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新時代我國提出要培養(yǎng)大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tài),輔導員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的體現(xiàn)。在新時代要及時分析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發(fā)揮工作優(yōu)勢,協(xié)助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開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多渠道進行監(jiān)測、疏導和宣傳工作,承擔好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的角色。
關鍵詞 新時代 輔導員 大學生 心理健康
基金項目:此文為2018年天津市高校輔導員精品項目“心理也要精準扶貧—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幫扶工作模式研究”、2019年天津市教育工作重點調(diào)研課題“網(wǎng)絡微媒體環(huán)境下輔導員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現(xiàn)狀分析語對策研究”(JYDY-2019202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燕飛,天津理工大學中環(huán)信息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5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195
無論哪個年代,高等院校與時代共同發(fā)展,是時代發(fā)展的“風向標”和“瀏覽器”。我們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的特殊時期,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方面進行著普遍的變革,心理也不例外。社會的變遷給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心理狀態(tài)帶來了巨大沖擊,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表現(xiàn)出多樣性。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提出對大學生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tài),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2017年教育部43號令《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指出輔導員的工作職責之一就是協(xié)助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初步排查和疏導,組織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宣傳活動,培育學生理性平和、樂觀向上的健康心態(tài)。
高校輔導員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作為學生工作最前端,他們承擔著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者、宣傳者、服務者、管理者等角色,作為社會、家庭和學校的紐帶,在心理健康工作上發(fā)揮著積極作用。
一、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一)新時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分析
零零后已邁入大學校園,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他們具有以下明顯的特點:
1.開放。外在的特點為個性張揚,對個性化的生活要求非常高,不同于以往的“大海中的一滴水、沙漠里的一粒沙”的同質(zhì)化教育了,而是要做到“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的個性化展現(xiàn)。在這個前提下表現(xiàn)出的內(nèi)在心理就是價值觀的不穩(wěn)定,我們在網(wǎng)絡上看到的“一秒脫粉”“路轉(zhuǎn)粉”“粉轉(zhuǎn)黑”即是這一特征的表現(xiàn)。在大學里,這一特點導致大學生不能夠正視生活、學習和人際關系帶來的壓力,面對壓力時采取對抗的方式,導致心理問題發(fā)生。在這里就需要輔導員老師給予其表現(xiàn)個性的平臺,同時做出正面的引導,引導其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建立正確處理壓力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促進其心理健康。
2.自信。外在的特點為樂于表現(xiàn),新時代的大學生知識面廣,不同于以往“老師講的都是對的”教育模式,他們的知識量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老師還高,另外信息渠道相對于以前也更加豐富,但是存在大學以前很少遇到挫折的問題,在這個前提下表現(xiàn)出的心理就是抗挫能力差,在不知如何處理挫折的情況下易采取極端手段,導致出現(xiàn)心理問題。這就需要輔導員對學生給予展示機會的同時,也要進行挫折教育,引導其正確處理自尊與自卑之間的關系。
3.獨立。外在特點為自我為中心,集體主義榮譽感不高,在要求重視集體利益時會與自我意識產(chǎn)生強烈的沖突,表現(xiàn)出自我意識強烈,有很強的自尊感的心理特點;與此同時,新時代的大學生維權意識更強,話語權的要求也增多,與以往“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的教育模式不同,他們需要更多的表達的渠道,并且希望師生平等的交流。這就需要輔導員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給予學生尊重,但同時也要教育其進行換位思考,引導其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
(二)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的討論
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2001年將心理健康定義為“心理健康是一種健康或幸福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個體得以實現(xiàn)自我,應對正常的生活壓力”,教育部43號令規(guī)定“培育學生理性平和、樂觀向上的健康心態(tài)”,同時《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指出“培育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tài)”,心理健康是一種狀態(tài),同時也是一個心態(tài)成熟的過程,那就引申出一個問題,我們?nèi)绾闻袛嘈睦淼恼:彤惓#拷y(tǒng)計學的觀點主張建立常模,以是否符合正態(tài)分布來區(qū)分;社會規(guī)范的觀點主張以個體行為是否符合社會水準來區(qū)分;社會適應的觀點主張以個體是否適應環(huán)境來區(qū)分。無論哪個觀點,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以發(fā)展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而不是單純以是否存在心理疾病作為判斷標準,因此新時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應當是以其成長發(fā)展作為依據(jù),建立任務導向,將心理健康作為一項大學生在校需完成的成長任務來對待,在大學期間,解決其遇到的發(fā)展性問題。
