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雅婷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食用菌栽培技術應用現狀,圍繞食用菌種類、栽培基質、栽培林地選擇、栽培模式、病害防治等方面,對食用菌林下高效栽培技術進行了詳盡論述,以期為相關從業(yè)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食用菌;林業(yè)栽培;栽培技術
林下食用菌栽培是現代林下經濟的重要栽培模式,是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的重要途徑。林地建設、食用菌栽植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一方面,林地是栽植食用菌的良好場所,可為食用菌生長提供良好條件;另一方面,食用菌所產生的菌渣可作為林木肥料,從而對林木生長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目前,我國食用菌林下栽培尚處于發(fā)展階段,而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環(huán)境、栽植方式有著一定的差異,所以為促進食用菌林下栽植模式的進一步發(fā)展,就必須對食用菌林下高效栽培新技術進行探討。
一、林下食用菌栽培種類
我國食用菌資源非常豐富,世界上許多人工栽培食用菌都源自我國,如靈芝、香菇、草菇、銀耳、木耳、金針菇等,都是我國早期食用菌栽植配種。隨著我國栽植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工栽培食用菌種類也更加豐富,表1根據不同溫度對林下栽培食用菌種類進行了統計。近年來,隨著食用菌科研水平、生產水平的不斷提升,也有著許多新品種被應用在林下栽培中。
二、林下食用菌栽培選擇
根據氣候環(huán)境選擇合適的食用菌菌種,是林下食用菌高效栽培技術中的關鍵,也是決定食用菌栽培成敗的首要因素。因此,想要保證林下栽培食用菌產量,保證正常出菇,就必須根據氣候環(huán)境,篩選合適的食用菌品種。首先,種植人員要根據栽培地的氣候條件、生態(tài)條件、林地情況,結合食用菌自身的生長特性進行挑選;其次,要充分考慮到季節(jié)變化因素以及食用菌品種搭配,要在合理的時間段,選擇不同適溫類型的菌種進行栽培。舉個例子,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平均海拔720米,森林覆蓋度為62%,全年氣候溫和,全年平均溫度在15.2°左右,無霜期長達239-299d。針對這種氣候就可根據不同時間段的溫度,合理選擇低溫型、中溫型菌種,然后合理規(guī)劃培育時間、收獲時間。
三、林下食用菌栽培林地選擇
食用菌林下栽培需要選擇水源充足、蔭蔽(林分郁閉度大約可控制在0.75左右)、散射光充足、通風條件良好的地段,栽培地需要遠離污染源,水質清澈,排水條件良好,地勢平緩。目前,實現林下食用菌栽培的林種大致為果樹林(板栗、櫻桃等)、楊樹林、香樟樹林、橡膠林、竹林。林地位置選擇要避開天然林區(qū)、國家森林保護區(qū)、自然保護區(qū)以及其他保護林地,避免對自然林地以及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影響。另外,郁閉度在0.6以上的落葉松林、闊葉林、油松林也可納入考慮范圍。在栽培前要準備充分,清除林地內的枯枝以及雜草,提前設置好相應的排水溝、畦床,畦床設置需要根據食用菌種類來合理區(qū)分,在設置好后,要通過晾曬的方式實現殺蟲、殺菌(晾曬時間控制在3d左右),然后在畦床周邊揮灑石灰粉進一步殺蟲消毒。
四、林下食用菌栽培基質
