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石
摘要:目的? 觀察口部肌肉訓練和感知訓練治療孤獨癥兒童語言交流障礙的效果。方法? 選擇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18例孤獨癥兒童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9例。對照組采取感知訓練,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口部肌肉訓練,比較兩組患兒語言交流能力與口部運動能力。 結果? 兩組患兒過渡群及Ⅱ群人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在Ⅰ群患兒多于對照組(74.58% vs 38.9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兒下頜口部、唇口部及舌口部運動能力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孤獨癥患兒采取口部肌肉訓練和感知訓練,能夠有效提升患兒的語言交流能力,并提升其口部運動能力,臨床效果較好。
關鍵詞:口部肌肉訓練;感知訓練;孤獨癥;語言交流障礙
中圖分類號:R749.9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12.038
文章編號:1006-1959(2019)12-0118-02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oral muscle training and sensory training o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Methods? A total of 118 autistic children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6 to August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9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ained in perceptual training. The upper part of the muscle training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oral movement ability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 of transition groups and group II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study group had more children in group I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74.58% vs 38.98%),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movement ability of the mandibular mouth, lip and tongu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oral muscle training was adopted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Perceptual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children and improve their oral exercise ability, and the clinical effect is better.
Key words:Mouth muscle training;Perception training;Autism;Language communication disorder
兒童孤獨癥(autistic disorder)屬于先天性疾病,在臨床中主要表現(xiàn)為不同的語言障礙、社會交流障礙與興趣狹窄,對患兒的生長發(fā)育造成了不良影響[1]。由于該疾病目前相關病因不夠明確,尚無特效的治療藥物,臨床僅采取教育與康復訓練等方式進行干預,但效果不佳。大部分孤獨癥患兒主要表現(xiàn)為三大類核心癥狀,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復的行為方式,研究顯示,臨床需要采取一定的口部肌肉訓練,針對出現(xiàn)口肌較弱且口部感知失調(diào)的患兒,在語言功能障礙的治療中應用較好[2]。為驗證其效果,特開展本次研究,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佳木斯市婦幼保健院小兒內(nèi)科2016年8月~2017年8月進行治療的孤獨癥兒童118例。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納入標準:①均經(jīng)過臨床相關檢查獲得確診;②視覺與聽覺感官均正常。排除標準:①存在癲癇的患兒;②合并其他精神疾病;③存在聽力或耳部功能障礙。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兒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9例。對照組男28例,女31例,年齡1~8歲,平均年齡(4.25±1.02)歲;研究組男30例,女29例,年齡1~8歲,平均年齡(4.16±1.09)歲。