大學期間的發(fā)展性問題包括人際關系、學業(yè)、情感與性、生涯與就業(yè)、情緒與壓力、人格、適應等多項內(nèi)容。在大學期間學生的智力發(fā)展處于高峰期,初步具備了思維的獨立性,但抽象思維受個人閱歷、社會經(jīng)驗的影響并不成熟,把社會問題簡單化,更多的是“想當然”;情緒情感的控制能力逐漸變強,但在遇到外界刺激時仍會產(chǎn)生較大波動,情緒易出現(xiàn)兩極性,挫折與焦慮并存;意志能力上多數(shù)大學生確定了個人的理想或目標,但在制訂計劃并實施的過程中仍表現(xiàn)出一定的惰性和依賴性。
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是受多方面影響的,起主要作用的是家庭和社會兩個因素。在家庭中現(xiàn)在多數(shù)家長都是用格外寬容和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來培養(yǎng)孩子,因此大學生就更多渴求包容的、多元的成長空間,希望獲得更好的成長性輔導;社會中當前變革和文化思潮沖擊劇烈,經(jīng)濟變化和就業(yè)壓力并存,導致大學生也尋求快速穩(wěn)定就業(yè)、快速掙錢、快速成名的捷徑,交通、經(jīng)濟、信息的快速傳輸,社會快節(jié)奏的發(fā)展,導致大學生出現(xiàn)不安全、不穩(wěn)定、不信任的心態(tài),從而更多的尋求可依靠的、能促進個人能力提升的輔導。
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的調(diào)查中,許多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第一印象集中在例如“面善”“舒服”“善良”等詞匯上,因此在健康標準中應當引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諸如培育意志品質(zhì)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情緒調(diào)節(jié)的“順其自然”、身心成熟的“三十而立”等,這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和實踐。
二、輔導員參與心理健康工作是中國特色的體現(xiàn)
(一)輔導員是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力量
輔導員的核心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輔導員這個崗位本身就是中國特色的體現(xiàn),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項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育心與育德相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是育人工程中的一項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而輔導員作為這項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學生的管理體制上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以“教育”為主要手段,以群眾性的宣傳教育活動為主要表現(xiàn),如開展群眾性的宣傳教育活動、“5·25”心理健康日、心理委員、宿舍信息員、心理社團等多渠道的教育活動。同時輔導員的崗位職能囊括了行政工作、科學研究、組織活動、教育教學、初步咨詢等,一崗多能,一崗多則。
(二)輔導員參與心理健康工作的優(yōu)勢
時間優(yōu)勢,輔導員工作處于高校最基層,24小時待命,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學生上,具有全天候育人的優(yōu)勢。
信息優(yōu)勢,輔導員直接面對學生,對學生的生活、學習、興趣、家庭、經(jīng)濟、情感、人際有全面的了解,具有全方位育人的優(yōu)勢。
溝通優(yōu)勢,輔導員與學生的心理距離近,其年齡、生活模式與大學生接近,學生對我輔導員是信任的,具有全身心育人的優(yōu)勢。
角色優(yōu)勢,輔導員作為聯(lián)系學校、家庭、學生和社會的樞紐,具有全過程育人的優(yōu)勢。
三、輔導員在心理健康工作上的具體工作
(一)配合學校心理健康機構開展具體工作
首先要正確對待心理健康測試這項工作,全力支持在入學、在學、畢業(yè)時針對大學生開展的心理健康測試,認真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完成此項工作,不能為了完成測試任務而簡單對付的去做,保證心理測試過程的科學性;其次要正確面對心理測試的結果,對心理測試結果有問題的學生按照心理健康工作機構的要求開展工作,做好篩查,避免誤診;最后是對確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要保持關心和關注,做好重點監(jiān)控工作,保證學生的安全。
(二)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初步排查和疏導
建立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四級”預警防控體系 ,對心理有問題的學生展開追蹤,做好服務,具體做法就是通過四級預警體系進行各種主動發(fā)現(xiàn)、通報院系和心理咨詢中心、組織召開工作會議研究如何處理、及時告知并邀請父母、由父母出面送醫(yī)就診、確診后因就醫(yī)辦理休假休學或退學等工作。在疏導工作上,分類指導和重點關注相結合,針對不同的年級、性別、專業(yè)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對不同的心理問題要采取科學的干預手段,在解決心理問題中與解決思想問題相結合,對重點問題進行重點關注,提倡以學生為本的關心和幫扶,促進大學生的心理成長。在輔導員參與心理健康工作中充滿了主動干預意識,并且家長的作用要充分發(fā)揮。
(三)組織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宣傳活動
心理問題在高校校園中仍是談之色變的事項,作為輔導員要全方位開展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工作,讓學生學會正確面對心理問題,正確掌握解決心理問題的渠道,以“5·25”心理健康日主題活動作為契機,通過建立心理協(xié)會、心理社等學生組織深入學生進行知識普及,開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團體輔導和心理建設活動,利用朋輩群體的力量開展幫扶工作。在宣傳渠道上,要利用新媒體如微信平臺、QQ空間、微博等,傳播積極、樂觀、向上、平和的心理健康知識,進行心理問題應對的指導,講解心理健康工作的案例,使心理健康意識深入學生心中。
倡導家校合作,輔導員要與家長常溝通,幫助家長建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在面對學生心理問題時有正確的認識,消除以往家長不重視或不理解的情結,在遇到問題時共同合作,通過科學的觀念和干預措施來幫扶心理有問題的學生。
四、結語
高校能否做好新時代社會轉(zhuǎn)型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將決定著這一特殊歷史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整體水平和今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輔導員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大學生學校生活和成長的生涯中,引導其在妥善的處理學習、生活、人際、就業(yè)等方面的問題上意義巨大。作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必須認真開展心理健康工作,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俞國良.大學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張文娟.從輔導員視角探析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的建設[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8):97-99.
[3]陳新星.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倫理困境及應對[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2):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