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初中美術國檢、省檢及市質(zhì)檢的試卷分析,從“讀題審題多是浮光掠影”“答題形式類似看圖寫話”“具體內(nèi)容鮮見美術語言”“層次要點缺乏有序條理”四個方面,論述了初中生美術質(zhì)檢“欣賞評述”答題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生;美術質(zhì)檢;欣賞評述;答題;問題
初中美術質(zhì)檢中的欣賞評述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名家美術作品和民族民間藝術的感受、理解、評價和敘述,以及相應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從近幾年初中美術質(zhì)檢試卷看,相較于其他內(nèi)容,學生在欣賞評述題上失分最多,并折射出了現(xiàn)行初中美術教學亟待解決的相應問題。對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們更有針對性地改進和完善初中美術教學。
1 讀題審題多是浮光掠影
美術欣賞評述題中的審題包括審圖片、審問題,兩者缺一不可。審圖片特別要注意抓名作中所傳達的關鍵信息,準確理解作品所傳達的信息是什么,審清圖片所傳達的每一個關鍵信息點,用美術語言逐個分析。審問題即弄清題目所問問題,明確答題要求,不要答非所問。學生在欣賞評述題中的定向思維易受圖片的影響,對圖片特別感興趣,而往往忽略了題目,對于讀題審題習慣浮光掠影,以至于答非所問,答題片面,造成了失分。例如,圖片《馬踏飛燕》題目[1]:“你知道右圖中作品的名稱嗎?請從材質(zhì)、造型、手法、寓意等方面簡單說說你對這件作品的理解與感受?!倍鄶?shù)學生答案卻是如此:馬踏飛燕,這是一只跑得很快的馬,馬的動作很夸張,張著大嘴,發(fā)出嘶吼的聲音,三只腳騰空,馬做得像真的一樣,栩栩如生??梢妼W生并沒有認真審題,而是受到圖片的影響,按照以往的定向思維說出了對圖片的初步感受,根據(jù)題目中的問法至少要答出四點:一是材質(zhì)是什么(青銅器);二是造型是什么;三是運用了什么手法;四是有什么寓意。學生在讀題審題時浮光掠影,只看到第一個問題答出了作品的名稱,后面幾問就完全忽略了,按照自己的定向思維,寫出了對圖片中作品的感受,完全沒有讀題審題,造成了只回答出答案的一部分或者跑題的現(xiàn)象。如果認真讀題審題,這些問題完全可以避免
2 答題形式類似看圖寫話
從這幾年的質(zhì)檢試卷看,學生在回答欣賞評述題時,答題形式類似看圖寫話,也就是說當學生看到一幅作品后,雙眼在充分觀察后把看到的表象輸入大腦進行想象加工,然后把各種各樣想到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通過“說”這個環(huán)節(jié)有條理地表達出來。最后,用文字完整具體地把口頭表達的內(nèi)容記錄下來,成為一段話。就像小學生完成看圖寫話的題目一樣,用口頭語言的形式把自己看到的現(xiàn)象進行簡單的加工,然后寫下長篇大論。例如,“請從作品內(nèi)容、藝術表現(xiàn)形式及其歷史文化價值評述作品《開國大典》”[1]。多數(shù)學生的答案如此:本作品繪畫的是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前宣布新中國成立的時刻,廣場上絢麗多彩的旗子,城樓上左面的一排大紅柱子及大紅宮燈,盛開的菊花,朵朵的白云和天空中翱翔的白鴿,說明今天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象征著祖國的繁榮。欣賞評述題中,學生的欣賞只留在直觀描述上,缺少具體的分析即用自己掌握的美術知識、形式原理、批評概念和方法,分析這幅作品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藝術創(chuàng)作特點等。學生往往看作品所傳達出來的表面現(xiàn)象,憑自己的直觀感受用看圖寫話的形式完成答題。而這幅作品作為美術欣賞題,考點在于作品的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包括作品的構圖、畫面的色彩以及它的歷史文化價值,學生在答題時只是用自己的口頭語言答出了作品的內(nèi)容。小學生似的看圖寫話,答題形式偏離美術欣賞評述題型。
3 具體內(nèi)容鮮見美術語言
