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婷婷,汪有科,史志鵬
(1.江蘇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2.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陜西 楊凌 712100;3.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陜西 楊凌 712100)
【研究意義】果樹種植在黃土高原地區(qū)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時也讓該區(qū)域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土壤干化[1-2],這已經(jīng)引起了國內外研究學者的高度重視。植物的種植類型是影響其土壤水分的消耗的關鍵因素[3-4],同一植被,其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消耗也不相同[5]。何小武等通過分析該地區(qū)不同植被類型下土壤水分的空間變異性后指出,遵守植被的自然分布規(guī)律以及充分利用降雨才是該地區(qū)實現(xiàn)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的根本出路[6]?!厩叭搜芯窟M展】棗樹是陜北地區(qū)退耕還林以后的主要經(jīng)濟樹種,1999年實行矮化密植后,其產(chǎn)量和品質有了大幅提升[7],常年的棗樹種植使得該區(qū)域土壤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水分虧缺,土壤水分的空間分布又直接影響棗樹根系的垂直分布[8]。土壤水分受降雨影響較大[9],合理的覆蓋保墑措施能夠提高土壤水分含量,近而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該方法已經(jīng)成為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的主要節(jié)水措施,并且成功應用于玉米、小麥和果樹等作物[10-15]。已有研究表明,地表覆蓋措施可以通過改善土壤的水熱、氣狀況和礦物質的分布而影響作物的生長和產(chǎn)量,并且對土壤干層的修復也有一定效果[16-18],而這些覆蓋方法中,尤以地膜覆蓋效果最好[19]。薄膜覆蓋技術有很好的保墑增溫功能,由于薄膜鋪設在土壤表面,形成一層不透氣的塑料阻隔層,因此土壤蒸發(fā)在垂直方向被阻斷,因此作物蒸發(fā)量降低;另一方面,薄膜覆蓋使得土壤和外界的熱交換能力減弱,因此地表溫度會升高,地膜覆蓋技術已被成功應用于玉米、小麥等田間作物、大棚蔬菜和果樹上[20-26]。目前市場上農(nóng)用覆蓋地膜的種類很多,李仙岳等[27]通過研究不同地膜對土壤溫度和葵花生長及產(chǎn)量的影響發(fā)現(xiàn),普通塑料薄膜相比于液體地膜有顯著的增溫效果,保水方面也和生物地膜無差異。張杰等[28]也研究了不同地膜覆蓋下的玉米集雨種植,發(fā)現(xiàn)生物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在土壤保水和對提高玉米產(chǎn)量方面有顯著效果,并且相互之間無差異,生物降解地膜可以代替普通地膜用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地膜覆蓋對北方寒冷地區(qū)的土壤保溫有顯著的效果,不同顏色的地膜對作物生長和產(chǎn)量的影響也不相同。許樹寧等[29]通過研究不同顏色地膜對甘蔗的生長后,通過經(jīng)濟效益分析發(fā)現(xiàn)黑色地膜和普通無色地膜經(jīng)濟性和對作物生長產(chǎn)量提高方面均優(yōu)于灰黑雙色地膜,可作為新型地膜逐漸推廣。關于地膜覆蓋的研究非常多,并且在果樹方面的應用也已成熟,但是不同顏色地膜的保水效果保溫效果研究較少。【本研究切入點】本研究選擇陜北山地為研究對象,運用土壤水分遙感監(jiān)測技術[30-31],研究不同地膜覆蓋下的土壤溫度和水分變化規(guī)律?!緮M解決的關鍵問題】探討不同覆膜方式對當?shù)赝寥赖谋K匦Ч矠楫數(shù)貤椓滞寥浪指蓪拥幕謴吞峁├碚撘罁?jù)。
