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勵恒 杜麗杰
摘 要:合憲性審查是確保憲法的實施和憲法的最高效力的重要制度,在世界范圍內二三百年的憲政實踐中主要形成了四種類型:司法機關審查模式、立法機關審查模式、專門機關審查模式和復合審查模式。每種模式的背后都有其形成的文化基礎,法律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憲法文化在憲法的實施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認為合憲審查的文化基礎主要有憲法權威、民主觀念和個體主義,三者是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開展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合憲審查;憲法權威;民主觀念;個體主義
中圖分類號:D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4-0101-02
作者簡介:付勵恒(1996-),男,江西樟樹人,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法律碩士研究生;杜麗杰(1996-),女,內蒙古寧城人,內蒙古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法學學士,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
憲法是一國社會政治力量對比關系的集中反映,是調整公民權利和國家權利之間關系的部門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憲法作為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有著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與憲法相抵觸的法律都是無效的,任何個人、團體、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都不得與之對抗,都必須以憲法為最高準則。現代憲法有三大內容,一為規(guī)范政府權力,二為保障人權,三為對上述兩個內容的憲法實施保障制度——合憲審查制度。合憲性審查是依據憲法的精神、原則和具體規(guī)定來審查法律、法規(guī)和行政行為等是否合乎憲法的目的。誰來解釋憲法、說明憲法的內涵是設計合憲性審查制度的重要考量因素,各國不同的政治制度、思想觀念形成多種多樣的審查模式。
如何提高合憲審查的效果?首要的就是要從思想觀念著手,合憲審查制度是憲法實施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憲法實施不僅需要制度的支持,更需要憲法意識深入人心,是民眾與公務員都樹立牢固的憲法觀念。憲法實施首先不是一套技術,而是一套價值與理念,技術是權宜的,不能觸動人心”。[1]在缺乏憲法傳統的中國,想要提高合憲審查工作的效果,培育文化基礎是關鍵手段,筆者認為,應當圍繞以下幾方面來培育合憲性審查的文化基礎。
一、憲法權威
世界存在著多種多樣的權威,比如政治權威、黨的權威、個人權威、憲法權威等。何為權威,馬克斯·韋伯提出權威就是“一個人在相信他或她施加影響的權利的合法性基礎上要求別人服從的可能性”[2]。權威的正當性是維持社會共同體價值的追求,人民群眾服從權威,是基于內心的信仰和認可,即是對公正或正當價值的一種內在追求。所以,權威的本質是內心的認可,不是制度的強制約束,如果權威沒有存在的正當性,那么權威也將失去其存在的理論和文化基礎。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應該具有超越一切的憲法權威,是至高無上的權威,這是推動憲法實施和合憲性審查的重要前提。
憲法權威來源于人民內心的信仰,來自于社會的共識。憲法是由人民制定的,體現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具有廣泛的民主基礎,得到人民普遍認同。憲法的根本內容是保障人民權利限制公權力?!皯椃ǜ哂跈嗔Σ⒖刂茩嗔Γ@是憲法具有根本權威的必然邏輯”[3]。我國現行憲法明確規(guī)定,本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guī)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yè)事業(yè)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并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一切人和機構都沒有超越憲法的權力,這體現了憲法至高無上的權威。我國憲法雖然明文規(guī)定了憲法至高無上的權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普通公民對于憲法的認知僅僅停留在條文層面,并未理解憲法的實質權威和憲法權威的來源。
憲法至高無上的權威是開展合憲審查工作的正當性基礎和來源。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規(guī)定國家運行的各項制度和組織機構,憲法也是國家權力和公民權利的來源。憲法相當于一部國家組織法,規(guī)定了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制度以及國家機關的產生方式、組織形式以及職責權能,合憲審查權是憲法賦予特定國家機關的一項重要權力,它來源于憲法,反過來又監(jiān)督憲法實施。憲法是合憲審查的權力源頭,1920年奧地利制定憲法,率先設定由憲法法院專門行使憲法監(jiān)督職能;1958年法國憲法規(guī)定設立憲法委員會作為合憲審查機關;我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監(jiān)督憲法的權力。因此,憲法是否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也就決定和影響著合憲審查工作開展狀況的好與壞。
二、民主觀念
