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李樹民
摘 ?要:鹽的精神文化起源于群體意識,通過群體傳播得以傳承。近代鹽都文人群體與互聯(lián)網時代的精英階層在群體傳播中有著眾多共同特點:兩者都在傳承的基礎上將其發(fā)揚光大;都為城市形象塑造匯集資源;前者的內容生產機制、群內群外傳播機制、群體意識、集合行為本身就是鹽的精神文化,是鹽都城市形象內在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媒體時代利用群體傳播進行城市形象塑造重要的策略參考。
關鍵詞:鹽文化;群體傳播;城市形象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3—9864(2019)02—0060—06
一、群體傳播及其對城市形象塑造的價值
(一)群體及群體傳播
群體的含義十分廣泛,日本社會學家?guī)r原勉認為,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標和共同的歸屬感,存在著互動關系的復數個人的集合體就是群體①。要形成群體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首先,構成群體的個體要有共同的目標和關心事項。例如,共同的利益、興趣、精神追求等,這是群體凝聚力的核心;其次,群體成員間的協(xié)作意愿,即個人加入群體并愿意為之作出貢獻的動機;再者,群體與成員之間以及成員與成員之間要有傳播互動機制,即群體傳播。
群體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它是將個人與社會相連接的橋梁和紐帶。群體對于個人的功能在于個人首先是群體人,然后才是社會人,個人通過群體滿足其個人需求,通過群體獲取信息和社會安全感,通過群體進行個人表現和實現自我,個人依賴群體;但群體有時也束縛和壓抑個人的個性。群體對于社會的功能主要是有助于社會秩序的維持并保持其連續(xù)性;由于分工和協(xié)作,聚集分散的個人力量,推動社會進步;有時也會給社會秩序和社會生活帶來混亂②。本文主要討論群體的正向社會功能。
所謂群體傳播,是指群體進行的非制度化、非中心化、缺乏管理主體的傳播行為③;它包括群體內傳播和群體間傳播。群體傳播具有自發(fā)性、平等性、交互性、信源不確定性以及非常態(tài)下易引發(fā)集合行為等主要特征。群體通過群體內傳播形成群體意識,群體意識對其成員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成員個人態(tài)度和個人行為的制約作用,即群體規(guī)范,它是群體意識的核心組成部分,群體規(guī)范通過群體壓力產生作用。在非常態(tài)群體傳播現象(集合行為)中,群體壓力主要表現為群體暗示、群體感染、群體模仿。
(二)群體傳播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價值
城市形象的內涵十分豐富,對于城市形象的定義,不同學者對其側重點不同,筆者在總結前人觀點時,發(fā)現學者們大都提到:公眾(內部公眾與外部公眾)是經由各種媒介,對城市外在物質風貌和內在精神進行的綜合感知。內部公眾即城市內部人員,外部公眾即城市之外的受眾;媒體包括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外在物質風貌即城市形態(tài)、布局、建筑、道路和園林綠化等,內在精神即城市特有的文化、城市精神、群體活動和政府形象等;綜合感知即公眾對知覺材料的主觀再現。
城市形象是城市的無形資產,它體現了城市的價值。城市形象塑造的核心內容是城市的內在精神塑造,即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群體活動等。沒有內在精神的城市形象是單調乏味、低水平、低吸引力的。城市形象塑造不是簡單地對城市外表進行裝飾,翻新幾條大街,建幾座現代建筑,搞點亮化工程,規(guī)劃幾個公園,其關鍵在于塑造城市的內在精神。
