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
不知道大家在上網的時候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在社交平臺看見一句好笑的話,底下的留言都是“哈哈哈”;看見一張好玩的圖,底下的留言還是一連串的“哈哈哈”,仿佛我們遇到好笑的事,只會“哈哈哈”——
“我這么多年書是不是白念了?”
2019年3月,《中國青年報》就“語言表達是否越來越貧乏”這一話題,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有76.5%的受訪者覺得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了。
至于語言貧乏的具體表現,被提到最多的是:基本不會說詩句(61.9%),基本不會使用復雜的修辭手法(57.6%)。
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的學生梁杰(化名)說,自己平常很少說成語、詩句,也不太會用修辭,“上網的時候很自然地會在留言時重復別人說得比較好的話,或者就用現在流行的俏皮話回復一下”。
浙江大學畢業(yè)生董哲說:“我發(fā)現自己在某些場合下語言是蒼白無力的,我甚至無法用一句恰當的詩句來表達感受,只能以最粗淺的方式說出想法。每當這時我都會迷惑,我這么多年書是不是白念了?”
是網絡讓人“失語”?
在不少人眼中,網絡是“扼殺”語言表達能力的“罪魁禍首”?!吨袊嗄陥蟆返恼{查顯示,有70.9%的受訪者認為,語言變得貧乏是因為網絡時代要求更加直接和簡潔的表達,65.4%的受訪者則歸因于同質化表達、全民復制的網絡氛圍。
從多年前的“給力”“神馬都是浮云”,到當下正流行的“盤它”“錦鯉”,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由網絡孕育而生的詞語生命力旺盛,它們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從網絡風靡至現實生活,人們很容易就會不問前提、不分情境、一擁而上地使用它們。
比如,要給朋友推薦些什么就說“瘋狂打call”“盤它”,對某事感到意外就說“還有這種操作”“××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漢語中有豐富的詞匯供人們表情達意,但上網以后大家就只用網絡上那些固定的語言或者句式來表達了。”中央美術學院學生丁歆(化名)的話道出了當下人們青睞網絡語言的客觀事實。
“大家喜歡用網絡語言溝通,是因為它們比較形象,有創(chuàng)意,言簡意賅,也容易懂。比如簡簡單單的‘xswl(‘笑死我了的拼音縮寫)4個字母,對網絡語言稍有關注的人,都能在看到它的瞬間輕松體會到它背后的含義?!贝笏膶W生方藝(化名)為網絡語言“抱不平”。
確實,我們的詞匯、句子、典故等語料的數量,過去與現在并沒有太大變化,并且由網絡催生的大量新詞語、新句式、新修辭還豐富了我們的語言庫。但為什么我們還會覺得語言表達變得貧乏單一了?
“熱衷使用網絡流行語,暴露的是你沒有自己的一套語言體系,連組織語言表達直觀感受的能力都不愿意訓練,只能沒有思想地人云亦云?!本W友“陳喜兒”說。文化類節(jié)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導演關正文對此表示贊同:“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所有思考都是靠語言支撐的,貧乏的語言是產生不了豐富的思想的?!?/p>
感謝海鹽元濟高級中學的同學參與討論
● 秦一桁
言簡意賅不等于貧乏,簡單明了是大勢所趨
有些人覺得是頻繁使用網絡語言導致了語言表達的貧乏。但是遇到好笑的事“哈哈哈”一下,難道不能表達我的開心愉悅嗎?文縐縐地說一句“吾心甚悅”,表達效果一定比“哈哈哈”好嗎?不見得吧!古往今來,語言的發(fā)展大體是簡略勝復雜,漢字的發(fā)展由繁至簡就是一個例子。而古時文人相交,互展才華斗筆,語言極偏極繁,常常令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人看不懂。在快節(jié)奏的現代社會,簡單明了的網絡流行語能讓我們隨時隨地進行快捷高效的溝通,它的廣泛應用自然是大勢所趨。而簡單明了并不等于貧乏,畢竟語言只是交流的工具,你懂就好。
● 葛銘君
讓語言“上得了廳堂,接得了地氣”
試想,上網聊天時對方“扔”過來一個表情包,你卻不斷引經據典來回復,這很容易會被看作“舞文弄墨”“掉書袋”。因為對于追求有趣、好玩的網絡聊天來說,這種語言形式并不合適。當然這也不意味著隨性的語言是一切場合的通行證。當上了高考考場,只有“給力”這類詞,能讓文章行云流水嗎?當參加求職面試,僅憑“盤它”能打動面試官嗎?
