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
又是一年高考季,“高考房預訂火爆”再次登上熱搜話題,門牌號帶6、8的房間被家長瘋搶,有人過完年就迫不及待地把房訂了。至于曾住過高分考生的“吉利房”更受坊間熱捧,花好幾倍的價錢也未必訂得到。
其實,“高考房”不只現(xiàn)在有,科舉時代同樣有。只不過,科舉時代既有價格昂貴的高考房,也有免費的高考房,還為貧困考生免費提供食宿。
每次科考前,各省考場附近的旅店老板都會設法吸引考生的眼球,希望有考生入住。清人吳應箕在《留都見聞錄》中描寫了江南貢院旁邊“高考房”的情況:每到科考,南京居民將秦淮河兩岸的房子整修一新,以吸引考生。不僅如此,許多精明的、有房產的居民甚至讓家人搬到外面去住,將房子騰出來變成臨時旅館,租給前來應試的考生,可以在短時間內賺一筆不菲的房費。為了盡可能招攬到富裕的考生,這些旅館的名稱大多使用與科舉相關的吉利話,比如“狀元店”“狀元古寓”“狀元閣”“青云店”等,讓考生得到某種精神安慰。
考生入住這些高考房,需要花多少錢呢?每到科考,考場所在城市的外來人口劇增,旅店生意自然十分火爆,食宿費用也會成倍地上漲,甚至導致整座城市物價飛漲。光緒八年(1882年),時任山西巡撫的張之洞在奏折中說:因為舉行考試,太原物價漲了三倍,不但考生遭殃,太原居民也受到影響。
從現(xiàn)有文獻來看,考試期間,考生光住宿費一項就要花掉5-10兩銀子。而在清朝中期,擔任私塾教師的秀才年入不過10余兩銀子,可見住宿費確實昂貴。
這么昂貴的費用,貧困考生肯定無法承受,那么他們在考試期間住哪里呢?值得慶幸的是,當時還有一種廉價或免費的高考房—試館。
試館是會館的一種,由同籍貫或同行業(yè)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建,供同鄉(xiāng)同行集會、居住。隨著科舉制度的發(fā)展,會館逐漸開始為科考服務,專門用來接待到京城或省城的考生,為他們提供食宿,因此被稱為“試館”。很多試館規(guī)定,遇到科考年份,凡是無關人員都要搬出試館,騰出房間讓考生入住。
應該說,試館這種公益性的免費高考房,為貧困考生提供了經濟保障,使他們有機會與富貴子弟同場競技。可提供這種高考房的主要力量并不是來自官方,而是來自民間,為維護天下學子的公平競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