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張星平,*,陳俊逾,肖春霞,郭曉航,邊穎漢
(1.新疆醫(yī)科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2.新疆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失眠癥隸屬于中醫(yī)學“不寐”范疇。中醫(yī)學對不寐的認識歷史悠久,其治療的核心是辨證論治。因諸家對不寐辨證角度的不同,導致了不寐辨證方法的多樣,從而使中醫(yī)治療不寐的良好的療效,較難以被后人完全繼承,而出現臨床報道療效頗高,但重復性較低的現狀。為改變現狀導師提出了“中醫(yī)不寐五神分型診斷法”[1-3]。該法集陰陽、五行、五神、藏象學說,將不寐病機、病性、病位納為一體,以單一主癥對不寐進行分型。具體為心不藏神型,主癥為入寐唯艱;肝不藏魂型,主癥為夜寐夢多;脾不藏意型,主癥為思慮紛紜;肺不藏魄型,主癥為輕淺易寤;腎不藏志型,主癥為夜寐早寤。此法簡潔、客觀、可操作性及可重復性強,適合臨床推廣運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可較全面的評估近1個月內睡眠障礙患者的睡眠,且信效度較高[4],并與PSG有較高的相關性[5]。故本研究將中醫(yī)不寐五神分型診斷法與PSQI相結合,分析肝不藏魂型與心不藏神型的失眠特征,以充實完善中醫(yī)不寐五神分型診斷法。
納入者均來自新疆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神志科病區(qū)診斷為失眠癥的患者,以中醫(yī)不寐五神分型診斷法為依據納入肝不藏魂型91例、心不藏神型75例。兩組納入者在一般資料的比較上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以《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6]中失眠癥的診斷標準為參照,同時具備以下方面者可診斷為失眠癥:①幾乎以失眠為唯一的癥狀,其他癥狀均繼發(fā)于失眠,包括難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夢、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適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②上述癥狀每周至少發(fā)生3次,并至少已持續(xù)1個月。③對睡眠數量、質量的不滿引起顯著的苦惱或社會功能受損。④排除軀體疾病或精神障礙導致的失眠。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華中醫(yī)藥學會,2008年版)中不寐病的診斷標準[7]。①入睡艱難,或睡而易醒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重則徹夜不眠,持續(xù)四周以上;②通常伴隨有多夢健忘,眩暈頭痛,心煩易怒,倦怠乏力等癥狀;③排除其它器質性疾病和誘因。
依據“中醫(yī)不寐五神分型診斷法”為中醫(yī)分型標準[1]:①心不藏神型:以入寐難艱(入睡困難)、或遲寐、甚則徹夜不眠為主癥;②肝不藏魂型:以夢擾紛紜、或夜寐夢多、或夢囈、甚則夢魘、夢游為主癥。
①符合以上西醫(yī)失眠癥、中醫(yī)不寐病診斷標準及中醫(yī)分型標準者;②年齡20~50歲;③PSQI評分大于等于8分;④經患者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⑤有完整的住院病歷資料。
①各類軀體、精神類疾病所致的失眠;②正在服用催眠類藥物或者停藥未滿一月的失眠患者;③酗酒者或濫用精神類藥物者;④難以敘清失眠情況者;⑤孕期、哺乳期婦女;⑥長期夜班工作或個人作息時間不規(guī)律者。
PSQI評分:對納入者進行PSQI各因子的評分,并計算其總分。各因子分數均為0~3分共4個等級,PSQI總分在0~21分,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