城市內在精神塑造的主要手段是城市形象傳播。目前,學界已有無數學者從傳播學視角對城市形象塑造進行了大量論述,但多數集中在大眾傳播上,從群體傳播切入的不多。大眾傳播其受眾分散,受眾特征不明確,受眾關聯(lián)度不高,受眾層次普遍較低,受眾被動接收信息,信息低級化娛樂化等特點,不利于調動受眾的主觀能動性。而群體傳播則不同,群體傳播有明顯的群體特征、明確的群體目標、規(guī)范的群體行為、自發(fā)的群體意識、潛在的群體壓力、強大的群體疑聚力,群體成員(尤其集合行為群體成員)會無意識地接受群體暗示和群體感染,主動進行群體模仿,以便與其他成員保持一致。因此,群體傳播對城市形象塑造更為有效。
另外,群體是城市內部公眾的子集,群體意識中對城市外在物質風貌和內在精神的綜合感知部分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群體意識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維度。本文以近代鹽都文人群體的群體傳播為例,討論其與自貢城市形象塑造及鹽文化的關系,可由下圖簡單表示:
二、鹽文化與群體
(一)鹽文化三個層次
自貢因鹽而興,因鹽而盛,自貢井鹽生產最早可以追溯至兩千多年前。在兩千多年來的井鹽生產實踐中,沉淀下來的鹽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彩,已經滲透到了鹽都自貢的每一個角落,影響到鹽都及鹽都人的方方面面。曾凡英將鹽文化的內涵介定為:鹽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部分;并對鹽的精神文化內涵作了如下介定:即,個人和社會群體所有關于鹽的精神活動及其成果,它以意識、觀念、心理和理論等形態(tài)存在①。本文所述鹽文化主要集中于鹽的精神文化部分。
(二)鹽的精神文化起源于群體意識
井鹽開采過程十分艱難,運用小口頓鉆技術鑿一口千米深的鹽井,快則三五年,慢則十幾年,且需要數人合作完成。正因如此,才造就了自貢人不畏艱難、踏實勤勞、樂于合作、奉獻肯干、積極進取的精神。其次,鹽的提煉過程耗時艱辛,造就了鹽都人鍥而不舍、吃苦耐勞的品格。第三,異常艱難的鹽運過程煉就了自貢人堅強勇敢、勇于犧牲、利他助人的精神。再則,各地鹽商移民自貢,帶來大量外來文化,造就了鹽都人不斷融合、不斷創(chuàng)新、勤于思考、大膽嘗試、敢于突破的精神。另外,鹽經過提煉,去粗存精、純潔無瑕、晶瑩剔透,無形中也影響了自貢人追求精致、自我完善的品格。鹽文化的這些精神文化,誕生于鹽業(yè)從業(yè)者之中,并以樸素的形式存在著,即鹽業(yè)從業(yè)者的群體意識。
(三)鹽的精神文化通過文人群體得以繼承與發(fā)揚
鹽所造就的自貢精神,即我們所討論的鹽的精神文化部分,最初是以鹽業(yè)從業(yè)者的樸素認知形式存在的,這種依賴于鹽業(yè)從業(yè)者或口口相傳或言傳身教的樸素認知,其繼承性和傳播范圍都非常有限。這種樸素認知只有遇到文人后才被抽象化、理論化、藝術化,并得以廣泛傳播。這在近代鹽都文人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中體現較為明顯。鹽都文人在繼承和發(fā)揚鹽的精神文化的同時,其本身也受這種精神的深遠影響。我們在其求學、文學創(chuàng)作、仕途、政治活動、傳播活動中都能找到這種精神的影子。
(四)鹽的精神文化通過影響群體進而影響城市形象
鹽的精神文化對群體的影響,從上文關于其起源的論述中已可見一斑,在此,以近代鹽都文人群體為例加以說明。城市形象包括物質風貌和內在精神兩大板塊;城市特有的文化是城市內在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詩,因其蘊含了大量難以言傳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給后人以啟迪;將一個城市詩人的詩作,作為城市文化的組成部分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這里我們姑且將鹽都文人詩作入選《近代巴蜀詩鈔》作為衡量自貢城市形象的一個小指標來加以考量?!督褪裨娾n》編選了近代巴蜀地區(qū)值得重視的詩人詩作共 “二百零三家的五千首”②。其中,自貢地區(qū)文人共計9家,詩作306首。從數量上來說已是一個不小的成就,而這里面不少作品與鹽相關。