真正的語言藝術在于不同情境間的切換自如,我們既要掌握“接地氣”的俗語、流行語,也要懂得“上得了廳堂”的浪漫詩意。不同的表達都是對生活的修飾,也都是對語言體系的完善、對語言藝術的探索。
● 孟小雨
吸收新詞匯,不忘本來,讓表達更豐富
曾經有人對古人的表達和我們現在的流行語做過一番對比:形容人漂亮,古人用“玉樹臨風”“顧盼神飛”,我們卻說“高顏值”“白富美”;表達悲傷,古人用“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我們卻說“心塞”“扎心了,老鐵”……我不否認網絡流行語對我們的語言表達所起的作用,它賦予了文字形象豐富的內涵,比如一說“囧”字,透過屏幕都能感受到對方那尷尬無措的表情。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拋棄曾經積累的詩詞、學過的修辭,這是我們數千年來的文化底蘊,是傳承不斷的民族之魂。吸收新詞匯的同時不忘本來,我們的表達才會更豐富。
● 吳亦軒
追求個性化的表達
在當下快節(jié)奏生活的無形驅動下,網絡流行語因為簡單明了、生動形象而成為我們傳情達意的“得力助手”。久而久之,人們的交流變得越來越“模式化”,開心就“哈哈哈”,不開心就“嚶嚶嚶”。反觀古人,李白飄逸灑脫,杜甫沉郁頓挫,蘇軾曠達豪邁,柳永纏綿悱惻……在網絡出現之前,我們普通人都能用書信傳情,見字如面,讀其言,知其人。這是因為語言是個性的展示,無論是拾起成語、修辭,還是使用網絡流行語,只有挑選真正屬于“我”的語言來傳遞真情真意,才能破除“詞窮”。
● 裴妍歆
語言乃承載思想之舟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傳遞思想最有力的媒介。網絡語言靈動活潑,幾乎代表了流行文化的行進方向,但它新奇的皮囊無法掩蓋說話者思想的單調和貧乏。把某一時期內流行的網絡語作為常用語、口頭禪,很容易使人在交流表達時減少思考,把表達變成麻木的輸出。
“我思故我在”,不隨波逐流、隨意模仿,只有經過斟酌的用詞才能體現說話者的思考和態(tài)度,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累積成深厚的人文底蘊,創(chuàng)造燦爛豐富的文化。若我們在每一次敲擊鍵盤、每一次開口說話前,都能做到字斟句酌,也就不會出現不管場合、不分對象、千篇一律的“哈哈哈”了。
● 姜欣雨
克服惰性,挖掘語言源泉
表面上看,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被網絡“侵蝕”了,實際上,是被網絡語言那簡單粗暴的思維“侵蝕”了。這種直白的思維,讓我們變得越來越懶,不愿意靜下心來慢慢品讀名家經典,不愿意花時間精心雕琢語言。但是,語言是需要積累的,語言的瑰寶藏身于歷代名家名作中,它像是一汪無窮盡的源頭活水,等待著人們沉下心來把它喚醒。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像靈活運用網絡流行語一樣,將閱讀所得為自己所用。古人就很懂得化用詩句,我們?yōu)槭裁床豢梢阅兀颗c其粗俗地說“忙得像條狗”,為什么不把“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喟嘆稍加雕琢,化作“忙兮忙兮奈若何”輕松運用?克服惰性,沉浸閱讀,挖掘語言的源泉,是挽救“詞窮”的良藥。
[楊建國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