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飛,葉 珺,謝琴秀,鄒桂舟,李家斌,李 旭,張振華
作者單位:230601合肥市 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感染病科(張亞飛,葉珺,鄒桂舟,李旭,張振華);第一附屬醫(yī)院感染病科(謝琴秀,李家斌)
部分人群長期HBV DNA陽性,但是肝功能正?;蛘咻p度異常,如何分辨肝內(nèi)炎癥和纖維化程度仍然存在較大的難度[1-4]。近年來,各國學者探索了很多判定肝纖維化的模型和方法,比如谷草轉(zhuǎn)氨酶/血小板比值(APRI)、基于4因子的纖維化指數(shù)(FIB-4)和瞬時彈性成像技術(shù)等,在臨床上部分取代肝穿刺檢查,但是這些指標的結(jié)果變異和診斷的準確性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5-7]。本研究納入安徽省2家三甲醫(yī)院診治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臨床資料和肝穿刺檢查結(jié)果,評價了APRI、FIB-4和肝硬度檢測(LSM)診斷的效能。
1.1 病例來源 2014年~2017年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和第二附屬醫(yī)院感染病科收治的慢性HBV感染者,納入標準:①HBsAg陽性>6個月;②肝功能指標正?;蜉p度異常,血清ALT≤2 ULN;③無肝穿刺禁忌證。排除標準:①合并有HIV或HCV感染;②合并有嚴重的脂肪肝或者明確存在的遺傳代謝性、自身免疫性肝病;③有嚴重的心、肝、腎功能異常;④影像學檢查明確存在肝硬化或者肝癌;⑤過敏體質(zhì)或難以配合肝穿刺者;⑥有較大肝血管瘤或肝囊腫。本研究獲得兩家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臨床資料收集 由于APRI和FIB-4模型涉及到年齡、ALT、AST和PLT,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血常規(guī)和肝功能檢測儀器分別為西森美康和羅氏,采用配套試劑;第二附屬醫(yī)院血常規(guī)和肝功能檢測儀器分別為西森美康和貝克曼,采用配套試劑檢測。APRI計算公式:[AST(U/L)/AST正常值上限(U/L)]×100/PLT 計數(shù)(109/L);FIB-4計算公式:[年齡(歲)×AST(U/L)]/[PLT計數(shù)(×109/L)×ALT(U/L)1/2]。
1.3 肝穿刺檢查 在B超引導下,使用BARD 16活檢針進行常規(guī)穿刺。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7.0軟件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分析,對于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均先檢驗其正態(tài)分布,對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以(±s)表示,采用t檢驗,對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以M(Q1,Q3)表示,采用秩和檢驗。采用ROC曲線分析診斷效能。P<0.05為統(tǒng)計學上存在顯著差異,P<0.01為統(tǒng)計學上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
2.1 基本情況 本研究按照醫(yī)院進行分組,A組表示來自第一附屬醫(yī)院和B組來自第二附屬醫(yī)院的患者。最終,A組納入327例(包括179例HBV攜帶者和148例CHB患者),B組納入250例(包括147例HBV攜帶者和103例CHB)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兩組肝組織病理學表現(xiàn)存在較大的差異。A組患者炎癥分級普遍較輕,以G0-1為主,無G3級和G4級患者,而B組分別有13例和3例患者為G3級和G4級,G2級比例也明顯高于A組;A組S2或以上者顯著高于B組。兩組性別和年齡無顯著性差異(P值分別為0.219和0.192);用于計算APRI值和FIB-4值的ALT、AST和PLT也無統(tǒng)計學差異,而總膽紅素(TBIL)、凝血酶原時間國際標準化比值(INR)、HBV DNA、HBsAg、HBeAg、LSM 和受控衰減參數(shù)(CAP)等指標有統(tǒng)計學差異(P值均<0.05,表1、表2)。
2.2 APRI、FIB-4和LSM對肝纖維化分期的預測價值 分別以纖維化分期為S0-1和≥S2為依據(jù),分別對兩家醫(yī)院患者的APRI、FIB-4和LSM水平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A組APRI分別為0.14和0.18,B組分別為 0.15和 0.24;A組 FIB-4分別為 0.98和1.26,B組分別為0.93和1.50,而A組LSM分別為5.2 kPa和6.8 kPa,B組分別為7.2 kPa和9.0 kPa,提示不同肝纖維化患者指標值差異非常顯著(P值均<0.001)。當分別取APRI=0.25或=0.5作為截斷點時,兩家醫(yī)院患者≥S2期占比分別為95.4% 和72.2%(P=0.04);當分別取FIB-4=1.45或=2.9作為截斷點時,兩家醫(yī)院≥S2期患者占比分別為90.3%和 76.0%(P=0.15);當分別取LSM=6.2 kPa或=9.4 kPa時,兩家醫(yī)院≥S2期患者占比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0.001,圖 1)。