入選《近代巴蜀詩鈔》的鹽都文人群體成員及詩歌數量分別為:宋育仁,詩76首;劉光第,詩72首;胡念祖,詩5首;趙熙,詩120首;龍鳴劍,詩17首;吳玉章,詩5首;胡琳章,詩4首;謝奉琦,詩2首;胡庸章,詩5首。從入選者的構成來看:宋育仁、劉光第、趙熙3人均為進士;胡念祖、胡琳章、胡庸章為鹽商背景文人;龍鳴劍、吳玉章、謝奉琦為革命志士。
趙熙(1867—1948),榮縣人,一生勤學,讀書不倦,24歲時考了三次才中舉人。趙熙81歲時,雖老病纏身,但仍然堅持讀詩書。劉光第(1859—1898),富順縣人,敬業(yè)勤慎,政績甚佳,公事之余常閉門讀書,升遷無礙,無奈國難當頭,自懷憂慮,思救國救民之良策,主張變法,最終慷慨就義。宋育仁(1857—1931),富順縣人,興思想、創(chuàng)實業(yè)、辦報紙,敢于接受西方先進思想,被后人譽為四川“睜眼看世界”第一人。僅從三位進士的簡單生平,我們就不難發(fā)現:鍥而不舍、追求精致、積極進取、自我完善、堅強勇敢、勇于犧牲、利他助人、不斷融合、不斷創(chuàng)新、勤于思考、大膽嘗試、敢于突破等鹽的精神文化對近代鹽都文人群體的影響,更不用說鹽商背景的文人和革命志士。
近代鹽都文人群體對自貢城市形象的影響極深,他們直接造就了自貢地區(qū)的文運昌盛,其政治、文學活動和卓越的學術研究、文學創(chuàng)作實績,對當時及今天的自貢和巴蜀乃至整個中國都有著深遠影響。
三、鹽都文人群體傳播活動掠影
(一)內容生產
近代鹽都文人在群體傳播活動中,傳播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除大量詩詞歌賦外,還有散文、戲曲、畫作、小說等,限于所掌握資料及時間精力等原因,具體作品我們現在還無法全部收集。這里,我們以詩為例,簡述近代鹽都文人在群體傳播活動中的內容生產機制。在近代,鹽都文人詩作內容主要集中于:憂國憂民的情懷,救國圖存的家國宏愿,戰(zhàn)火頻繁社會動蕩的歷史傷痛,如宋育仁的《甲午感事五首》其一,劉光第的《海中雜感四首》其二,趙熙的《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雜感八首》其八。當然,也有描寫井鹽生產繁榮景象的,如趙熙的《榮縣道中》《公井》《自流井》《題畫帳檐》《沙坪》等。散文創(chuàng)作內容大量集中于新思想、新文化的傳播,如宋育仁的《外洋公法》《禮俗》。戲曲方面,文人改編的戲曲趨于文學化,如趙熙將《活捉王魁》改為《焚香記》,這與川劇資陽河派的興盛有著密切關系。從上述例子我們不難發(fā)現,家國命運、民族未來、先進思想、主流文化是這一時期鹽都文人群體傳播的主要內容。
(二)群體內傳播與群體意識
群體意識的產生依賴于群體傳播。群體意識涉及的內容非常繁雜,這里我們以革命意識為例加以說明。近代文人群體傳播的主要手段有:書信、發(fā)表著作、學術活動、辦報紙等。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當今,我們一般認為書刊和報紙是大眾媒介的代表物,但考慮到其對受眾文化素質的要求,再結合當時中國普通大眾的文化素質及讀書人的精英階層特性,我們將近代的書刊和報紙視為文人群體特有的進行精英文化傳播的載體;將那個時代文人群體內,文人群體與其他群體,文人群體與外部公眾之間的傳播活動視為群體傳播。
文人群體成員間書信交流較為常見,如《自京師與自流井劉安懷堂手札》里收錄了大量劉光第寫給宋育仁的書信。而文學作品則多以詩集、文集的形式出版,如劉光第的《介白堂詩集》,宋育仁的《問琴閣叢書》。1896年,宋育仁回國后,到重慶辦《渝報》傳播新思想。1898年閏3月15日,宋育仁等在成都創(chuàng)辦蜀學會。蜀學會作為學術討論陣地和政治活動平臺,與北京蜀學會遙相呼應,并以《蜀學報》作為學會機關報。
文人群體內傳播活動,拉近了成員之間的距離,鞏固了群體感情,加強了群體凝聚力和穩(wěn)定性,為成員提供了信息獲取渠道和自我實現的平臺,無形中增加了成員對群體的依賴度,為群體意識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加之當時中國的形勢和前文所述鹽的精神文化(勇于犧牲、利他助人、不斷融合、敢于突破等)的潛在影響,進而形成了文人群體的革命意識,這就不難解釋后來辛亥首義為什么在榮縣,也不難解釋榮縣為什么會出現開國元老。