試驗于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遠志山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紅棗節(jié)水研究基地(37°40′~38°06′N, 100°15′~110°16′E)進行,該地區(qū)屬于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平均海拔960 m,為中溫帶半干旱氣候,年內平均溫度 8.8 ℃,日照時數(shù)2372.7 h,無霜期165 d,根據(jù)米脂縣多年氣象資料,本地區(qū)年平均降雨量451.6 mm,降水集中在7-9月份,年最大降雨量704.8 mm,最小降雨量 186.1 mm。研究區(qū)土壤為黃綿土,土質均一,滲透性良好,為粉質壤土,1 m內土壤平均容重為1.29~1.31 g/cm3,土壤具體物理指標見表1。
1.2.1 試驗布設 在棗林水平階選擇面積較大裸地,設置白膜覆蓋和黑膜覆蓋2種覆蓋方式,薄膜為雙層覆蓋0.015 mm的無色透明塑料膜和黑色牛毛氈,上下膜間距為15 cm,薄膜上設有若干不對稱直徑約2~3 mm的小孔以便雨水進入,薄膜根據(jù)破損情況定期更換,大約每年更換3~4次,以旁邊裸地作為對照,共3個處理,每個處理3個重復,9個小區(qū)隨機排列,在整個試驗地周邊挖1 m的深槽,槽內埋設厚塑料布使試驗小區(qū)與周邊土壤隔離,防止周邊土壤水分對試驗小區(qū)產(chǎn)生影響,試驗具體布設見圖1。
表1 試驗地土壤主要理化性質Table 1 Main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of testing ground
圖1 田間試驗布設Fig.1 Field experimental layout
1.2.2 氣象資料獲取 距離試驗地100 m處設有小型自動氣象站(BLJW-4),用于測定試驗地的降雨(mm)、氣溫(℃)、凈輻射(w/m2)、相對濕度(RH, %)、風速(m/s)等。數(shù)據(jù)采集器每30 min采集1次數(shù)據(jù)。
1.2.3 土壤溫度、水分測定 在每個試驗小區(qū)距離地表5、15、40、75、100、125、150 cm處各埋設由美國Decagon公司生產(chǎn)的GS3土壤水分傳感器,用于實時監(jiān)測各點土壤溫度(T, ℃)和含水量(θ,cm3/cm3),如圖1。利用Em50數(shù)據(jù)采集器采集數(shù)據(jù),監(jiān)測步長為30 min。
土壤含水率計算:
(1)
式中:C——土壤含水率, %;θ——土壤體積含水量,cm3/cm3;ρ——土壤密度,g/cm3。
土壤儲水量計算:
W=10Hθ
(2)
式中:W——土壤儲水量,mm;H——土層深度,cm;θ——土壤體積含水量,cm3/cm3。
土壤儲水量變化量計算:
△W=Wt-W0
(3)
式中:Wt——計算時段末土壤儲水量,mm;W0——土壤初始儲水量,mm。
變異系數(shù)和標準差的計算公式:
(4)
(5)
土壤水分相對虧缺量(deficit soil water storage,DSWS)[32]:
(6)
式中:SWScpi為對照地第i土層土壤儲水量(mm);SWSi為樣地第i土層土壤儲水量(mm)。
從圖2可以看出,試驗地氣溫和降雨年內變化較大,降雨集中在5-11月,降雨總量為359.8 mm,為全年降雨總量的89.7 %,最大降雨量出現(xiàn)在9月份,為89.2 mm;平均氣溫年內波動較大,最高溫度出現(xiàn)在7月上旬,為35.6 ℃,最低溫度出現(xiàn)在1月下旬,為-8.9 ℃;相對濕度全年波動較大,只在12月至次年3月表現(xiàn)出相對穩(wěn)定的較低值,因為此時段為本地區(qū)凍土時間段,蒸發(fā)較少,且同時期降雨較少,空氣干燥,因此環(huán)境相對濕度也比較低。
選擇2017年8月典型晴天數(shù)據(jù)繪制不同覆膜條件下150 cm土層土壤平均溫度和水分時變化。從圖3可以看出,氣溫在一天中的變化趨勢為拋物線,最低溫度出現(xiàn)在早晨6:00,為16 ℃,最高溫度出現(xiàn)在11:30,為32.3 ℃。圖3(a)中,土壤溫度在一天中的變化趨勢也為拋物線,但是變化幅度較氣溫小,并且明顯滯后于氣溫。其中土壤最低溫度出現(xiàn)在8:00,白膜、黑膜的最低溫度分別為24.4和24.8 ℃,分別高出裸地1.3和1.7 ℃;土壤最高溫度出現(xiàn)在16:00,白膜、黑膜和裸地土壤最高溫度分別為28.8、27.6和28.32 ℃,可見裸地白天溫度高于黑膜,夜晚最小。日土壤溫度變化顯示,在12:30前,黑膜覆蓋土壤溫度較高,而12:30后白膜覆蓋土壤溫度較高。說明土壤溫度變化主要受氣溫變化的影響,在輻射大氣溫高時,白膜覆蓋因為透光性好因此保溫效果最好。從圖3(b)可以看出,相比于土壤溫度,土壤水分一天中的變化較小,基本保持不變,其中白膜覆蓋的土壤水分最高,為12.5 %,黑膜覆蓋土壤水分和裸地對照基本無差異,說明覆膜可以提高土壤含水率,抑制蒸發(fā),其中白膜覆蓋比黑膜覆蓋效果好。