采用SPSS 22.0軟件包進行數據庫的建立,一般資料中年齡采用t檢驗,性別、族別采用卡方檢驗;PSQI各因子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SQI總分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檢驗。所有統(tǒng)計檢驗均采取雙側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在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上存在差異,且均為心不藏神組高于肝不藏魂組;兩組在入睡時間及日間功能障礙的比較上無統(tǒng)計學差異。按PSQI各因子均數大小排列,心不藏神組依次為入睡時間(2.83±0.04)、睡眠效率(2.61±0.09)、睡眠時間(2.59±0.08)、睡眠質量(2.59±0.06)、日間功能障礙(2.53±0.07)、睡眠障礙(1.35±0.06),肝不藏魂組依次為入睡時間(2.60±0.07)、日間功能障礙(2.52±0.06)、睡眠質量(2.33±0.06)、睡眠時間(1.93±0.09)、睡眠效率(1.92±0.10)、睡眠障礙(1.12±0.05)。見表2。
表2 兩組PSQI各因子的分布(例)
兩組在PSQI總分的比較上存在差異(P<0.01);心不藏神組PSQI總分的均數是14.52分,肝不藏魂組PSQI總分的均數是12.47分,心不藏神組失眠癥患者的睡眠質量明顯低于肝不藏魂組。見表3。
分組8分9分10分11分12分13分14分15分16分17分18分x±sZP心不藏神組01332101120177114.52±0.225.70<0.01肝不藏魂組1119121211131570012.47±0.24
本研究中失眠癥患者PSQI因子中入睡時間為3分者共132例,2分者35例,共占總人數的95.4%。有許多學者的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相似,如張婭等[8]采集了1 379例失眠癥患者的四診資料,發(fā)現失眠癥狀中以入睡困難為最(達1 100例),其后為早醒、時睡時醒、多夢、通宵難眠和惡夢驚醒等。杜輝等[9]運用汪氏失眠綜合問卷對104例失眠癥患者進行統(tǒng)計,失眠癥狀頻率從高到低依次為日間功能障礙、入睡困難、中間醒或易醒、眠淺、夢多、早醒。陳秀娟[10]對100例失眠癥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的統(tǒng)計顯示,入睡困難者達82人,多夢者為52人。在中醫(yī)不寐五神分型診斷法中,入睡困難是心不藏神型的主癥,這與歷代醫(yī)著中多以心神不安為不寐病機相符。如張介賓在《類經·藏象類》中載有“人身之神,惟心所主,故本經曰心藏神。又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此即吾身之元神也。外如魂魄志意五神五志之類,孰匪元神所化而統(tǒng)乎一心?”認為心藏神中的神是人身之神,而五神五志皆為其所主。其在《景岳全書·不寐》曰“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并記載了腎陰耗傷、肝腎陰虛、勞倦思慮,血液耗亡等導致的心神失養(yǎng)不寐。因魂、神、意、魄、志五神統(tǒng)歸于心神主導,故病理狀態(tài)下,心神往往會被五神失常所影響,而出現臨床表現既有夜寐夢多、夜寐早寤等又有入寐維艱的復雜狀態(tài)。張轉喜[11]通過對318例失眠癥患者臨床癥狀與證素特征的分析,發(fā)現入睡困難類失眠癥病位以心、膽為主(OR值為6.59,5.44),病性以熱為主(OR值為2.76);多夢類失眠癥病位以肝為主(OR值為5.72),病性以氣滯、陽亢為主(OR值為3.19,2.41)。這與心不藏神型和肝不藏魂型失眠癥的特征不謀而合。
綜上,心不藏神型不寐患者總體上較肝不藏魂型不寐患者睡眠質量差。心不藏神型不寐患者在PSQI評分上的表現特征主要為入睡時間的延長和睡眠時間的減少,并可見睡眠效率、睡眠質量的下降,以及睡眠障礙發(fā)生次數的增多和日間功能障礙程度的加深。肝不藏魂型不寐患者在PSQI評分上的表現特征主要為入睡時間的延長,日間功能障礙和睡眠質量的下降,并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時間減少、睡眠效率下降以及睡眠障礙度發(fā)生次數的增多。故此,我們認為通過分析PSQI量表所得出的心不藏神型與肝不藏魂型失眠癥特征與中醫(yī)不寐五神分型診斷法中所定義的特征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