(三)群體外傳播
1903年,受救國圖存思想影響,吳玉章東渡日本留學。吳玉章一到日本就參加了拒俄運動,還積極投入反對“取消清韓留日學生規(guī)則”的斗爭和反美愛國運動,并撰文動員榮縣文人到日本留學。受吳玉章影響,榮縣大批熱血文人紛紛東渡日本。據資料記載,當時榮縣東渡日本留學的熱血文人達30人之多。1906年,吳玉章率先宣誓加入同盟會。同年,謝奉琦、但懋辛、龍鳴劍、吳永琨、吳永桪等也先后在東京加入了同盟會。在日本的吳玉章等人又聯(lián)絡了各地哥老會、三合會、孝友會、三點會等會黨,使同盟會取得了廣泛的社會支特,壯大了革命力量①。在四川保路運動中以文人群體為主要成員的同盟會員說服鹽商群體、地主群體、當地哥老會等,為同志軍爭取到了經費、人手上的支持。
清朝宣統(tǒng)三年(1911)農歷九月,受鹽都文人群體影響的自貢鹽商群體、地主群體、官吏群體等組成的地方人士促成了自流井、貢井合并設縣首議,并誕生了自貢地方臨時議事會,議員60人,絕大多數為三臺、東新、旭川、酌經四個書院出身并有功名的教育界人士②。設縣之舉于次年省議會七月會議否定,但地方臨時議會得以保留。直到1914年秋,省方才明令撤銷地方臨時議會,自貢設縣才徹底宣告失敗。經歷過失敗的各界地方人士并沒有放棄,為了贏得地方主權和安寧,以發(fā)展實業(yè),他們果斷成立了國民黨自貢市黨務指導委員會,同時給同業(yè)公會和地方機構冠以“自貢市”的名義,自貢市商會改組并正式啟用“四川省自貢市商會”圖記,給省方造成一些既成事實。對此,省方未予以正面表態(tài),實為默認,此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到1939年9月1日自貢市成立③。
從上述實例我們不難發(fā)現,近代鹽都文人群體的群體外傳播,引導了其他群體意識的走向,進而引導了公眾意識走向,同時也將各群體精英人士匯集到一起為其共同目標而奮斗。
(四)集合行為及文人群體在集合行為中的作用
所謂集合行為,是指某種突發(fā)刺激下(如天災人禍)發(fā)生的非常態(tài)集合現象;學者郭慶光將集合行為理解為非常態(tài)的群體行為,把集合行為中的傳播看作非常態(tài)的群體傳播④。集合行為具有強烈的情緒化非理性特點,其傳播機制具體表現為群體暗示、群體感染及群體模仿。中國近代社會變革、戰(zhàn)火不斷,文人群體積極投身革命不免帶來流血犧牲。每位烈士的流血犧牲都成功地引發(fā)了集合行為,對群體內成員,對公眾進行著群體暗示、群體感染,使更多仁人志士投身革命,其中不乏家境殷實衣食無憂者。例如,劉光第在戊戌變法失敗后的犧牲,就為后來鹽都志士的反清斗爭及榮縣辛亥革命首義埋下了火種。除流血犧牲直接引發(fā)集合行為外,鹽都近代文人在每次集合行為中都充當著情緒放大器和情緒風向標的作用,這對社會公眾的革命情緒產生了積極影響。
四、鹽都文人群體及其群體傳播活動
在自貢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價值
近代中國由于大眾傳媒尚不發(fā)達并且受公眾文化程度的限制,中國近代傳播主要集中在群體傳播和人際傳播,而且以文人群體最為典型。在互聯(lián)網時代,網絡在客觀上將公眾分為若干具有明顯特征的群體,群體成員人人都是傳播者,任何小人物的聲音都可能通過群體暗示、群體感染、群體模仿等產生裂變式影響。傳播表現出群體化,去中心化,情緒化,守門人作用弱化等特征;這對主流信息的傳播是一大沖擊。面對傳統(tǒng)媒體話語權降低,網絡媒體(尤其移動網絡媒體)影響力提升,傳播的群體化現象加強這一現狀,研究近代文人群體傳播現象及其傳播機制對當代網絡背景下的群體傳播有著指導意義。例如,近代文人群體傳播中的內容生產機制;非常態(tài)群體傳播(集合行為)中,文人群體的導火索作用;作為文人群體之外其他各群體意見領袖的文人群體成員,對其他群體群體意識走向的引導;都可以成為我們今天網絡群體傳播的學習榜樣。