圖2 氣象資料分析Fig.2 Analysis of meteorological data
從圖4可以看出,各處理不同深度土壤溫度對氣溫響應程度不同,5 cm深度土層土壤溫度日變化最劇烈并且和氣溫變化趨勢相同,呈單峰曲線,但最低溫度和最高溫度出現(xiàn)時間均滯后于氣溫,其中白膜覆蓋5 cm土層土壤溫度峰值最高,為46.2 ℃,而裸地5 cm土層土壤溫度峰值最低,為36.6 ℃??梢姼魈幚? cm土層土壤溫度均明顯高于氣溫,并且土壤保溫效果白膜>黑膜>裸地。各處理15 cm土層土壤溫度日變化相對淺層土壤較小,呈“淺V型”,這主要是由于熱量沿土層深度傳導的滯后性導致的。各處理75 cm以下土層土壤溫度在一天中基本不變,并且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土壤溫度逐漸降低。氣溫對土壤溫度的影響范圍為15 cm,白膜覆蓋對淺層土壤保溫效果更好。
從圖5可看出,各處理土壤溫度隨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漸降低,其中白膜15 cm以上土層土壤溫度最高,這主要是因為白膜透光性強,吸收的太陽輻射多。15 cm以下土層2種薄膜覆蓋差異不大,但是均高于裸地,可見覆膜可以顯著增加表層土壤溫度,達到保溫的效果。
圖3 不同覆膜條件下土壤溫度和水分時變化Fig.3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changes in a day time with different mulching
圖4 不同覆膜條件下不同深度土壤溫度時變化Fig.4 Soil temperature changes of different depths in a day under different mulching
從圖6可以看出,薄膜覆蓋5 cm土層土壤水分時變化為單峰曲線,和土壤溫度變化趨勢相同,黑膜和白膜覆蓋土壤含水率最大值分別為7.6 %和9.6 %;而裸地5 cm土層土壤水分在一天中基本不變。各處理15 cm以下土層土壤含水率在一天中保持不變。就150 cm土層而言,白膜和黑膜覆蓋土壤含水率分別為487.11、452.79 mm,裸地則相應減少75.69 和41.37 mm。
圖5 不同覆膜條件下土壤溫度垂直變化Fig.5 Vertical change of soil temperature under different mulching
圖6 不同覆膜條件下不同深度土壤水分時變化Fig.6 Soil moisture changes of different depths in a day under different mulching
從圖7得知,在垂直方向,125 cm土層以上各處理土壤含水率隨深度變化明顯,而125 cm以下土壤含水率基本保持不變。土壤水分總體來說:白膜>黑膜>裸地,其中白膜和黑膜15 cm土層土壤含水率最高,分別為17.33 %和15.96 %,15 cm以下土層土壤含水率逐漸降低,而裸地土壤含水率隨深度不斷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8月為當?shù)貤棙渖?,氣溫高,蒸發(fā)強烈,裸地無覆蓋因此表層土壤蒸發(fā)劇烈,表層土壤含水率低;薄膜覆蓋因為有薄膜的阻隔,土壤蒸發(fā)微弱,而淺層土壤又經(jīng)常得到降雨的補給,因此含水率較深層土壤高。
圖7 不同覆膜條件下土壤含水率垂直變化Fig.7 Vertical change of soil moisture under different mulching
圖8 不同覆膜措施下不同深度土壤溫度全年變化Fig.8 Soil temperature changes of different depths in a year under different mulching
