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琦
摘要:吳潛,雖為文臣,但其軍事能力出眾。當時的南宋正值風雨飄搖的特殊時期,受金、元及海盜等的多方威脅,吳潛逐漸對海防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海防思想。其海防思想的核心主張就是以防衛(wèi)為主,先固本安內,后消弭外寇。并且,他還將其海防思想在執(zhí)政的過程中付諸實踐。今天我們可以從其所著的《許國公奏議》里窺見其海防思想的一二。
關鍵詞:吳潛《許國公奏議》海防思想
吳潛,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安徽宣城)人,南宋后期名臣。吳潛于嘉定十年(1217)科舉高中,進士第一,被授承事郎、鎮(zhèn)東軍節(jié)度判官。其后多次得到升遷,曾兩度為丞相,又幾度遭貶,宦海浮沉幾十年,悲喜榮辱共相伴,但其不改初心,自身而家,自家而國,盡心于政。他海防思想的萌發(fā)與實踐,就是在其任沿海制置使、判慶元府期間。
一、《許國公奏議》簡況
《許國公奏議》共四卷,凡六十一篇,始于紹定四年( 1231),終于景定三年(1262),首尾三十一年,不出理宗一朝。奏議的內容甚廣,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諸多方面。其又可分為四大類:政治類、經濟類、軍事類和辭官乞歸類,政治類和軍事類占主要部分,而軍事類中的《奏乞增兵萬人分屯瓜州平江諸處防拓內外》《第二剳論國家變故晷與晉同西北或狄同當防而東南之盜賊尤不可忽》《奏行周燮義船之策以防江民船之弊乞補本人文資以任責》《奏曉諭海寇復為良民及關防海道事宜》《奏禁私置團場以培植本根消弭盜賊》《奏論海道內外二洋厲害去處防貴周密》《奏給遭風倭商錢米以廣朝廷柔遠之恩亦于海防有關系》《條奏海道備御六事》等八篇奏文,則體現了吳潛的海防思想。
二、海防思想的產生背景
(一)外因
“靖康之亂”后,宋室南渡,宋高宗趙構重建趙宋王朝,定都臨安(今杭州),史稱“南宋”。南宋的疆域形勢和統(tǒng)治中心與北宋大不相同,罔土面積也縮小了近四分之一。背海立國,偏安東南一隅,面臨來自陸上的軍事威脅,同時海上的軍事威脅也不容忽視,因此,南宋對沿海防御和海上武裝力量的建設方面極為重視。當時人們把??诜烙闯删S系王朝生存的三大軍事區(qū)之一:“江淮,手足也,海口,咽喉也,京畿,腹心也?!笨梢?,??诜烙闹匾栽谝欢ǔ潭壬弦呀洺^了江淮和南宋京師。
除了防御金、元之外,白日本、高麗以及本罔的海盜對東南海邊防也構成了威脅。宋朝,東南海上的海盜活動進入發(fā)展階段,尤其是到了南宋時期,海盜活動頻繁,活動規(guī)模和范圍擴大。宋高宗曾在聞知福建海盜橫行后,詔令福建安撫司發(fā)水軍攻剿。宋孝宗時,浙海賊嘯呼為患,海寇出沒大洋劫掠,氣焰囂張。海盜橫行,不僅搶掠沿海城鎮(zhèn),影響社會安定,動搖南宋統(tǒng)治;而且其搶劫商船、貨船,阻礙海外貿易的發(fā)展,從而對政府財政收入產生不利的影響。“積貧”且財政稅收只靠半壁河山的南宋政府一直非常重視海外貿易,市舶收入在財政上的地位更加突出,宋高宗曾明言:“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于民!”