2.3 APRI、FIB-4和LSM預測顯著性肝纖維化的效能比較 應用SPSS軟件經(jīng)ROC曲線分析,以肝組織病理學檢查為金標準,參照國內(nèi)外文獻將診斷顯著性肝纖維化的靈敏度定為85%左右的指標值作為截斷點,發(fā)現(xiàn)A組和B組APRI診斷的截斷點分別為0.105和0.145,F(xiàn)IB-4分別為0.675和0.775,而LSM分別為4.650和6.345,其診斷效能見表3。
APRI、FIB-4和LSM等作為近些年來逐步發(fā)展起來的無創(chuàng)性肝纖維化評估指標,廣泛應用于臨床,但是其可靠程度仍然有待證實[2-4]。本研究選擇2家大學附屬醫(yī)院收治的患者,以肝穿刺病理學檢查為金標準,檢驗了無創(chuàng)診斷指標診斷的效能。由于兩組患者肝臟炎癥分級和纖維化分期存在顯著性差異,導致病例選擇不均一,因而采取分別分析。
比較兩家醫(yī)院不同肝纖維化分期患者APRI、FIB-4和LSM差異發(fā)現(xiàn),無論哪家醫(yī)院、哪種方法,隨著肝纖維化分期的提高其檢測值均有逐漸升高的趨勢,尤其是LSM值非常明顯,這也再次說明使用無創(chuàng)性指標進行肝纖維化預測以減少肝穿刺具有可行性[5-7,11,12]。
表 1 兩組資料【%,(±s),M(Q1,Q3)】比較
表 1 兩組資料【%,(±s),M(Q1,Q3)】比較
①卡方檢驗;②t檢驗;其余為秩和檢驗
A組(n=327) B組(n=250) 統(tǒng)計值 P值A(chǔ)LT(U/L) 36(25-55) 37(24-50) -0.599 0.549 AST(U/L) 28(22-35) 28.5(23-37.3) -0.768 0.442 TBIL(μmol/L) 14.4(10.5-18.7) 12.7(9.7-16.5) -2.913 0.004 AFP(ng/L) 2.5(1.7-4.3) 2.8(1.8-4.4) -0.885 0.376 INR 1.1(1.0-1.2) 1.0(0.96-1.1) -5.354 <0.001 PLT(×109/L) 167.0±58.7 167.6±58.1 -0.132② 0.895 HBVDNA(lgcopies/ml) 4.1(<3-6.1) 5.3(4.0-7.3) -5.253 <0.001 HBsAg(lgIU/ml) 3.1(2.6-3.8) 3.3(2.9-4.2) -3.201 0.001 HBeAg陽性 125(38.2%) 121(48.4%) 5.996① 0.014
表2 兩組資料【%,M(Q1,Q3)】比較
表3 不同指標預測顯著性肝纖維化的效能(%)
圖1 指標不同截斷點預測顯著性肝纖維化的效能比較
由于A組和B組患者在兩家醫(yī)院分別使用法國Echosens公司的Fibroscan和中國北京海斯凱爾醫(yī)學技術(shù)公司生產(chǎn)的Fibrotouch進行肝臟硬度值和脂肪衰減檢測,因而可能導致了兩組CAP值和LSM值的差異。但是,兩組CAP值中位數(shù)分別為226.5和230.1,非常接近,可以認為兩種儀器在檢測脂肪衰減方面具有可比性。與既往研究類似,兩種肝硬度檢測儀獲取的LSM值能夠預測肝纖維化程度[13-15],但是兩組LSM值差異明顯,A組患者LSM值普遍較低,而肝穿刺組織病理學檢查顯示肝纖維化分期反而較高,因而推測兩種儀器在檢測評估肝纖維化分期方面差異是明顯的。相對而言,F(xiàn)ibrotouch檢測值普遍偏高,在S0-1期和≥S2期均非常明顯。
依據(jù)國內(nèi)外文獻,分別選擇APRI、FIB-4和LSM 截斷點,并對肝纖維化分期進行了預測[16,17],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分別選擇APRI等于0.25和FIB-4等于1.45診斷無肝纖維化,B組患者比較合適,而A組相對不適合;當以APRI等于0.5和FIB-4等于2.9為截斷點診斷顯著性肝纖維化(≥S2)時,A組患者比較合適。由于兩家醫(yī)院使用的肝硬度檢測儀不同,A院采用LSM等于9.4作為截斷點,則94.2%LSM>9.4的患者存在顯著性肝纖維化。
可能由于穿刺部位的差異,肝穿刺組織病理學檢查診斷肝纖維化的準確性大概在65%~85%之間。為了獲得診斷顯著性肝纖維化的最佳截斷點,本研究以敏感性為85%作為選擇的標準,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兩組APRI、FIB-4和LSM診斷的截斷點差異非常明顯,尤其是APRI和LSM,因而不同醫(yī)院需要分別采用各自的診斷截斷點。此外,當敏感性達到85%時,各種指標診斷兩組患者顯著性肝纖維化的特異性、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也都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