從圖8可以看出,白膜、黑膜和裸地不同深度土壤溫度全年變化規(guī)律和氣溫相同,為“深V型”。各處理75 cm以上土層土壤溫度日變幅較大,其中5 cm土層土壤溫度日變化最大,這主要是受氣溫的影響。裸地5 cm土層土壤最高溫度為53.5 ℃,出現(xiàn)在7月14日,而黑膜和白膜覆蓋5 cm土層土壤最高溫度分別為46.3和48.2 ℃,均出現(xiàn)在7月26日,白膜覆蓋表層土壤增溫效果較黑膜顯著。在冬季,裸地、黑膜和白膜覆蓋5 cm土層土壤最低溫度均出現(xiàn)在1月25日,分別為-10.3、-5.7和-7.3 ℃,各處理15 cm土層相對于5 cm土層而言,日變幅較小,并且相互之間差異不顯著。綜合圖7,薄膜覆蓋對表層土壤溫度的影響表現(xiàn)為“雙重”效果,在冬季,覆膜表層土壤保溫效果好,而黑膜的保溫效果較白膜好;夏季覆膜表層土壤溫度降低,且土壤最高溫度的出現(xiàn)時間滯后于氣溫,說明覆膜可以減小表層土壤的全年溫差,且黑膜夏季降溫、冬季保溫效果最好。
從圖9可以看出,各處理各層土壤含水率全年變化規(guī)律基本一致,但是變幅不一致,說明不同土層受降雨影響程度不一樣。結合降雨資料發(fā)現(xiàn),裸地75 cm土層內土壤含水率受降雨影響較大,土壤含水率全年波動較大;而覆膜后只有15 cm土層土壤含水率全年波動較大,并且和降雨的分布規(guī)律是一致的,說明降雨對裸地的表層土壤水分影響更大。由表2~3看出,就150 cm土層全年均值而言,白膜土壤含水率最高,為14.13 %,比裸地高1.43 %,說明白膜覆蓋保水效果較好;比較不同覆蓋不同層土壤含水率均值看出,裸地125 cm土層土壤含水率最高;白膜覆蓋15 m土層土壤含水率最高而黑膜覆蓋75 cm土層土壤含水率最高。說明裸地、白膜和黑膜降雨入滲補給深度分別為125、15和75 cm,薄膜覆蓋對降雨的入滲有一定的阻礙作用。近一步分析各覆蓋措施蒸發(fā)影響層深度發(fā)現(xiàn),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為當?shù)囟?,降雨較少,土壤水分損失基本上只有蒸發(fā),裸地的蒸發(fā)影響深度為100 cm,而覆膜后蒸發(fā)影響深度為75 cm,說明覆膜可以抑制蒸發(fā),減小蒸發(fā)影響深度。表3顯示,125 cm深度以下土層土壤含水率差異性極不顯著(P>0.01),黑膜和白膜覆蓋125 cm以上土層各層土壤含水率之間差異顯著(P<0.05),可見覆膜對土壤含水率垂直分布影響顯著。
圖9 不同覆膜措施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全年變化Fig.9 Soil moisture changes of different depths in a year under different mulching
表2 不同覆蓋措施土壤含水量特征值Table 2 Characteristic values of soil moisture with different mulching
表3 不同覆蓋措施土壤含水量差異性檢驗Table 3 Differences test of soil moisture with different mulching
注: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的LSD多重比較,同一行中標有不同大寫、小寫字母者表示組間差異極顯著(P<0.01)和顯著(P<0.05);標有相同大寫、小寫字母者表示組間差異極不顯著(P>0.01)和不顯著(P>0.05)。
Note: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LSD multiple comparison, the same line marked with different uppercase and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d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 (P<0.01) and significant (P<0.05); The data marked with the same uppercase and lowercase letters expressed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not significant (P> 0.01) and was not significant (P> 0.05).
