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奕
詩歌語言簡潔,但卻能創(chuàng)造出豐富、美妙的意境來,讓人身臨其境,陶醉其中。究其原因,因為詩歌語言或清新,或絢麗,或含蓄,或奔放……還有重要一點,那就是詩歌語言具有迷人的色彩美!
詩歌中的色彩并非作者客觀地還原自然界的真實色彩,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與意識,是客觀與主觀的結合。因而從色彩入手教學,在色彩上細琢磨、精探究,引領學生進入詩歌色彩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精彩、美好的一面,對把握詩歌的深刻主旨與豐富情感極有幫助。
一、象征性色彩的詩歌教學
色彩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比如,通常情況下黃色象征著皇權至上,綠色象征著生命的美好,黑色象征著死亡的悲慘,藍色象征著大海的浪漫,紅色象征著生活的幸福……當然,相同的顏色在不同的意境中所象征的也有所不同。
如教學課外詩歌李白的《菩薩蠻》,其中一聯“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苯處熆蓮膶W生美術課上學到的色彩學入手,“碧”是冷色調,與“紅”互為補色。前面說到紅色象征著生活的幸福,那綠色呢?課堂上教師安排學生稍加猜測,學生即會在無形中想到“幸?!钡膶α⒚?,它可象征著悲傷、痛苦。綠是詩人眼中寒山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作者此時心情的再現,結合本詩的主旨,并與前面的“傷心”兩字搭配,即可引導學生深刻體會到詩人的憂傷情緒。
而柳宗元的《江雪》則通篇以雪之白為基調?!扒进B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通讀全詩,眼前仿佛盡是皚皚白雪,凜冽寒風刺骨逼人,一望無際的白色與小似黑點的孤翁形成巨大反差,這茫茫白色似乎象征著作者心中的那份孤獨與冷傲,又似乎象征著作者靈魂的潔白與倔強。教學時,教師要反復渲染茫茫白色,讓學生在白色中感悟作者的孤傲人格和政治生活感喟。
二、對比性色彩的詩歌教學
所謂對比色彩是指色相、明度、純度、冷暖等方面互補的色彩,用它們描畫形象和意境,會產生彼此對照、相得益彰、視覺感強等美學效果。
如在教學杜甫的《絕句》時,“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一句不可簡單翻譯而過,一定要慢下來,細細品味色彩的精妙。“碧”字展現的是江水的碧綠,它與鷗鳥羽毛的潔白形成鮮明對比,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能力,這一暗一明,不正如中國水墨畫般協調美好嗎?而“青”字表現出了江邊滿山的青翠怡人,它與仿佛要燃燒的花的紅色互為補色,兩色對比強烈,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感知此句的視覺美感,可以找相似的配圖,相似的詩句,或者讓學生口頭表述看到過的類似的情景來增強全體學生的畫面感,以此來提高詩歌教學效果。一聯之中兩組對比色,兩幅印象畫,難得。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布置學生依據詩句內容進行擴寫,讓學生在自己的想象和寫作中體會色彩對比產生的意境美,進而體會作者在此美景之上的一番送別之情。
三、組合型色彩的詩歌教學
有些詩歌中的色彩不是單一的、獨有的,而是豐富的、多彩的,多種色彩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色彩斑斕、眼花繚亂的畫面,給人賞心悅目之感,此種詩歌教學時會另有一番滋味。
比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一聯中出現四種顏色,黃、翠、白、青,并以“翠”襯“黃”,以“青”襯“白”,黃鸝和白鷺的生機活力躍然紙上,作者不管是遠望還是近看,心中都充滿著對春天美好景色的喜愛之情。且畫面有動有靜、錯落有致,很好地展現了詩人當時舒展開闊的心境,更為下兩句表達對戰(zhàn)后平定的喜悅之情作鋪墊。
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另舉幾個帶有鮮明色彩的動植物來豐富詩句,以激發(fā)學生對詩歌中豐富色彩的感知能力。秦觀的《如夢令》中也有類似的色彩組合,“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一聯中也出現了四種顏色,黃嘴啄紅花,黑尾點綠波。黃、紅均為暖色調,黑、綠均為冷色調,兩相協宜,搭配和諧。四種顏色均讓讀者產生美好的聯想,似乎看到了美妙春光,也感受到了作者內心的愉悅。
四、間接性色彩的詩歌教學
有些詩歌中不直接出現表示色彩的字詞,但只要讀者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聯想,腦海里同樣能展現出豐富的色彩效果來。
如王維《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句中沒有一字表示色彩,但“明月”“松間”“清泉”“石上”四事物的色彩感是很固定的。教學時教師引領學生稍加聯想就能在腦海里產生鮮活的畫面,如亮白的明月、綠濤般的松林、明澈而粼粼的泉水、灰褐色的石頭,四種色彩組成了一副淡雅朦朧的山水畫,令人向往。
同樣,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其中山川、蒼天、草原、牛羊,這些事物雖不著一色,但每一事物色彩鮮明,組合在一起畫面感極強,一副廣闊無垠的草原畫頓時展現在眼前。
色彩飽含著作者情感,豐富了古詩詞的內涵,提升了詩歌的意境。教學中,只要教師善于設置情境,激發(fā)學生揣摩色彩的興趣,就一定能提高學生詩歌審美和鑒賞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初級中學(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