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竹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很多中老年人紛紛換上了新潮的智能手機,同時也沾染上了手機依賴癥。
朋友圈里求關注
老人也跟青少年一樣,有攀比心理,喜歡分享新鮮事物。年過六旬的劉先生對新鮮事物素來很感興趣,是一位有豐富經(jīng)驗的資深手機迷,QQ、微博、微信,比年輕人還玩得勤,網(wǎng)上購物、微信支付,也是得心應手,特別熱衷在朋友圈曬照,在群里指點江山。每天早上5點,劉先生習慣性地打開手機微信,瞇著眼先翻一遍朋友圈,給朋友們點完贊,把自認為有價值的信息給女兒、朋友等轉發(fā)一遍,才安心地起床,為家人準備早餐。有時,劉先生發(fā)了一段自認為好的微信,便時不時地看有多少人點贊,甚至夜間起夜,還會拿起手機看一看,有沒有最新的點贊和留言。
鄭州迪揚心理學研究院初級關系訓練師、心理專家武海民:對于劉先生來說,手機是他借以與外界連接的一個重要通道。一方面熱心給朋友點贊、把有用的信息發(f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這是在傳遞一份關心、一份愛;另一方面借以滿足內心的需求:被看見、被關注、被贊賞。
微信群里相攀比
使用智能手機的確方便了人際交往,豐富了日常生活,但凡事過猶不及,重度依賴手機也會為老年人帶來諸多問題。
王女士和吳女士同住一個小區(qū),兩人的私交本來不錯,但不知從哪天起,兩人在微信朋友圈里較上勁了。王女士在朋友圈里說,兒子在德國結婚了,娶了一個德國女子。吳女士便在朋友圈里說,兒子在加拿大,女朋友是他的博士同學。吳女士在圈里曬兒子的寶馬車,王女士馬上就會曬兒子的奔馳車。王女士在朋友圈里曬兒子新買的房子,吳女士就會在朋友圈里曬兒子的大房子。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的,有了火藥味兒,見面時也難免尷尬。
心理專家武海民:王女士和吳女生無非是把生活中的矛盾、較勁,挪到了微信上。之所以一味比著曬孩子的車、房,說明自己內在的自我價值感不夠,需要通過壓制對方、炫耀自己來證明其價值。
心靈雞湯頻傳播
老人存在信息缺乏恐懼癥,害怕與時代脫節(jié)。李先生的母親自從玩上智能手機后,搖身一變成了眾多親朋好友眼中的養(yǎng)生專家。母親堅持每天在群里轉發(fā)一篇雞湯文,或勵志,或養(yǎng)生,讓李先生頗感困擾。李先生坦言,當初給母親換智能手機,教會其用微信等軟件時,并沒料到老人會這么喜歡。他甚至經(jīng)常在凌晨時分,收到母親誤操作發(fā)來的視頻、照片,這說明母親半夜里還在玩手機。
心理專家武海民:老年人對新生事物感興趣、上癮,也是正常現(xiàn)象,并不是什么洪水猛獸。也許母親一時新鮮,過段時間就會調整使用手機的習慣。作為子女,可以適當表達自己的擔心,傳達自己的關心,至于母親如何使用手機,那是母親的事。
消除心癮多關心
老年人退休后,重心從工作崗位轉移到家庭生活中,從心理上,他們依然渴望交際。而網(wǎng)絡、手機有海量的資訊,適當?shù)氖褂?,不僅可以開拓老人的視野,還能排遣孤獨寂寞。老年人適度使用手機,可以活躍思維,豐富退休生活。
但老年人的身體機能遠不如年輕人,如果過度沉迷于電子產(chǎn)品,會給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老年人本身生物鐘就很脆弱,尤其到了晚上,如果還一直玩手機,會因交感神經(jīng)過于興奮,造成生物鐘嚴重紊亂,睡眠質量下降,增加高血壓、中風等的發(fā)病風險。此外,長時間盯著屏幕看,久坐不動或保持低頭姿勢,對于頸椎、腰椎都有很大的傷害。屏幕的強光,對眼睛的傷害也不容忽視,不僅易患上結膜炎、青光眼、干眼癥,還可能降低視力,加重老花眼。
花費在手機上的時間越多,與人面對面交流的時間就越少,從而加劇老人的孤獨。
有調查顯示,不少年輕人也發(fā)現(xiàn)了老年人的手機依賴癥,發(fā)現(xiàn)老年人因為長時間玩手機,延遲睡眠時間,減少了戶外健身、娛樂時間,減少了與家人的溝通,有些老年人每天玩手機的時間超過3小時。受調查的年輕人中有近一半勸阻過父母少玩手機,但只有一部分老年人有改觀。
美國團體心理治療協(xié)會(AGPA)會員、心理治療師許玥教授:子女要經(jīng)常跟父母溝通,讓父母了解子女生活狀態(tài)。人際交往和諧、團體活動充裕,老人對手機網(wǎng)絡的需求自然會更加理性。兒女平時也要多與父母交流,降低老人的孤獨感,減少對網(wǎng)絡虛擬世界的依賴。
更有專家指出,老齡化社會已經(jīng)來臨,老年人生活、心理狀態(tài)也會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社會各界更應重視中老年群體的生活與心理。使用手機的方式折射出老年人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潛意識中的渴望,各類現(xiàn)象背后,都與老年人身心健康密切相關,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