從表4可以看出,采用白色覆膜后,各月150 cm土層土壤儲水量均高于裸地。12月至次年2月為當?shù)刂参镄菝咂?,已有研究表明,休眠期也是土壤水分損失的關鍵時期[19]。在休眠期,各處理150 mm土層土壤儲水量逐月減小,表現(xiàn)為消耗型,裸地、白膜和黑膜覆蓋的土壤水分消耗量分別為93.8、74.1和69.2 mm,覆膜可以減少休眠期土壤水分消耗。
為了量化分析不同覆膜對土壤水分的恢復情況,計算2種覆膜措施的土壤水分相對虧缺量,結果顯示:和裸地相比,白膜覆蓋150 cm土層全年土壤蓄積效果明顯,土壤儲水量增加358.2 mm,其中休眠期土壤儲水量增加92.4 mm。可見覆膜在休眠期可以抑制蒸發(fā),其中白膜的土壤水分修復效果較黑膜好。
表4 不同覆蓋措施淺層土壤儲水量月變化和DSWSTable 4 Soil water monthly changes and deficit soil water storage with different mulching (mm)
土壤溫度對于作物的萌芽、生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環(huán)境因素中的主導因素,土壤溫度梯度也直接影響土壤水勢梯度,造成水分的垂直運移[19]。適宜的低溫會促進土壤養(yǎng)分分解和有機質礦化,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長發(fā)育,增強其吸水抗旱能力,間接起到保水的作用。而地膜覆蓋有明顯的增溫效應,這主要是由于覆膜后,隔斷了土壤與外界的空氣流通,減少了土壤的熱量散失,同時地膜下面的水滴能阻斷地面熱量散失,從而使土壤升溫[10]。不同顏色地膜的土壤增溫效果不同,這主要是由于不同顏色地膜,其透熱率和透光率均不同,對土壤環(huán)境的調控作用也不一樣,研究發(fā)現(xiàn),地膜顏色越淺,其透光性越好,有溫室效應,可以提高摸下土壤溫度,因此增溫效果越好[29]。本試驗對比黑色覆膜和白色覆膜不同深度土壤溫度變化發(fā)現(xiàn),不論是時尺度還是日尺度上,白膜表層土壤增溫效果均較黑膜覆蓋好,這和前人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然而前人關于土壤溫度的研究多以日為尺度,并且缺乏連續(xù)性,本試驗研究以時和日為尺度,研究不同覆膜土壤溫度的連續(xù)變化,能在不同尺度上更好的闡述土壤溫度的變化情況,并且本試驗以不同土層為研究對象,能更好的揭示土壤溫度的垂直變化規(guī)律。
黃土高原地區(qū)由于“低降水,高蒸發(fā)”,使得水資源更加匱乏,植被建設是基本的生態(tài)建設措施[6],然而不同的植被種植使得該地區(qū)深層土壤水分過度消耗,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水分虧缺,形成永久性干層[32]。由于當?shù)氐叵滤裆钶^大,降雨成為土壤水分的唯一來源,而土壤入滲量和入滲速率受土壤下墊面條件和雨強等的影響較大,同等條件下,雨強越大,土壤累積入滲量和入滲速率也越大[8]。然而,即使是大雨(降雨33.6 mm),8 d之后也只有1.2 m內土壤含水量增量明顯,1.4 m以下沒有變化[9]。土壤水分損失主要發(fā)生在2 m土層內,覆蓋措施可以明顯提高土壤含水量,也可以促進土壤水分向深層運移[19]。