城市形象傳播活動同時具有群體傳播和大眾傳播特性。從品牌傳播來看,普通商品品牌傳播因其受眾多為普通大眾,一般依賴于大眾傳播;城市形象傳播其受眾除了普通大眾外,還有一部分精英受眾;例如政府決策者、企業(yè)管理層、媒體人、學者等;他們大都掌握著城市形象建設所必需的社會資源;因此,城市形象傳播既要向下針對普通大眾,同時還要向上說服資源分配機構,匯集資源共同建設城市形象。向上傳播的傳播對象多為某領域資深專家或多年從業(yè)者,相對于普通大眾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幸運的是,這一部分精英人士大多屬于具有某種明顯特征的特定群體。
精英階層內群體間傳播對城市形象塑造有著重要作用。從前文所述我們不難發(fā)現,文人群體主導的精英階層內群體間傳播為我們匯集了精英人群之智慧和社會資源,這對一個城市進行城市形象建設至關重要,也正是當下我們建設自貢城市形象最需要的。
如今,自貢的老工業(yè)城市形象正在轉型,重新定位其城市形象對以后發(fā)展至關重要??v觀全國,用自然風光、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工業(yè)文化進行城市形象包裝的已不在少數,并且都取得了不小成就,而用鹽文化尤其是井鹽文化進行包裝的還不多見?!胞}都”二字作為自貢的城市形象已經對外宣傳,但“鹽”字的內涵還需深入挖掘。對鹽文化的傳播僅停留在鹽的制作工藝及運輸上過于淺顯,僅靠幾架天車、幾口大鍋、幾個大眾文化環(huán)境下的娛樂名星是遠遠不夠的。
目前,在自貢城市形象傳播上,燈會因其雅俗共賞的特質和傳統(tǒng)精英文化的外衣,成為自貢城市形象傳播的好載體,且正在向城市名片發(fā)展。自貢城市形象傳播內涵應該更為豐富,更應該從傳統(tǒng)精英文化里面去尋找素材和模式。另外,新媒體技術(VR、直播、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的出現,將公眾從客觀上分為若干互相交叉的群體,如何合理制造及正向引導集合行為,對城市形象塑造也至關重要。
(責任編輯:鄒麗莎)
Abstract: The spiritual culture of salt originated from group consciousness and was passed down through group communication. The literati group and the elite of Internet age of modern salt capital have many common characteristics in group communication: both of them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n the basis of inheritance; they all create resources for the image of the city; the formers content production mechanism, group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group consciousness, and collective behavior are the spiritual culture of salt. They ar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inner spirit of salt capitals image. I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ference for the use of group communi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ra to shape the image of the city.
Keywords: salt culture; group communication; city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