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奮
清明前夕,一位經(jīng)?;拥呐笥淹蝗话l(fā)來一個奇怪的微信:“按照清明互不問候的習俗,我將在4月10日和您恢復聯(lián)系!”
看了覺得莫名?!盎ゲ粏柡颉??我都年過花甲了,平時書也沒少看,這個妖怪的“習俗”,怎么丁點都不知道?!
趕緊看屏,已經(jīng)滿屏都是“不問候”了。說是“哀思為重”,并且綁架古人,說什么“自古如此”。我不覺失聲大笑——明擺著一個腦殘謠!一個吃飽了撐的“新婚必讀”!更可笑的是,一看即是“手機思維”的產(chǎn)物。只有借助微信頻繁互動的才有這類“暫停問候”的顢頇,因為古人間的問候絕非一摁手指那么隨意。一封紙質(zhì)問候得走好幾天甚至幾個月,帶個口信至少得專人跑一趟。中國是禮儀之邦,要說“自古”的話,自古就“不可一日非禮”。子路臨死還要正衣冠呢,你要我怎么想象你因為有“哀思”,因為心情不佳,就讓“清明”成為無禮之日,成為“無規(guī)無矩”甚至無法無天的一天呢?
不妨想象,清明節(jié)因為“互不問候”的后果:鄰里相遇,低頭看鞋或轉(zhuǎn)身呼犬;同僚相見,熟視無睹昂首而過;家人聚會,瞠視而已;師生相遇,形同陌路;就連下屬邂逅上司,也吃了豹子膽,仰天闊步……
問題是,這一天的早朝怎么辦?查過《禮記》,向無“清明罷朝”之說?。≡绯际菢O早的,百官先拜見天子,山呼萬歲,頂級問候,然后天子回禮“眾愛卿平身”,雖說“有事奏來,無事散朝”,沒大事的話時間可以很短,但清明這天君臣相見就“互不問候”了嗎?金鑾殿上,大家“插蠟燭”,數(shù)鼻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天子和百官說話都無敬辭,只談河南蝗災御史告密?
這是古代中國嗎?還算是禮儀之邦嗎?記憶中就算最亂的年份,哪朝的哪日可以“上朝不拜天子,回鑾不辭百官”的呢?平民的人際相處,又有哪天可以沒名沒姓地“互不問候”呢——哪怕只是淡淡地一句“早啊”?!
有了自媒體,腦殘的編造開始多了,不妨稱之為“腦殘謠”。前些年有“非遺專家”稱“端午只能問安康”,說是“惡日”不能有喜慶。我曾舉晏殊的端午詩“宮闈百福逢嘉序,萬戶千門喜氣多”與蘇軾《端午贈黃守徐君猷》“好酒沈醉酬佳節(jié),十分酒,一分歌”笑話他。
現(xiàn)在更腦殘的謠言來了,因為要“緬懷先人”,活人間的交往也可忽略不計了。似此荒唐,說惡意倒也未必,只是腦殘罷了。事實上古之清明絕非只是哭哭啼啼,它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jié)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jié)日,一般設置在春分后第15日。這一時節(jié),陽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xiàn)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故而會公開舉行各種娛樂活動,比如拔河、斗雞、射柳、蹴鞠(古代足球),還有蠶花會、放風箏、蕩秋千等。熱鬧的蠶花會上,我們的先人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踩高蹺、唱大戲、獻武藝、耍龍燈,十多項活動簡直鬧得不亦樂乎,有的已達“瘋玩”之境。難不成你還指責他們“不孝”、“狂悖”、“忤逆”或“大謬不然”嗎?祭祖正是為了讓后人更有生氣、更加感恩生命,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連這個也要瞎掰,還真是一個笑話,是不是?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世事最怕的就是那些動輒一驚一乍,網(wǎng)上跟風的跟屁蟲。
這次是編“清明互不問候”,還不知下一次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