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繼才,楊榮琴,彭睿
(1. 涼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醫(yī)院眼科,四川 涼山 615000;2. 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眼科,成都 610000)
脈絡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最常見的眼內惡性腫瘤[1]。約50%的脈絡膜黑色素瘤患者發(fā)生會發(fā)生轉移,而目前幾乎沒有任何有效的治療方法[2]。在發(fā)現腫瘤轉移后,患者的生存時間一般少于6個月[3]。
GNAQ和GNA11基因編碼Gαq蛋白,其參與調節(jié)G蛋白偶聯受體和下游的效應器[4]。研究[4]表明:原癌基因GNAQ和GNA11的突變率在白種人中約為80%。這2個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激酶通路上調,很可能是脈絡膜黑色素瘤發(fā)生發(fā)展的主要因素[5]。然而最近在中國人群中的研究[6]發(fā)現:只有約30%的患者有這2個基因的突變。提示基因突變及其在腫瘤發(fā)生中的作用可能隨人種不同而不同。本研究檢測分析了中國四川地區(qū)脈絡膜黑色素瘤患者的GNAQ和GNA11基因突變情況,旨在明確這兩個基因在該地區(qū)患者中的突變率。
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以及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醫(yī)院的22例脈絡黑色素瘤患者。納入標準:年齡性別不限,明確的組織病理學診斷,患者自愿參加本項研究。排除標準:不符合入選標準者;已經或正在接受脈絡膜黑色素瘤放射以及藥物治療的患者。診斷依據包括眼底檢查、B超檢查以及組織病理檢查。臨床檢查主要包括患者年齡、性別、腫瘤厚度、最大基底直徑、組織細胞類型、是否侵犯睫狀體、是否侵犯視神經、是否發(fā)生轉移。隨訪時間不少于3年。本研究嚴格遵守赫爾辛基宣言,所有臨床與實驗室檢查均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并經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眼球摘除后, 常規(guī)進行甲醛固定, 石蠟包埋。 獲得石蠟切片后, 通過D N A 提取試劑盒(QIAamp DNA Mini KIT,德國Qiagen 公司)對腫瘤組織進行DNA提取。Primer 5.0 軟件設計GNAQ和GNA11的4號和5號外顯子的引物,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公司合成。引物序列:GNAQ exon5上游引物為5'-GACTTGGATGATCATCGTCATT-3',下游引物為5'-AAGAAAGCAAAGAAGTAAGTTCAC-3';GNAQ exon4上游引物為5'-TGTCCTTCCC-T T T C C G T A G A - 3',下游引物為5'-TGGGAAATAGG-TTTCATGGACT-3';G N A 1 1 e x o n 5上游引物為5-AGCGTCCTTGCCCGTTCTA-3',下游引物為5'-AGGGCCCACCTCGTTGTC-3';G N A 1 1 e x o n 4 上 游 引 物 為5'-GCTGGTTTGGGTGCTGTGT-3',下游引物為5'-GGCAAATGAGCCTCTCAGTGT-3'。通過PCR反應擴增目標基因,擴增的PCR產物通過ABI PRISM 3.0 Genetic analyzer(ABI,上海生工生物公司)測序。測序結果通過DNAstar軟件分析。
本研究對22位脈絡膜黑色素瘤患者行眼球摘除術。患者年齡為(42.1±14.8)歲,男女比例為12/10(表1)?;颊呔鶠閱窝郯l(fā)病。在隨訪期間,7名患者發(fā)現了腫瘤轉移,其中5名患者為肝轉移,2名患者為多器官轉移。這7名患者都因腫瘤轉移發(fā)生死亡,術后存活時間為(424.1±69.33) d。其余未發(fā)生腫瘤轉移的患者的隨訪時間均大于3年。
表1 脈絡膜黑色素瘤患者的臨床及病理情況Table 1 Clinicopathological data of uveal melanoma patients
對GNAQ和GNA11基因的4號、5號外顯子進行測序。總突變率分別為45.46%,27.28%;其中,GNAQ基因發(fā)生Q209P突變的突變率為31.82%,發(fā)生Q209L的突變率為13.63%(表2)。沒有患者同時發(fā)生GNAQ和GNA11基因突變(圖1)。
表2 基因突變分布Table 2 Proportion of each mutation type
圖1 基因突變位點Figure 1 Mutation sites
在本研究中,脈絡膜黑色素瘤發(fā)生GNAQ和GNA11基因突變率分別為45.46%和27.28%,總突變率為72.74%。Van Raamsdonk等[4]報道:在高加索人群中,83%的脈絡膜黑色素瘤中檢測到GNAQ或GNA11突變。本研究結果與之相近。然而,Xu等[6]報道:在中國脈絡膜黑色素瘤患者中,GNAQ或GNA11突變率僅為38%(GNAQ:18%;GNA11:20%)。推測其原因如下:1)本研究樣本量太小,可能會造成統(tǒng)計誤差;2)腫瘤組織長期保存中發(fā)生DNA降解,導致測序不準確;3)中國北方人和南方人或者少數民族患者之間可能存在基因差異。由于本研究醫(yī)院所屬地區(qū)脈絡膜黑色素瘤患者較少,且不易隨訪,因此樣本確實有限。為減小測序誤差,所有PCR產物都測序2次,若結果不一致再加測。
脈絡膜黑色素瘤的突變負擔小于大部分腫瘤,與兒童腫瘤的突變負擔相似[7]。而GNAQ和GNA11突變一直被認為是在腫瘤早期發(fā)生的突變,并被認為在腫瘤的發(fā)生中起重要作用[8-11]。在Van Raamsdonk等[4,12]的報道中,大多數GNAQ和GNA11突變都發(fā)生在209密碼子,少數發(fā)生在183密碼子。在本研究中,GNAQ和GNA11突變都發(fā)生在209密碼子。另外筆者團隊[6]也未發(fā)現4號外顯子突變,這與之前關于中國人群的報道相符。
綜上,GNAQ和GNA11基因在四川地區(qū)脈絡膜黑色素瘤患者中的突變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