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娟
摘 要:博物館藏品展覽是體現(xiàn)藏品價值,推動社會精神文明教育、文化教育、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藏品展陳方式直接關系展覽的效果,所以必須重視并切實做好博物館展品陳列工作,以提高展覽效果。文章基于作者自身的實際工作經(jīng)驗與學習認識,主要就當前如何改進博物館藏品展陳方式提出了部分探討性建議,以期能為相關工作的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博物館;展品;展陳
藏品展陳是博物館藏品利用的一個主要、常見、直觀的途徑,能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社會的精神文明教育、文化教育和文化建設。不過其前提是要能夠通過展陳有效地吸引觀眾,準確地傳遞歷史信息、文化信息。因此,應當加強對博物館藏品展陳的研究、探討與實踐,不斷改進陳列展覽方式。
首先,合理利用現(xiàn)代燈光與信息化技術。就整個社會科學技術條件現(xiàn)狀來講,要想直接、有效地改進博物館展陳方式,提高展覽的效果,增強展覽對觀眾的吸引力,應合理地利用現(xiàn)代燈光與信息化技術。例如,在展品的陳列過程中,可以利用燈光來進行陳列空間的邏輯劃分,以突出不同陳列空間內(nèi)的展品,不再扁平化地陳列展品,或是采用以往物理隔斷、遮擋的方式來劃分陳列空間。這一方面可以使陳列展覽更加具有連續(xù)性;另一方面能夠讓觀眾將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件展品上,保證他們可以通過藏品展示有效地獲得更多的歷史與文化信息,達到文化宣傳和教育的目的。信息化技術的利用,主要是配合展品向觀眾展示藏品的相關歷史與文化信息,還可以借助虛擬現(xiàn)實技術,讓觀眾用手機掃描展品,然后在手機中出現(xiàn)互動性、趣味性的展品信息。這些都可以使展覽取得更好的效果,得到觀眾的認可、喜愛和支持。
其次,增強藏品展陳的故事性。每一件藏品都有歷史,仿佛在向我們講述過往的歷史故事。在展品陳設過程中,可以抓住藏品的這一特點,增強藏品展陳的故事性,針對某一系列或某一類型的展品,設計一條故事線,然后序列地陳設展品。每一件展品代表一個故事,并針對性地配以文字說明,在讓觀眾在了解展品本身歷史文化信息的基礎上,通過陳列的故事性,增強展覽的趣味性,從而加深觀眾對展品和歷史文化信息的記憶[1]。
再次,注重展品陳設的藝術性設計。展品的陳設不僅僅是簡單的物品擺放這么簡單。為了在展覽過程中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審美體驗和震撼力,必須要注重對展品陳設的藝術性設計,這一點在藏品展陳工作中是相當重要的。例如,對于展品的擺放位置、擺放角度、背景材質(zhì)、背景顏色、燈光色彩等,都要進行科學、嚴格的藝術化推敲,要符合當前觀眾的視覺審美需求和認知特點,讓觀眾可以獲得更佳的審美體驗,加深他們對展品的記憶。
最后,做好對展品的保護工作。在博物館藏品展陳過程中,還需要重點做好對展品的保護工作。博物館內(nèi)環(huán)境具有變化性,空氣溫度、環(huán)境濕度等都會對文物安全產(chǎn)生影響。博物館不僅要避免館內(nèi)溫度發(fā)生劇烈改變,還要降低環(huán)境污染,削弱不利要素的影響,如灰塵要素、光線要素、細菌要素等。除此之外,博物館還會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如日照、降水等,陳列布展工作人員需要對館內(nèi)窗戶的朝向、面積大小進行控制。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陳列室的溫度應該控制為15~20攝氏度,相對濕度應該為45%~65%。在對博物館進行安全防護的過程中,還應該優(yōu)化防火、防盜、防震設計等。博物館內(nèi)的游客比較多,屬于人群密集場所,防火、防盜、防震設計工作非常關鍵,陳列布展工作人員應該與安保部門共同設計防火、防盜、防震方案,保證博物館的安全性[2]。
為了提高博物館展品陳列展覽效果,發(fā)揮博物館藏品的價值,推動社會精神文明、文化教育、文化建設,必須要科學地做好展品陳列工作,不斷優(yōu)化、改進陳列方式,使之更符合當前受眾的審美、認知需求及安全要求?!?/p>
參考文獻
[1]盧濤.博物館陳列展示中的文化性與藝術性研究[J].影劇新作,2018(2):97-101.
[2]趙艷霞.博物館陳列展覽存在問題及改進策略探討[J].才智,2018(1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