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娟
近些年,內部控制管理受到了國內外各行業(yè)管理者的關注,我國學術界和實務界對內控也有了深入研究,如2008 年國家五部委聯合發(fā)布了《企業(yè)內部控制基本規(guī)范》,隨后在2010 年五部委又聯合發(fā)布了《企業(yè)內部控制配套指引》,2018 年年底遼寧省教育會計協會編著出版了《高等學校內部控制實施指南》??梢?,內部控制管理在高校的重視及實施的時間還不長,高校內控建設還不夠完善,如近些年,一些高校出現了舞弊行為、職業(yè)犯罪等現象的發(fā)生,也暴露了高校內控管理的薄弱。
定義:內控是全體成員共同實施的,旨在經營目標的實現。高校作為一個非盈利的組織,有其特殊性,高校內控是為了教學、科研和相關工作的正常進行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程序、方法的總和,是高校健康發(fā)展的“保護傘”。
作用:確保高校教學及科研等工作的順利進行,提高辦學質量,降低高校經營過程中的各種風險,促進高校穩(wěn)定發(fā)展,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優(yōu)秀人才。
特點:一是組織結構的特殊性,因為高校是非盈利組織,一方面表現為公共產品的性質,另一方面表現為政府出資,管理者經營,雙重屬性讓高校具有特殊性。二是風險來源多元化,高校的雙重屬性也導致其具有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就高校經費來源而講,有政府出資、高校貸款,這是財務風險,有校辦工廠、校屬學校及醫(yī)院等,這些屬于經營風險。
(1)組織結構不夠完善。我國高校公立學校居多,所有權一般歸國家所有,國家主管部門再委派一些經營者管理學校,即院長、書記等,他們一般都重視教學科研管理,對內控制度的重視不夠,大多還實行過去的舊的“統(tǒng)一領導、集中管理”,對內控只是敷衍性地實施。再有高校在權責分配上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如雖然高校成立了學術委員會,但是其作用也沒有充分發(fā)揮,涉及到人員科技成果與職稱評定方面,權利過于分散,有失公平。
(2)發(fā)展與戰(zhàn)略脫節(jié)。任何組織都有它的發(fā)展戰(zhàn)略,高校也一樣,它有著自己的發(fā)展戰(zhàn)略定位,內控應該以戰(zhàn)略為依托,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穩(wěn)扎穩(wěn)打。但是許多高校為了追求綜合大學需要的軟硬件設備,盲目地擴張,大量地使用貸款,導致財務風險加劇。
(3)人才管理不夠完善?,F在許多高校都面向社會招聘有志之士,以此擴大師資力量建設,這僅僅是第一步,招聘之后沒有對人才進行很好地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也沒有合理地運用人才,這導致許多人才頻繁地跳槽。另外也沒有有效的激勵辦法,偏重于規(guī)章制度的約束,導致員工的積極性不能充分釋放,這勢必影響高校未來的發(fā)展,包括教學質量,甚至影響了高校的招生。
(4)缺乏高校文化。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文化氛圍要求高,它影響著教師以及學生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形成和發(fā)展方向,但是許多高校沒有形成獨立的文化氛圍,讓員工找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也沒有給員工能夠很好展示自己的舞臺,所以看不到高校的凝聚力,這也是高校師資力量困乏的一個重要原因。
(5)社會責任履行欠佳。我們知道,高校是非盈利組織,它有著重大的社會責任,它的任務是向社會輸送有用的合格的優(yōu)秀的人才。但是,現在許多大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簡直就是從零開始,沒有社會經驗,沒有實際業(yè)務能力,這不但給學生就業(yè)帶來了阻力,也給社會帶來了負擔。所以說多數學校在履行社會責任上都是被動的。
風險不是僅僅存在于企業(yè),前面我們說過,高校的雙重屬性也面臨著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近些年高校的財務風險表現的很突出,如許多高校為了迅速地擴大規(guī)模,大量地投資軟硬件,這必然需要大量資金,由于高校補助來源于政府,所以銀行對高校貸款也放松警惕,因此資產負債率大大上漲,甚至超出了所能控制的范圍,這樣加大了財務風險,出現了債務危機。另外高校也表現了經營風險,如有些專業(yè)與社會脫節(jié),造成學生就業(yè)難,影響了學校的聲譽。還有高校的下設工廠以及醫(yī)院在經營中也存在各種風險,對學校都有一定的影響。最后關鍵的是高校對這些風險沒有能夠很好地認識,沒有成立風險管理領導小組,也沒有對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進行收集、整理、匯總、分析、評價,提出風險預案,更沒有采取各種控制措施,從而盲目地進行各種活動,當風險來臨之際,束手無策,這給高校運營帶來了極大的風險。如高校資金來源多樣化,高校卻缺少一套完整的風險管控機制,更沒有風險預警系統(tǒng),從而使一些犯罪分子乘虛而入。
