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旭彬
1853年春,太平天國占領南京后,曾頒布過一道《待百姓條例》。大意是:所有耕地收歸天王所有,包括耕地上的產出,再由天王按成年人每年一石(150斤左右)大米、未成年人減半的標準平均分配;男女人口也屬于天王;商鋪店面可繼續(xù)經營,但其本與利都屬于天王,在使用上也得由天王做主。
據(jù)考,這份《待百姓條例》出自洪秀全之手,時間約為1853年二三月間。當時,楊秀清離開南京征戰(zhàn)鎮(zhèn)江,洪秀全未與他商議便貿然頒布了《條例》,結果引起南京內外民眾的恐慌,造成了嚴重的社會混亂。而且,文件還流入清軍之手,成了清軍借以攻擊太平天國的重要資料。
楊秀清回到南京后,不得不重新頒布了一次《安撫四民告諭》(這份文件,幾個月前太平軍攻入南京時已公開宣傳過一次),向民眾承諾,對他們的產業(yè),“圣兵不犯秋毫”,要士農工商各司其業(yè),不要驚慌。
1853年秋冬之際,太平天國頒布了著名的《天朝田畝制度》。這份文件換了一種話術,不再如《待百姓條例》那般直接宣稱各種財富都歸天王所有,轉而強調對“無人不飽暖”的追求。如何做到“無人不飽暖”呢?
第一步是平分天下耕地。也就是將耕地按每戶人口來平均分配,人口多就分得多,反之亦然??傊?,要做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第二步是由國家來分配耕地的全部產出。具體辦法是:收獲時,由國家派出兩司馬到基層監(jiān)督伍長進行糧食分配,民眾可留足“每人所食可接新谷”的糧食(具體多少算足,民眾說了不算),其余全部交給天國。麥、芋、麻、布、帛、雞、犬乃至銀錢,都用這種方法來分配。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因為天下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的,眾人不藏私,把產出全交給公正的“上主”,由“上主”來分配,自然處處公平、人人飽暖。
其實,《天朝田畝制度》與《待百姓條例》本質上還是一回事—一個將天下耕地收歸天王所有,一個將天下耕地收歸天國所有。一個要民眾把所有產出交給天王,由天王按標準平均分發(fā)口糧;一個要民眾把所有產出交給“上主”,但允許民眾留下“每人所食可接新谷”的份額。
只是,在具體的行文上,相比赤裸裸的《待百姓條例》,《天朝田畝制度》要聰明得多。“余則歸國庫”的“余則歸”三字,莫名讓強取民脂民膏多了幾分“寬容體貼”;“處處平勻,人人飽暖”這樣的詞句,也為征斂和汲取套上了一件溫情脈脈的理想主義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