林下食用菌栽培并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經過母種栽培→原種栽培→菌種培養(yǎng)這個過程,所利用的基質和其余人工菌菇培養(yǎng)基質大致相同,因母種培養(yǎng)對培養(yǎng)條件的要求較為苛刻,所以生產人員可直接購買栽培種、原種進行栽培。栽培種、原種的培養(yǎng)基質的選取較為廣泛,有:稻草、玉米芯、麩皮、米糠、秸稈、樹皮、木材等,也可利用制糖所廢氣的甜菜絲、蔗糖等,具體原料選擇需要根據食用菌菇的營養(yǎng)需求、生物學性能、資源優(yōu)勢、栽培成本來合理選擇。比如,香菇、木耳、靈芝、猴頭菇可選擇疏枝、木屑、秸稈等,木生菌則選擇腐木。其中香菇還可以利用椴木接種培養(yǎng),也可以利用代料來實現栽培,常見的香菇基質配方為:闊葉樹木碎屑、麥麩、石膏粉、蔗糖按照7.8:2:0.1:0.1的比例混合;棉籽皮、麥麩、木屑、石膏粉、玉米面按照2:1.5:6:1.5:0.3的比例混合;果木木屑、棉籽皮、麥麩、石膏粉按照6:2:2的比例拌和?;|在處理完成后,需加水拌和,含水量控制在63%左右,然后再裝袋進行滅菌處理,后就可直接用作于接種培養(yǎng)。又比如,草菇、雙胞蘑菇可以稻草、麥草、棉籽殼、蔗糖按照5:2:2:1的比例拌和;稻草粉、蔗糖、石膏粉、過磷酸鈣按照9.7:0.1:0.1:0.1的比例拌和,含水量也需要控制在63%左右。
五、林下食用菌栽培模式
1.地表栽培。所謂地表栽培,就是將菌包直接放在林下地表培養(yǎng)的一種方法,為避免菌包被地面污物污染,需要在地表攤鋪一層膜。然后擺放菌棒,如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部分種植戶在栽植食用菌的時候,就在林下離地面15cm處,搭設木架,然后擺放菌棒。
2.覆土栽培。所謂覆土栽培就是指在林下開挖一定規(guī)格的坑,然后將菌包脫袋后直接放在坑內,菌包留有一定的空隙,依次排列,然后回填澆水,并在土壤上覆蓋一層土壤。一般來說,坑深度需要高于菌棒2.5cm左右,覆土厚度需要控制在菌棒表面2.5cm以上,呈現出略高于地面的形態(tài)。覆土后可在土壤上覆蓋一層樹葉,既能夠起到防止雨水沖刷的作用,又能夠保證土層內菌絲可有效透氣。為實現溫度調節(jié),可通過在坑上覆蓋拱棚的方法來實現保溫,如若林地土壤含水量高于60%,可不澆水,適合該種植方法的有灰樹花、金福菇等食用菌。
六、病蟲害防治
目前,我國林下食用菌栽植病蟲害防治的研究比較少,總的來說,林下食用菌栽植病蟲害防治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注意栽培地衛(wèi)生,在栽植前,需要清理有機殘體、積水、雜草以及其他污染物;第二,在夜間可安裝昆蟲誘殺等,如黑光燈等,實現對有害昆蟲的誘殺;第三,可用菜籽餅來誘殺螨蟲;第四,利用波爾多液、石灰粉實現殺菌、消毒、殺蟲。
七、結語
目前,林下食用菌栽培逐步成為了我國林下經濟發(fā)展的重點內容,尤其是在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林下食用菌栽培發(fā)展勢頭良好,有效改善了當地民生經濟。本文主要歸納介紹了我國林下食用菌栽培的主要種類,歸納了林下食用菌栽培的重點。實踐證明,林下食用菌栽植是一項綠色、環(huán)保的生態(tài)產業(yè),有效利用了閑置的林地以及農業(yè)生產殘留物,并且栽植技術含量比較低,且經濟效益可觀,故需加強對林下食用菌栽植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鐘華, 段麗華, 周彬, et al. 昆明食用菌林下栽培現狀及其發(fā)展對策[J]. 西部林業(yè)科學, 2017(2).
[2]宋曉輝. 林下食用菌生態(tài)栽培技術[J]. 農民致富之友, 2018(18):109.
[3]徐青松, 駢躍斌, 楊杰, et al. 果樹下食用菌復合套種栽培技術研究[J]. 山西農業(yè)科學, 2018(12):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