美術語言指造型藝術的基本構成要素,[2]如點、線、形狀、色彩、結構、明暗、空間、材質(zhì)、肌理等,以及將造型元素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樣統(tǒng)一、比例、對稱、平衡、節(jié)奏、對比、和諧等。美術語言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其主要由形體、明暗、色彩、空間、材質(zhì)、肌理等視覺語匯組成。比如,馬蒂斯的《舞蹈》[3]就是以有變化的線條為藝術語匯,通過畫家的組合,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從中可以看到,線條具有驚人的抽象能力,色彩、明暗等一些藝術語匯全被省略掉了,線和點主宰著一切,富有彈性的線條和形象緊密地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俊美、靚麗的婦女形象。與此同時,彈性、有變化的線條產(chǎn)生了一種節(jié)奏感和生命活力感,傳達了一種躍然紙上的歡樂之情。如果在其中抽出一條線條,它將變得毫無意義。學會欣賞美術作品并用正確的美術語言去評述,是每一個學生必備的圖像識讀能力,也是教師培養(yǎng)學生鑒賞能力所努力的目標。然而,學生在國檢欣賞評述測試中,多數(shù)用自己的口頭語言答題,鮮見美術語言。例如,“請觀察以下兩幅作品(圖一,清代郎世寧的《馬》;圖二,徐悲鴻的《馬》),運用所學的美術知識,用簡短的語言描述他們的不同”[4]。某學生的答案:圖一的馬是站著,很安靜,讓人感到這匹馬很懶惰,很優(yōu)哉,它就想安靜地待著,不想干活和運動,就像現(xiàn)在社會上一些懶惰的人,圖二是奔跑的馬,充滿活力,氣勢雄偉,仿佛能聽到馬蹄聲,就像社會上比較勤勞、充滿活力的人;圖一的馬有顏色,圖二的馬沒有顏色。由此可見,學生在欣賞評述作品時,明顯欠缺美術語言,即便也能從造型和色彩上描述作品,但不會用美術語言加以組織,而是用日常的口頭語言來表達。從中折射出了初中美術教學中美術語言訓練和積累的明顯缺位。
4 層次結構缺乏有序條理
學生在做欣賞評述題時還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對于那些沒有明顯提示的欣賞評述題,會出現(xiàn)“兩極分化”:要么無從下手,或只言片語,或答非所問;要么動輒長篇大論,既沒有明確的層次,又缺乏有序的條理。盡管教師在考前輔導中一再強調(diào),對于沒有明顯提示的欣賞評述題,答案要分清層次(①畫了什么——即內(nèi)容,②怎么畫的——即表現(xiàn)手法,包括色彩、構圖等,③為什么這么畫——即畫家的情感寄托),但是學生在答題時依然多是信馬由韁,沒有按照教師要求有序條理地把自己的觀點按小點寫出來,甚至還時常混雜混亂的邏輯。這既給閱卷教師增添了許多麻煩,還影響了得分。例如,某學生欣賞畢加索的《格爾尼卡》[5]的答案:該作品是以法西斯納粹轟炸西班牙小鎮(zhèn)格爾尼卡、暴起殺害無辜的事件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一幅畫,此畫結合立體主義、抽象畫法和超現(xiàn)實主義風格,表現(xiàn)痛苦、受難的人和獸性的殘酷,采用了象征性手法和夸張手法表現(xiàn)人物的表情,色彩運用單純的黑、白、灰三色營造出低沉悲涼的氛圍,渲染了悲劇性色彩,表現(xiàn)了法西斯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雖然該學生的分析應該說還是比較到位的,但是,其“一逗到底”的答題方式不僅讓人難以分辨其主旨和要點,而且還會給閱卷教師造成一定的視覺疲勞和心理厭煩。其實,只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規(guī)范答題方式,并加以適當訓練,質(zhì)檢中出現(xiàn)類似問題的現(xiàn)象是可以大為減少的。
參考文獻:
[1] 2015—2016學年廈門市七年級美術學業(yè)質(zhì)量監(jiān)測試卷[Z].
[2] 奚傳績,伊少淳.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1.
[3] 陳鐵梅.百幅名畫欣賞[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69.
[4] 2017—2018學年第二學期期末廈門市教學質(zhì)量檢測初一年美術測試卷[Z].
[5] 福州市2015—2016學年八年級美術素養(yǎng)質(zhì)量監(jiān)測模擬試卷[Z].
作者簡介:李新喜(1986—),女,福建廈門人,藝術學學士,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