清楚,我的這種感覺是來自渺遠的“上三代”文字固有的神性,還是張曉東書寫出了“上三代”書法恍惚應有的神性?
二
高古的書法必定是具有“神性”意味的。
上古時期,文字的產(chǎn)生就源于具有巫卜性質的神性崇拜、神性啟示或神性記錄。所以文字甫一產(chǎn)生,就伴隨著“天雨粟,鬼夜哭”的離奇神話。時移世易,書法在發(fā)展。時代不同,也賦予書法不同的價值取向,如韻、法、意、道等等。但歸根到底,書法必須具備一定的“神性”。漢代書法秉承文字初創(chuàng)的神性,但開始變異為“象”。蔡邕在《筆論》中這樣宣稱:“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孫過庭在《書譜》中強調書法的“文質”,“雖書契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一遷,質文三變,馳騖沿革,物理常然。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而清代書法理論家劉熙載則直接把書法的“神性”看作是人和時代的產(chǎn)物:“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并明確指出,“一代之書,無有不肖乎一代之人與文也”。
文字的演變和發(fā)展歷程,一般被認為就是書法的演變和發(fā)展歷程。隨著幾千年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遷,書法原有的“牌位”神性逐漸隱退、消亡,但具有血脈傳承意義的文化神性、文明神性顯然并沒有被丟棄,而且越來越有加強的趨勢??赡芤话愕臅也⒉焕斫夂皖I會這些,但作為書法理論家,特別是專攻“上三代”文字、理論研究的學者,張曉東先生顯然從上古的文字研究中窺到書法的“神性”法門,所以他棄流溯源,徑直把上古文字作為書法創(chuàng)作的主要取向,從而探驪書法應有的旨歸。
張曉東先生的高古書法是整飭而樸茂的。大篆體書法由于具有原始文字特有的神性稟賦,必然也必須具備端莊、嚴肅、沉穆的整飭感。因而書家在創(chuàng)作書寫時一定也是虔誠的,甚至內心充滿了某種神圣的儀式感。但張曉東顯然又不囿于恭敬單一而古老的“神”,而是糅合了對歷史、對文化、對學術、對自然的種種敬畏,心存八荒,情動風騷,參乎造化,因此他的整飭就多有了些豐博而融通的風神,滋生了些勁健而豪爽的樸茂,叫文字之神在時代之神、文化之神的烘托下,發(fā)出經(jīng)世不滅的文明之光。
張曉東先生的高古書法是清幽而素寂的。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書家妙在能合,神在能離。”合就是書家個人與書體的高古意趣相合,離則是書法能夠超塵脫俗,迥異時流。在張曉東的書法中,可以感覺到他有著柳宗元那樣遠離塵囂的“寒江獨釣”或王徽之“何必見戴”的超然情懷。世間雖然喧囂浮躁,但他素心獨守,沉潛浩渺,甘于淡泊修真,寧靜從藝。因而在以“上三代”古文字為江河的清幽孤寂的世界里,他能夠恬然地人神悠游,懷樸抱素。
張曉東先生的高古書法是超逸和淡泊的。我們欣賞中國書法的藝術性,最值得關注的不是技法的嫻熟或獨特,而是其中一定要內蘊著的豐富而令人敬慕的文化格調。格調,不僅是書法藝術必然應該具備的特質,也是所有藝術應該呈現(xiàn)的內在張力和魅力。因為這必定也彰顯了書家的品格和生存方式。比如《中國書法史》這樣評價鄭板橋的“六分半”書法:“這種摻雜不同書體、突破書畫審美范疇界限的做法,典型地反映了鄭燮憤世嫉俗和懷才不遇的孤峭情懷,同時展現(xiàn)出其敏銳過人的才華和不諧世俗的膽魄?!毙蕾p張曉東先生的大篆體書法,可以讀到他不激不厲的品性、不粘不滯的格調,也可以從中可以體悟出其峭遠超逸的古遠風規(guī)。
三
清代楊廷芝這樣定義高古:高則俯視一切,古則抗懷千載。
在我們這個變動不居、貪欲橫行的時代,大批書家由于貪圖眼前利益而迷失了自我,而且很多人由于人心不古而變得完全“失神”。人們都試圖憑輕飄飄的幾個“書法”就擾動市場,博得眼球,追金逐名,以致跟書法本體的要求漸行漸遠。
但是,張曉東先生不是這樣。
張曉東三十多年沉潛于書法藝術。他以真求真,以古友古,以神味神。他入帖出帖,出帖入帖,遍及真草隸篆。當然,書法之法不在寫了多少,臨得多像,而在法古,法今,法神,法自然。因此他以書法來尋找本心,來固守本元,繼而潛心修神,靜心養(yǎng)神。書法修煉的過程無疑也是他心性修行、與古為徒的過程。
因此,我就理解他為什么能夠在黃金年齡段主動辭去公職,毅然決然地全身心投入到摯愛的書法藝術的研究和創(chuàng)作之中,叫心靈與文化和文明真誠擁抱,用自己的真情真心喚回自己和書法的元神,從而達到神與神的互融共通。
我與張曉東先生曾經(jīng)有過一次面晤,幾次交誼。先生身材高大,面相方正,不茍言笑。他的嚴謹仿佛是刻在青銅器的上古文字,骨子里長滿了靜穆、厚重、安詳和自足。因而我當時就揣度,先生一定是一位值得信賴值得敬重的人。
后來的事實證明,他確是古道熱腸,真誠待人。
因而我想,只有張曉東先生這樣的人,他這樣的書法,才能真正當?shù)闷稹案吖拧倍郑?/p>
張曉東簡介:
張曉東,齋號兼居、謙堂、坤艮堂等,1964年8月生于內蒙古察右后旗。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書法媒體聯(lián)誼會理事,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團成員、副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友好藝術交流院研究員,中國畫院理事,內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材料工程和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
作品被人民大會堂、中央檔案館、國家行政學院、成都杜甫草堂等機構收藏,多次在《中國書法》《書法》《中國書法報》《書法報》等專業(yè)報刊發(fā)表。
出版《問道修為——張曉東書作展作品集》(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
受邀參加“回望傅山——十二家書法展”“散懷——名家書畫小品展”“中國青年當代藝術展(寧波)”等聯(lián)展。
受邀出席“天下為公”兩岸漢字藝術節(jié)(臺灣)、“一帶一路”文化遺產(chǎn)國際學術研討會(泉州)、首屆中俄文化藝術論壇等學術活動。
在北京經(jīng)典美術館和北京樂木文化藝術空間舉辦個人書法作品展。
現(xiàn)供職于中國藝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