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
自然界事物都有一個節(jié)奏。脈搏一起一伏,呼吸一進一出,筋肉一張一弛,以至日夜的更替,寒暑的來往,都有一個勞動和休息的道理在內(nèi)。草木和蟲豸在冬天要枯要眠,土壤耕種了幾年之后須休息,連機器輸電燈線也不能晝夜不息地工作。世間沒有一件事物能在一個狀態(tài)維持到久遠的,生命就是變化,而變化都有一起一伏的節(jié)奏。世間固然有些事可以違拗自然去勉強,但是勉強也有它的限度。人的力量,無論是屬于身或?qū)儆谛牡?,到用過了限度時,必定是由疲勞而衰竭,由衰竭而毀滅。譬如弓弦,老是盡量地拉滿不放松,結(jié)果必定是裂斷。
一般人以為多延長工作的時間就可以多收些效果。比如說,一天能走一百里路,多走一天,就可以多走一百里路,如此天天走著不歇,無論走得多久,都可以維持一百里的速度。凡是走過長路的人都知道算盤打得不很精確,走久了不歇,必定愈走愈慢,以致完全走不動。我們走路的秘訣,“不怕慢,只怕站”,實在只是片面的真理。永遠站著固然不行,永遠不站也不一定能走得遠,不站就須得慢,慢有時延誤事機;而偶爾站站卻不至于慢,站后再走是加速度的唯一辦法。在現(xiàn)代社會中,不講效率,就要落后。西方各國都把效率看作一個迫切的問題,心理學家對這問題做了無數(shù)的實驗,所得的結(jié)論是以同樣時間去做同樣工作,有休息的比沒有休息的效率大得多。一般人以為休息是浪費時間,其實不休息的工作才真是浪費時間。此外還有精力的損耗更不經(jīng)濟。
休息不僅為工作蓄力,而且有時工作必須在休息中醞釀成熟。法國大數(shù)學家潘嘉賚研究數(shù)學上的難題,苦思不得其解,后來跑到街上閑逛,原來費盡氣力不能解決的難題卻于無意中就輕輕易易地解決了。據(jù)心理學家的解釋,有意識作用的工作須得退到潛意識中醞釀一陣,才得著土生根。通常我們在放下一件工作之后,表面上似在休息,而實際上潛意識中那件工作還在進行,詹姆斯有“夏天學溜冰,冬天學泅水”的比喻,溜冰本來是前冬練習的,今夏無冰可溜,自然就想不到溜冰,算是在休息,但是溜冰的筋肉技巧卻恰巧此時凝固起來。泅水也是如此,一切學習都如此。比如我們學寫字,用功甚勤,進步總是顯得很慢,有時甚至越寫越壞。但是如果停下一些時候再寫,就猛然覺得字有進步。進步之后又停頓,停頓之后又進步,如此輾轉(zhuǎn)多次,字才易寫得好。習字需要停頓,也是因為要有時間讓筋肉技巧在潛意識中醞釀凝固。習字如此,習其他技術(shù)也是如此。休息的工夫并不是白費的,它的成就往往比工作的成就更重要。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里有一段故事,戒人為學不宜操之過急,說得很好: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jīng),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yè)?”對曰:“愛彈琴?!狈鹧裕骸跋揖徣绾??”對曰:“不鳴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狈鹧裕骸吧抽T學道亦然。心若調(diào)適,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p>
我國先儒如程朱諸子教人為學,亦常力戒急迫,主張“優(yōu)游涵泳”,這四字含有妙理,它所指的功夫是猛火煎后的慢火煨,緊張工作后的潛意識的醞釀。要“優(yōu)游涵泳”,非有充分休息不可。大抵治學和治事,第一件要事是清明在躬,從容而靈活,常做得自家的主宰,提得起也放得下。急迫躁進最易誤事。我有時寫字或作文,在意興不佳或微感倦怠時,手不應(yīng)心,心里愈想好,而寫出來的愈壞,在此時仍不肯丟下,帶著幾分氣憤的念頭勉強寫下去,寫成要不得就扯去,扯去重寫仍是要不得,于是愈寫愈煩躁,愈煩躁也就寫得愈不像樣。假如在發(fā)現(xiàn)神志不旺時立即丟開,在鄉(xiāng)下散步,吸一口新鮮空氣,看看藍天綠水,陡然間心曠神怡,回頭來再伏案做事,便覺精神百倍,本來做得很艱苦而不能成功的事,現(xiàn)在做起來卻有手揮目送之樂,輕輕易易就做成了。不但作文寫字如此,要想任何事做得好,做時必須精神飽滿,工作成為樂事。一有倦怠或煩躁的意思,最好就把它擱下休息一會兒,讓精神恢復后再來。
人須有生趣才能有生機。生趣是在生活中所領(lǐng)略得的快樂,生機是生活發(fā)揚所需要的力量。諸葛武侯所謂“寧靜以致遠”就包含生趣和生機兩個要素在內(nèi),寧靜才能有豐富的生趣和生機,而沒有充分休息做優(yōu)游涵泳的功夫的人們絕難寧靜。世間有許多過于辛苦的人,滿身是塵勞,滿腔是雜念,時時刻刻都為環(huán)境的需要所驅(qū)遣,如機械一般流轉(zhuǎn)不息,自己做不得自己的主宰,呆板枯燥,沒有一點生人之趣。這種人是環(huán)境壓迫的犧牲者,沒有力量抬起頭來駕馭環(huán)境或征服環(huán)境,在事業(yè)和學問上都難有真正的大成就。
基督教的《圣經(jīng)》敘述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的經(jīng)過,于每段工作完成之后都贅上一句說:“上帝看看他所做的事,看,每一件都很好!”到了第七天,上帝把他的工作都完成了,就停下來休息,并且加福于這第七天,因為在這一天他能夠休息。這段簡單的文字很可耐人尋味。我們不但需要時間工作,尤其需要時間對于我們所做的事回頭看一看,看出它很好;并且工作完成了,我們需要一天休息來恢復疲勞的精神,領(lǐng)略成功的快慰。這一天休息的日子是值得“加福的”,“神圣化的”。在現(xiàn)代緊張的生活中,我們“車如流水馬如龍”地向前直滾,不曾留下一點時光作一番靜觀和回味,以至華嚴世相都在特別快車的窗子里滑了過去,而我們也只是輪回戲盤中的木人木馬,有上帝的榜樣在那里而我們不去學,豈不是浪費生命!
我生平最愛陶淵明在《自祭文》里所說的兩句話:
勤靡余勞,心有常閑。
上句是尼采所說的狄俄尼索斯的精神,下句即是阿波羅的精神。動中有靜,常保存自我主宰,這是修養(yǎng)的極境,人事算盡了,而神仙福分也就在盡人事中享著。現(xiàn)代人的毛病是“勤有余勞,心無偶閑”。這毛病不僅使生活索然寡味,身心俱憊,于事勞而無功,而且使人心地駁雜,缺乏沖和弘毅的氣象,日日困于名韁利鎖,叫整個世界日趨于干枯黑暗。但丁描寫魔鬼在地獄中受酷刑,常特別著重“不停留”或“無間斷”的字樣?!安煌A簟薄盁o間斷”自身就是一種懲罰。
(摘自《細雨慢煎一湖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