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姍姍
父母最頭疼的事情之一,恐怕就是孩子把我們的話當(dāng)成耳旁風(fēng);你打電話的時候,孩子不停地要求你跟他玩游戲;在餐廳吃飯的時候,動不動就大喊大叫……這樣的情形到底該怎么應(yīng)對呢?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呢?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個方法—一非語言信號。
育兒實例
還記得兒子3歲左右的時候,有時我接電話他就會在旁邊搗蛋,要么用玩具制造很大的聲音,要么直接過來摟著我說話,甚至堵上我的嘴巴…--總之就是不讓我好好接完一個電話。剛開始我還會溫柔地提醒他: “媽媽很快就打完電話了,你自己先玩一會兒。”可是他要么不聽,要么暫停2分鐘,然后又開始搗亂。等我接完電話總免不了跟他發(fā)火,孩子也覺得挺委屈。就算當(dāng)時承認(rèn)了錯誤,過不了幾天又上演同樣的戲碼。
后來我選擇了在孩子心情愉快的情況下跟他溝通這件事,他嘟著小嘴跟我說: “媽媽,我覺得你每次一接電話,就把我給忘了!”我把他抱在懷里,跟他說: “其實媽媽每次接電話的時候,都很想對你說——寶貝我愛你,等我打完電話就來陪你,謝謝你的耐心等待?!焙⒆勇犕?,小臉立刻笑成一朵花。接著我說: “我在接電話的時候,可能沒時間跟你說這句話,但我們可以發(fā)明一個好玩的手勢或者信號來代表這句話,你愿意嗎?”孩子立刻興奮地點點頭,跟我一起想出了好幾個手勢,最后他開心地選擇了“三個飛吻”。
什么是“非語言信號”?
“非語言信號”是用一個手勢或者動作,來取代父母對孩子的催促和責(zé)備。它是親子之間的一個約定,當(dāng)孩子看到這個手勢或者動作,就會明白自己應(yīng)該怎么做,同時也能體會到父母的溫柔和堅定。
使用“非語言信號”的技巧
選擇你和孩子心情愉悅、相處融洽的時候來做這個約定,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跟孩子討論的時候,態(tài)度要溫和平等,盡量鼓勵他們發(fā)揮創(chuàng)意,想出自己喜歡的手勢或者信號。
為了強(qiáng)化“非語言信號”的效果,我們可以跟孩子提前進(jìn)行演練。如果孩子年齡比較小,經(jīng)過演練后可能在真實場景中出現(xiàn)“慢半拍”的情況,但只要孩子的行為有所改變,我們就要及時鼓勵他。
如果你也有相似的困擾,那就試試這個“非語言信號”吧,也許你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原來孩子這么有創(chuàng)造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