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進行感知訓練:①聽覺:為患兒選擇可發(fā)出不同擬聲的玩具,包括各種動物、交通工具的聲響,并在旁進行指導,指導患兒進行一定的學習模仿;②視覺:指導患兒辨別不同的形狀幾何,并選擇對比度高且色彩明艷的實物進行訓練,并進行一定的拼圖訓練;③觸覺:選擇不同質(zhì)地、溫度的物品,引導患兒觸摸,促進患兒感知食物的特性;④模仿:引導患兒示范相關日常中常用的動作,包括簡單的吃飯、推、拉、伸手等,指導進行模仿,并教會其在日常中的應用;⑤思維:根據(jù)患兒的實際情況,結合相對靜態(tài)、動態(tài)的畫面,并進行一定的判斷、記憶與訓練。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上進行口部肌肉訓練:①采取良好的口部肌肉訓練,使用指腹對患兒的水溝穴、迎香穴、地倉穴進行順時針按揉,每個穴位按揉100次;并按揉上唇肌肉3 min,使用指腹在面頰部與唇肌進行按摩,需要緩慢推進,維持2 min;②進行口腔內(nèi)的肌肉按摩,按摩患兒的牙床與臉頰,針對膽小敏感的患兒,需要確保手法緩慢;③使用棉簽、棒棒糖進行舌部訓練,帶動舌頭進行上下擺動,使用奶瓶進行唇頰練習。在患兒進食情況下,加強其下頜的控制力。所有患兒均持續(xù)治療1年。
1.3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兒語言交流情況:對患兒的視線交流、感情波動、他人行為、語言回答等7個方面,交流情況良好為Ⅰ群,交流情況不良為Ⅱ群,處于二者之間為過渡群[3];②采用簡易口部運動量表評估患兒口部運動能力,包括唇口部、舌口部與下頜口部運動,單個項目均為5級,均在0~4分,共132分,得分越低患兒口部運動能力越差[4]。
1.4統(tǒng)計學處理? 實驗數(shù)據(jù)均使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使用[n(%)]表示,行?字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x±s)表示,行t檢驗,其中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語言交流情況比較? 兩組過渡群及Ⅱ群人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在Ⅰ群人數(shù)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口部運動能力比較? 治療前兩組口部運動能力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下頜口部、唇口部及舌口部運動能力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孤獨癥在臨床上也被稱為自閉癥,屬于兒童在發(fā)育中的障礙性疾病。臨床目前有效治療方法為教育干預治療,并通過藥物輔助,但臨床療效并不理想,而發(fā)病率正在逐年上漲,需要尋找治療方式[5]。近年來,臨床不斷將口肌訓練進行應用,已經(jīng)取得較為良好的實踐證明。
感知訓練為臨床治療兒童孤獨癥常用方法,核心在于感官刺激輸入,通過聽覺、視覺、理解,更為形象的將相應事物有效結合,改善患兒刻板行為,通過模仿訓練,使患兒更加容易理解,進而提高其表達與交流能力。由于多數(shù)孤獨癥患兒對語言的能力較差,難以產(chǎn)生明顯的反應,交流期間大多依賴視覺等方式。因此本文進行感知訓練,不斷強化誘導患兒進行交流,避免其視覺上的信息傳達,由于患兒注意力較差,選擇一定感興趣的玩具,適當轉移其注意力,提高交流的主動性[6]。在感知訓練中,通過與日常生活進行結合,將聲音與場景結合,引導其更好的進行訓練,有利于患兒更好的表達。而口部肌肉訓練通過知覺刺激,使得患兒口腔出現(xiàn)變化,改善患兒的呼吸、喉部、下頜與嘴唇,提高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兩種訓練方式在結合的情況下,針對生理進行訓練,同時進行語言理解與感知訓練,刺激患兒的語言功能。
本文通過進行口部肌肉訓練與感知訓練,結果顯示研究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研究組在Ⅰ群人數(shù)上高于對照組,充分說明對孤獨癥語言交流障礙患兒予以感知訓練聯(lián)合口部肌肉訓練,可綜合二者優(yōu)勢,最大限度提高表達能力,改善其口部運動功能。
綜上所述,針對孤獨癥患兒采取口部肌肉與感染訓練,能夠有效改善患兒的語言功能,刺激口部肌肉,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周惠嫦,張盤德,陳麗珊,等.口部肌肉訓練和感知訓練治療孤獨癥兒童語言交流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6):474-477.
[2]張艷軍.口部肌肉訓練和感知訓練治療孤獨癥兒童語言交流障礙的療效觀察[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6,37(36):4541-4542.
[3]李瑞玲,楊曉艷,曹春紅,等.音樂療法結合語言訓練對孤獨癥兒童語言康復的療效觀察[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6,14(3):220-223.
[4]劉靜.經(jīng)顱重復高頻磁刺激結合康復訓練用于治療小兒孤獨癥譜系障礙的價值探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8,16(15):32-34.
[5]張瑩.孤獨癥兒童語言障礙給予小兒智力糖漿及綜合康復訓練的整體效果研究[J].中國處方藥,2018,16(5):138-139.
[6]劉丹.口肌訓練結合語言認知訓練對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語言康復的效果評價[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7,17(1):43-44.
收稿日期:2019-2-13;修回日期:2019-3-1
編輯/王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