(二)內因
吳潛雖為文官,但其具有卓越的軍事遠見,總是能夠審時度勢,提出適當的御外方略,這與他個人經歷是分不開的。吳潛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父親吳柔勝曾為南宋秘閣修撰,其兄吳淵才能出眾,官至參知政事,因此,他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嘉定十年(1217),吳潛科舉高中,進士第一,隨后按例被授予承事郎、鎮(zhèn)東軍節(jié)度判官,繼而差通判嘉興府、升平江府,隨后又遷太府卿,并兼沿江制置知建康府,幾次任地方牧守的經歷使他了解了各地詳情和罔家所面臨的局面,并且鍛煉了其政治、軍事方面的能力。
三、海防思想內涵
時代的需要,加上自身的軍事才能,吳潛比同時代的官員更加注重對沿海的防御,他在淳祜九年(1249)的奏文《第二札論罔家變故略與晉同西北或狄同當防而東南之盜賊尤不可忽》中,將自己所處的時代形勢與晉朝作比較,并說:“百余年,晉之所防率在西北,而其亡也,乃由大盜孫思盧循之徒,出沒于海,而劉裕得以乘之,此憂生于所忽之明證也?!彼J為晉的滅亡與其忽視海上防御是分不開的,因此,他對海防問題尤為重視,其核心主張就是以防衛(wèi)為主,先同本安內,后消弭外寇。
(一)固本安內
同本安內思想,意為“同結自家軍民之心”,人民順服朝廷,增強軍隊的防御力量,使社會安定,“軍民之心既同,軍旅之勢漸張,盜賊之釁不作,則雖有外寇,且不能窺吾罔之藩籬”。
安民在于善待百姓,使百姓能安居樂業(yè),“臣竊謂,清海道莫先安百姓,安百姓莫先于遂生理”。吳潛采用的策略是“蠲放賦稅”和“創(chuàng)義役”。他深知沿海百姓生活艱苦,故免除了貧苦百姓的賦稅,結果是“外而田里,內而城市,莫不歡呼鼓舞”。
吳潛到任后,訂立了“義船法”,“令所部縣邑,各選鄉(xiāng)之有材力以主團結。如一郡歲調三舟,而有舟者五六十家,則眾辦六舟,半以應命,半以自食其利,有余貲俾蓄,以備來歲”。他命令三郡所屬的縣,分別選出各鄉(xiāng)里中有財力的人聯合起來,如果一郡每年要調三艘船,而有船的人有五六十家,就由這些船主共同準備六艘船,一半用來應付制置使司征調,一半用來自己謀利,得到多余的利潤就儲蓄起來預備明年使用,“遂使沿海方二三十里有舟之民得以安生樂業(yè)”,“于是沿海百姓方知有生之樂,亦莫不歡呼鼓舞”。
為增強軍隊的防御力量,吳潛對所管轄的定海水軍進行了整治,招募強兵勇士,提升軍隊質量。吳潛深知,能用于沿海防御的軍隊數量非常有限,遠少于原定數額,“(1257年)此軍元額止六千人……闕額常數百人,則所管之兵止五千人而已,老弱疾患又居十分之一,則實可用之兵四千五百人而已。二千九十人之往來征戍于淮者,又皆選士,則其在寨者僅二千四百余人。修備戎器、打造戰(zhàn)船、枚買軍需、防守寨柵庫務,率不下三四百人,則在寨之數僅僅二千余人而已”,于是他多次招募勇敢之士,增強軍隊力量。
(二)消弭???/p>
落實到具體的對付??鼙I賊方面,吳潛的核心思想是先內后外,他認為“若內寇不作,決不至于招引外寇,故今日海道之所急者,消弭內寇而已”。清除海盜,應先從消除內寇開始。南宋時期,土地兼并非常嚴重,人民失去土地,破產流蕩,加上官府橫征暴斂,各地貧民不堪重負,紛紛揭竿起義,沿海諸路窮苦人民則出海為盜。吳潛了解到很多盜賊實為貧民,出于生計,被迫為盜,于是,他采用“懷柔”的策略,用政治手段,出榜“曉諭???,改過自新,復為良民”,招安內寇,使之歸順政府。宋朝原有規(guī)定:犯盜之人,不管其所犯罪的輕或重,一律抄籍,沒收家產。吳潛針對此項規(guī)定,又“復出榜,曉諭為盜之人父母妻子未必一一知情,若一人犯罪,一家失業(yè),深可憐憫,應日后犯盜之人,并免抄籍。蓋盜賊亦人耳,誰無父母妻子、室家骨肉執(zhí)念”,由此以籠絡人心。另一方面,又以重金犒賞捕盜有功之人,“盜賊之發(fā),惟重賞可以收捕”,用此法威懾那些頑同盜賊。
防御外寇,則利用地勢地形的優(yōu)勢。吳潛認為,“防江海之險與防平陸之險不同,防平陸之險,專以人力,防江海之險,專以人謀”。海上防御不僅要依靠人力,更重要的是運用好謀略,“蓋賊雖有千船萬檣,才一開岸,即為風水所使,散漫四出,決不能成舟宗。三十只屯泊于賊所必經之地,一舟過,即殺一舟,白可使之無復遺”。利用地形的優(yōu)勢,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剿滅來侵犯的???。
四、總結
當時的南宋正處于生死存亡之秋,一邊受金、元來自海上的軍事威脅,另又有海盜在沿海地區(qū)活動猖獗,迫于保衛(wèi)國家安全的需要,吳潛雖只是一介贏弱文臣,但氣概剛大,憑借自己的軍事敏感度,逐漸對沿海防御問題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并將其海防思想在執(zhí)政的過程中付諸實踐,為南宋朝在抵御外敵入侵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