何謂民主,從詞源意義上講,“民主”一詞的意義是“由希臘語的demos(人民)和kratia(統治或權威)派生出來的,意為‘由人民進行統治”。從實質來看,民主是一種程序,通過“民主”實現個人對集體意志形成過程平等參與的程序。比如古希臘雅典時期的全民民主,以全民集體投票的方式來決定國家大事。程序民主觀的支持者熊彼得提出,民主不外乎是一種獨特的方法或程序,民主的方法乃是達成政治決策的制度安排,其途徑是使特定的個人通過爭取人民選票的競爭,來取得決策的權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平等是民主的必然要求,不存在有等級的民主。民主就是要求人要平等的參與決策,按照多數決的原則來確定最終方案,如若存在等級,民主則形同虛設,就如同在封建等級社會中,萬事都服從于家長的意志,在家聽父母的,在外遵從皇帝的命令。在傳統的社會中,社會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將社會劃分成大大小小的等級單元,所有單元都有一個“家長”來統治,萬事定于一尊也就無所謂民主。因此,在如此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下,沒有孕育民主的土壤。反觀古希臘雅典時期,以城邦為單位的古希臘,城邦之中的大小事務都是通過城邦公民投票解決,組成城邦的公民,不論出身、地位及金錢的差別,每人一票,人人都是平等的。特別是在伯里克里時期,雅典的民主達到登封,伯利克里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們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是因為政權在全國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所以,民主與平等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作用,民主以平等為基礎,平等推動民主更好的發(fā)展。
憲法的制定代表了全體公民的意志,國家意志來源于全體公民,國家通過民主制度將公民的意愿上升為國家意志,民主發(fā)揮的就是這一橋梁作用。在我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是制憲機關,往后都是通過修改憲法的方式來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會是全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都是通過選舉產生,在縣級以下通過直接選舉來選舉代表,縣級以上運用間接選舉來選舉代表。選舉制度是我國重要的民主制度,是將民意傳達給國家的重要手段,選舉也是體現民主的重要方式,我國現行憲法和選舉法明確規(guī)定選民人人平等,一人一票選舉自己中意的人大代表。由于國家的龐大,直接民主不可能在全國推行,也不能在全國推行,因為直接民主容易造成民主的泛濫,反過來阻礙國家的發(fā)展,代議制也是現代治理國家的重要方式。
民主是近現代政治的主要特征,在西方國家,大多數都是實行代議制民主,比如英國議會,英國在光榮革命之后,進一步完善議會制度,實行兩院制,分為上議院和下議院,上議院由貴族組成,所以又稱“貴族院”,這也是英國延續(xù)傳統的體現;下議院的議員是通過選舉產生的,是民主的代議機關,作為立法機關的英國議會是民主發(fā)展的產物。美國的國會也是分為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議員都是通過選舉產生,其中參議院的議員由各州立法機構選舉,任期六年,每三年改選三分之一;眾議院的議員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每兩年全部改選一次。由此可見,選舉制度在當代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我國《選舉法》對選舉的原則和程序作出了具體規(guī)定。
民主制度是促進思維轉變的一個重要方式,思維的轉變來源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通過完善民主制度的運行,完善選舉制度,做出更好的制度設計,讓公民在生活中感受到民主的好處,在潛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民主觀念,當公民的民主觀念得到提升,社會平等的呼聲也就越來越高,個人維權意識的增強沖擊著國家的傳統思維,合憲審查的實質也是保護公民的權利和限制國家權力的行使。所以,民主觀念是合憲審查必不可少的文化元素之一,成熟的民主觀念推動合憲審查走的更好更遠。
三、個體主義
“個體主義”是一個外來詞,來源于西方,最早出現是在古希臘時期,在啟蒙時期得到繁榮發(fā)展。個體主義是指強調個人發(fā)展和個人的價值、注重個人成就,是與集體主義相對應的一種觀念。西方典型的個體主義支持者是霍布斯和盧梭,霍布斯認為,人的根本激情和愿望是自我保存,是一種感性的而非理性的存在。個體主義是自由主義理論的基礎和邏輯出發(fā)點,沒有個體主義的確立就沒有近現代的人權理論和自由理論。在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后,個體的價值日漸引起大家的關注。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在之后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不僅使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對傳統的思想觀念也有著巨大的沖擊。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安定的生活,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中,小康和大同社會是社會不同的發(fā)展形態(tài)。大同社會是儒家的終極追求,從儒家的傳統思想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小康還是大同社會都強調家庭和睦、遵從等級秩序,強調人的道德修養(yǎng)。也就是說,在傳統社會,人的思想偏重于強調集體,個體意識薄弱,強調“家”的重要性,在家要以“家長”為尊,聽從長輩的安排,講究對父母的“孝”和對國家的“忠”。在這種集體主義思想之下,人作為個體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國家統治的工具。這種思想在當代中國人心中還發(fā)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構建合憲性審查機制,必須要將其融入中國話語體系之中,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培育合憲性審查的文化基礎,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同時要立足于中國傳統優(yōu)秀法律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符合中國人的心理觀念和思維,培育出獨具中國特色的憲法文化,夯實合憲性審查制度的文化根基。
[ 參 考 文 獻 ]
[1]韓大元.憲法實施與憲法治理模式的轉型——紀念1982年憲法頒布30周年[J].中國法律發(fā)展評論,2013(3).
[2]漢斯·格思,賴特·米爾斯合編.馬克斯·韋伯論文集[M].牛津大學出版社,紐約,1964:180.
[3]韓大元.論憲法權威[J].法學,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