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啟哲
【關鍵詞】新聞;新聞線索;記者
新聞線索對于新聞記者來說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從新聞學的理論講,所謂新聞線索就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簡明信息或信號,是報告已經發(fā)生的新聞事實,是新聞采訪寫作的第一步,決定著一條新聞是“有”還是“無”。一旦沒有了新聞線索,記者就會喪失出擊的方向。在實踐中,記者總是要力爭多掌握一些新聞線索。通常我們記者身邊都帶有一個筆記本,隨時記錄某時、某地、從某人處了解到什么情況,或者是看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現象,這就是新聞線索。這類情況掌握得越多,記者的活動余地、選擇新聞的余地就越大,才有可能采寫出好的新聞。
但應該值得注意的是,新聞線索作為信號、苗頭,還只不過是經過若干媒介傳遞的情況(信號)而已,離事件的現場,離第一手材料相差很遠。通常他們多數只是只言片語,沒有頭尾,沒有過程,沒有具體情節(jié),是一種不夠確定的東西,還有待于通過采訪去進一步加以證實。比如,各行政部門、企事業(yè)單位的工作總結、工作匯報材料上列舉了一些先進人物、先進單位的事跡。但是,工作總結中的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許會有變化,或因其他的原因,出現判斷錯誤,即使是真實的材料也未必具體。而作為媒體傳播者的記者卻萬萬不能習慣于吃現成飯,凡事都要想個究竟,問個明白。有些人道聽途說,捕風捉影,了解一點情況就急于動筆,材料組織的不全,便用想象來代替,結果寫出弄虛作假的報道,造成不良后果。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新聞線索只能是引導記者接近新聞事實。有了新聞線索后,記者還必須親身進行采訪,去搜集第一手材料,不然,僅有新聞線索是不能進行報道的。反過來講,沒有新聞線索,記者就不能發(fā)現新聞。對待新聞線索,既要積極主動,決不輕易放過,同時更應認真仔細,決不可輕信上當。
因此,我們要明確新聞線索的以上各種特點,并積極去獲取新聞線索。
平時,我們記者圈子里常戲稱某人為“富記者”,某人為“窮記者”。這里的“富”或“窮”不是指占有金錢和財物的多少,而是指記者占有新聞線索的多少。要想多占有新聞線索,記者就必須做腦勤、眼勤、腿勤、手勤和啃勤。大家關注的、議論較多的、想知未知、扣人心弦的話題,往往就存在著價值很高的新聞線索。記者要做個好事之人,用新聞眼注視周圍。如你被邀請出席各種會議或參加各種活動,你就要從閱讀的文件資料或與其他人的談話中獲取新聞線索。新聞記者被稱為“社會活動家”,記者工作決不能像一般機關工作那樣,局限于八小時工作制,有新聞敏感的記者,可以說隨時隨地都處于采訪狀態(tài)之中。作為記者應該隨時積累生活、積累知識、積累報道思想,這樣才能在碰到某一事或物時觸發(fā)靈感,獲得新聞。
例如,2005年7月末,有位縣級電視臺的一名記者在鄉(xiāng)里采訪過程中,聽到當地農民講,部分村農民開始掰玉米了。按理說,7月份的天氣,大田里的玉米還沒有成熟,而那里的農民為什么已經開始掰玉米了呢?記者立即同鄉(xiāng)領導取得了聯系。聽鄉(xiāng)領導介紹,原來一些村的部分農民在鄉(xiāng)政府的幫助下,采用地膜蓋玉米的新技術,種植的粘玉米比大田的笨玉米早上市7~8天,搶了一個“早”字,而且銷售特別好。在當時大田作物經濟效益低的不利因素下,當地農民動腦筋,轉變觀念,主動調整種植結構,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新聞線索。經過細致的采訪,記者寫了新聞稿,在臺里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總結多年的工作經歷,筆者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能獲取新聞線索。
第一,要廣交朋友。從事新聞報道業(yè)務,朋友越多越好。俗話說:“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我們每一個記者的精力是有限的,想知道一切是困難的。但是,熟悉人、熟悉各種各樣的人并不難。它告訴我們,從朋友那里可以了解到許多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朋友不但可以為我們提供新聞線索,還可以對我們的采訪寫作提出意見和見解。
第二,更多參加社會活動。參加社會活動是獲得新聞線索的有效途經,往往也是發(fā)生新聞、集散新聞信息的場所。社會活動包括的范圍很廣,各行政部門、企事業(yè)單位召開的群眾性大會、種種形式的表彰會、某一范圍的大眾集會活動等。在這種場合,記者要注意留心從有關人員的講話中,從群眾交流中了解新聞線索,把了解到的新聞線索記錄下來,以便事后跟蹤采訪。
第三,善于利用各種傳播媒體了解新聞線索。廣播、電視、報紙、微信等大眾傳播媒體可以說是儲備情況信息的寶山,蘊藏著許多新聞報道的“原料”。
第四,黨政文件,包括總結報告,是了解新聞線索的重要渠道??袋h政機關文件,包括總結報告,可以從中發(fā)現可供采訪的新聞線索。黨政機關文件中的新聞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有較高的新聞價值。
第五,要掌握新聞線索必須深入生活,接近群眾。老記者們常說,寫新聞平日里必須做到“多留心、多觀察、多思考、多跑腿”。當然如何留心、如何觀察、如何思考、如何跑腿,則是各有巧妙不同罷了。
比如,記者有一年回老家和高中同學聚會時無意當中得到了這樣一個信息:隨著很多朝鮮族農民出國打工,部分村里的能人承包了大量出國人員的水田,成了名副其實的“農場主”,年收入可達數十萬元。這對筆者來說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同學聚會后筆者第二天一早就前往當地的朝鮮族鄉(xiāng)進行了仔細的采訪,寫出了較有分量的新聞稿件。
人民群眾的勞動、生活是新聞的源泉。人民創(chuàng)造了歷史,也創(chuàng)造了新聞,離開了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新聞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記者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應多接觸群眾,并深入他們當中,同他們打成一片,這樣才能挖掘、占有大量的新聞線索,寫出鮮活的、貼近百姓的新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