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林
美國核桃,是得州的特產(chǎn),也是得州的州樹。這里有大片核桃農莊,還有無數(shù)沒有主人的核桃林。每年十月至來年二月,是核桃的成熟期。風一吹,小精靈們便“啪啪啪”地往下跳。你如果在核桃林待一天,至少能撿一百磅果子,扛到核桃收購站,一塊錢一磅賣掉,白花花的真金白銀就到手了。
美國最低工資標準是一小時約七美元,打一天工五六十美元,還得交百分之二十的稅,遠遠沒有撿一天核桃來錢多。但奇怪的是,很多人家院子里長滿了核桃樹,果子掉了一地也不當回事。主人寧愿到商店去買高價核桃——七美元一磅,眼皮都不眨一下。
有一次,我和菲里普經(jīng)過他的中學同學凱家,凱的家門口有三棵高大的核桃樹,核桃掉得到處都是,一直滾到路當中,被來往的車碾成了泥,我看了很心痛。凱見我在看一地的核桃,馬上道歉說:“對不起啊,核桃硌你腳了吧?我已經(jīng)掃過幾次了,可是風一吹,又是一地!”
我說:“不不不,我不怕硌腳。凱,你掃起來的核桃呢?”她向后院一指,那兒有一堆灰,她燒了。
凱去招待別的客人時,我馬上對菲里普說:“真浪費,這么好的核桃不是讓車碾,就是用火燒,我們撿!”我找了個塑料袋,開始專心致志地撿核桃。菲里普也跟著我撿,邊撿邊自言自語——讓同學認為我家窮、吃不飽飯吧;讓同學認為我養(yǎng)不起妻子,和妻子一起撿核桃吧;讓大家都來看吧,我一沒偷二沒搶,只是撿核桃……可憐的菲里普心情很復雜,既不想讓別人笑,又不想得罪妻子,左右為難,牙一咬,硬著頭皮撿。
美國人不撿門前核桃,不是他們富得流油了,他們七美元一小時的工作也搶著去做。他們不撿核桃,也不是他們不愛吃核桃,核桃糖、核桃派、核桃蛋糕都是他們的最愛。那為什么不撿?實在是沒“撿東西吃”的概念。食品應該到商店買,吃到嘴里的應該是加工過的,這就是他們的想法。想法很單純可愛,也很奇怪。其實他們不光核桃不撿,院里的橘子樹、柿子樹、無花果樹,果子滿樹也不去摘,讓它們掉下來爛掉。想要吃水果了,就去店里買。
有一次,我們去婆婆安妮家參加家庭派對,我看到婆婆家門前有幾棵野核桃樹,美麗飽滿的核桃果躺在草地上,我跑進安妮家里,借了一只大盆子,然后拖住菲里普去撿核桃,我們一直撿到安妮打電話來吼:“開飯了!”才抬著一大盆核桃進屋。吃飯時,我請大家品嘗新鮮的核桃肉,除了菲里普沒第二個人伸手,大家還吃驚地問:“林,這么硬的東西,你怎么弄開來的?”我聽了就嚇他們:“用拳頭砸呀,或者用牙咬!”他們捂住嘴喊:“???我的上帝啊!”菲里普大笑:“哈!你們生活在核桃樹下,竟不知道怎么開核桃?”
飯吃好,安妮端來了核桃派,這是美國人最喜歡的甜食。當然,派里面的核桃是從超市買的,七美元一磅。于是,菲里普邊吃核桃派,邊嘲笑他老媽:“媽咪,門前一地是核桃,你可以做無數(shù)個派,卻開了車去超市花錢買核桃!哈哈哈!”
大家也都覺得很好笑,都在笑。但笑完了,依然沒有人認為撿核桃是應該做的事。吃的東西不應該從地上撿,應該從商店買,這個觀念已深深印在他們頭腦里了,就像他們怕吃活殺的雞鴨,怕吃有頭有皮的魚一樣。
所以,和美國佬最難溝通的不是語言,而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