覆蓋措施中,尤以地膜覆蓋效果最佳[16-17],地膜覆蓋尤其對50 cm土層內的土壤含水率提高最為明顯[21],而雙膜覆蓋較單膜覆蓋效果更好[13]。本試驗分析裸地的降雨入滲特征發(fā)現(xiàn),裸地蒸發(fā)影響深度在100 cm,而降雨入滲補給深度為125 mm,這和前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2種顏色地膜不同土層土壤含水率時變化和日變化顯示,白膜覆蓋土壤保水效果更好。這和前人的研究結果不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前人是選擇3月下旬到4月中旬中的任意3 d數(shù)據(jù)求平均值,數(shù)據(jù)集中選擇在植物出苗期并且土壤深度選擇5~10 cm處,為表層土壤水分變化[29]。已有研究表明,土壤蒸發(fā)入滲影響層為0~200 cm[7],因此研究覆膜長期保水效果僅僅局限在10 cm土層,并且只選擇一個時間段是遠遠不夠的。本試驗選擇連續(xù)一年時間段,數(shù)據(jù)連續(xù)性好,并且土層深度選擇0~150 cm,因此結果更具有實踐價值。
(1)時尺度上,土壤溫度在一天中的變化為拋物線,比氣溫變幅小,且滯后于氣溫。白膜、黑膜的最低溫度出現(xiàn)在8: 00,最高溫度出現(xiàn)在16: 00,均高于裸地,其中白膜最高,為28.8 ℃。裸地白天溫度大于黑膜而夜晚最低。土壤水分一天中的變化較小,白膜覆蓋的土壤水分最高,為12.5 %,黑膜覆蓋土壤水分和裸地無差異。
(2)不同深度土壤溫度對氣溫響應程度不同,5 cm土層土壤溫度日變化最劇烈且呈單峰曲線,土壤保溫效果白膜>黑膜>裸地;15 cm土層土壤溫度日變化較小,呈“淺V型”;75 cm以下土層土壤溫度在一天中不變且隨土層深度增加而降低。就150 cm土層而言,白膜和黑膜覆蓋土壤含水率分別為487.11、452.79 mm,裸地則減少75.69和41.37 mm。垂直方向,各處理土壤溫度隨深度增加,白膜表層溫度最高;125 cm以上土壤含水率隨深度變化明顯,白膜覆蓋淺層保水效果最好。
(3)白膜、黑膜和裸地不同深度土壤溫度全年變化規(guī)律和氣溫相同,為“深V型”。各處理75cm以上土層土壤溫度日變幅較大且5 cm土層變化最大,白膜覆蓋表層土壤增溫效果較黑膜顯著。覆膜可以減小表層土壤的全年溫差,且黑膜夏季降溫、冬季保溫效果最好。
(4)各層土壤含水率全年變化規(guī)律一致,但變幅不同。降雨對裸地和覆膜的影響深度為75和15 cm。就150 cm土層全年均值而言,白膜土壤含水率最高,為14.13 %,保水效果最好;裸地、白膜和黑膜降雨入滲補給深度分別為125、15 和75 cm,薄膜覆蓋對降雨的入滲有一定的阻礙作用;裸地的蒸發(fā)影響深度為100 cm,而覆膜后蒸發(fā)影響深度為75 cm,覆膜可以抑制蒸發(fā)。
(5)采用白色覆膜后各月土壤儲水量均高于裸地。休眠期,各處理土壤儲水量逐月減小,表現(xiàn)為消耗型,裸地、白膜和黑膜覆蓋的土壤水分消耗量分別為93.8、74.1和69.2 mm,覆膜可以減少休眠期土壤水分消耗;和裸地相比,白膜覆蓋150 cm土層全年土壤蓄積效果明顯,土壤儲水量增加358.2 mm,白膜土壤水分修復效果較黑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