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
讀了今年6期《新天地》的《瞿弦和:收藏鈴鐺 豐富生命》一文,令我掩卷深思。
這篇清新平實的文章分為3個層次,“來自兒子的鼓勵”——引出了老演員瞿弦和收藏鈴鐺的緣起;“來自歷史的聲音”——講述了這些藏品的收藏意義;“來自朋友的愛心”——說明收藏的是瞿弦和與友人情感交流的結(jié)晶。時下報道名人雅士收藏的文章經(jīng)常見之于報端,某名嘴的藏寶樓金碧輝煌,藏品價值數(shù)以億計;某明星的翡翠綠光耀眼,價值連城。而《新天地》的文章開門見山,一句“還是那間不足20平方米的房間,卻收藏了211個國家的3000多個鈴鐺”引起了老年讀者的好奇心,也沒有刻意炫耀和吹捧。我覺得這樣的行文沒沾染有時下的夸張和浮躁,簡潔質(zhì)樸的文風值得表揚。
這篇文章引起了我的一段私人回憶。那是在2002年,我和老妻住在德荷邊境的歐洲翻譯中心。每天晚飯以后,我倆去附近的郊外散步。有一回走得遠了,穿過一座林子,月亮已經(jīng)升得老高,路左邊是一個約有兩個足球場大的私人牧場,周邊用鐵絲隨便做了圍籬。遠遠望去,牧場的一角有幾匹馬在吃草。突然間,一匹雪白的駿馬從那角落向我們跑來,因為是綠草蓋地,聽不到蹄聲得得,但是那白馬頸下戴著一個鈴鐺,隨著馬的馳騁發(fā)出了極為悅耳的鈴聲。這馬跑到鐵絲籬笆邊,偏過頭,好奇地打量著我倆。我妻扯起一把苜蓿地里的草,送到馬嘴旁,它竟然一點兒也不認生,津津有味地吃著,還用它褐色的大眼睛看著我們。天實在晚了,告別時,我對它說了一句再見。這白色的駿馬披著銀白色的月光,馱著鈴鐺聲遠去了。許多年過去了,這段美好的記憶一直藏在我的腦海深處,如果不是這篇文章,我也沒有機會重溫它。
我還看到《新天地》雜志正在征召“特約讀刊員”。瞿弦和氣宇軒昂又帶書卷氣,他的聲音有磁性有穿透力。我不由得突發(fā)奇想,《新天地》雜志可以與瞿弦和共同撰寫拍攝腳本,把他與鈴鐺的故事拍成一個視頻專題,那可是一筆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