(1)不相容業(yè)務未分離。首先在組織架構上就存在著一些高校書記兼院長的現象,下邊是出納兼管銀行。在建設項目上,項目的審批、項目的預算、執(zhí)行、決算等都沒有進行有效地分離。
(2)授權不到位。許多高校的授權審批采取“一支筆”現象,在重大項目的管理上,沒有采取“集體聯簽制”,即使是實行“集體聯簽制”,也是一人決定,其他人隨聲附和,沒有完善的審核與批準環(huán)節(jié),從而導致廠房盲目地擴建,設備盲目的投入。這樣不但浪費了資源,還影響了資金的正常周轉。
(3)預算管理失控。對于高校來說,預算是管理的核心,但是許多高校在預算管理上存在許多問題。一是預算編制的準備工作不夠,沒有成立預算管理委員會,而是由財務部門監(jiān)管。二是預算編制方法陳舊,一直是沿用增量預算法,這樣編制預算影響其真實性,另外預算編制缺乏溝通與互動,導致各個部門以及有關領導對預算的認識不夠,這樣影響預算編制的質量。三是預算執(zhí)行控制不夠到位,高校雖然不像企業(yè)那樣計算經濟效益,但是也要核算投入與產出的比例,可許多高校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在預算執(zhí)行過程中,許多部門尋找各種原因,總是執(zhí)行超出預算,沒有對資金加以控制,這就導致許多舞弊現象的產生。四是沒有引進先進的績效管理手段,使績效考核失去公平性。如對不負責任的申報預算,或者利用預算申報濫用資金,以及資金的使用沒有達到預期目的的人沒有進行嚴厲處罰,對合理使用資金的人也沒有物質獎勵,這些都影響了員工積極性的發(fā)揮。五是經費管控缺乏,經費管理過于寬松,只要票據合法,不考慮票據取得的合理性,就給予報銷,再加上相關人員法律意識淡薄,他們重形式,而輕實質,這給犯罪分子帶來了“機遇”。
(4)信息不夠暢通。一是信息公開的程度不夠,公開的數量也有限,高校需要公開的信息很多,不僅僅是財務信息與審計信息,但是由于客觀原因沒有將高校10 類信息全部公開。二是信息公開的質量不佳,除特殊原因外,部分高校信息沒有在公開欄里公開,甚至沒有向社會進行公開。三是橫向溝通不夠暢通,導致各個部門關系不夠協調。最后縱向溝通也不暢通,導致領導與員工關系緊張,上下級關系不夠和諧。這些都影響了高校整體內外信息的暢通。
(5)監(jiān)督力度不夠。許多高校雖然成立了內審機構,但是審計的內容也只是停留在財務方面的日常監(jiān)督,缺失專項管理,也沒有發(fā)揮全體師生都進行全面監(jiān)督管理的職能,對于重大基本建設項目缺失聯合監(jiān)審,這些都導致了資金浪費,資產使用率低下。
首先完善組織結構,按照《高等教育法》、《高等學校內部控制實施指南》的規(guī)定,合理地聘用校長、書記,充分發(fā)揮他們相互牽制相互制約的職能。其次以發(fā)展戰(zhàn)略為依托,綜合分析自身的實際情況,使教學科研朝著戰(zhàn)略方向發(fā)展。再有優(yōu)化人力資源管理,在人才引進時注重專業(yè)能力的選擇,引進之后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規(guī)劃好他們的職業(yè)生涯,給他們展示自我的空間,吸引人才,使人才積極地努力工作。還有強化高校文化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高校文化氛圍,將員工培養(yǎng)成愛崗敬業(yè),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社會有用之人。最后履行好社會責任,促進學生就業(yè)。
高校也應該與企業(yè)一樣,建立風險評估機制,也就是要成立風險評估領導小組,有風險預警、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分析、風險報告。并且應該做到籌資多元化,除財政補助和銀行貸款外,還要爭取財政貼息、企業(yè)與個人的捐贈。在資金的使用上,要進行必要性與可行性的分析,要考慮資金最大化的應用,確定一個適合自身的資產負債率。在專業(yè)的選擇上,向民辦學校學習,既要有特殊,又要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
一是要做到不相容業(yè)務相分離,不相容職務也要相分離。二是要嚴格控制授權與審批,不得越權簽字。三是預算控制上要實行科學管理,“三重一大事項”一定要實行“集體聯簽制”,嚴格控制資金的使用。四是引進先進的績效管理模式,對于科研與教學要分開獎勵與約束,在高校文化的引導下,讓員工自己選擇不同的激勵與約束形式,體現出機制的公平合理,極大地釋放員工的內在潛力。
創(chuàng)建一個暢通的信息平臺系統(tǒng),既可以做到上下級的信息傳遞,也可以促進部門之間的信息互動,還有利于對整個信息平臺的管理。高校要利用自身的科技手段,參考先進企業(yè)的做法,設計屬于自己的內部網絡,供內部人員登錄訪問,設立舉報制度,為舉報人開“綠燈”,做到信息全方位地暢通無阻。
在高校里,要設立獨立的內審機構,要充分發(fā)揮教代會的作用,要聽取教職工的意見。當然也要接受學生的監(jiān)督,允許學生以合理的方式向學校舉報或者投訴。除此之外,要做好日常監(jiān)督與專項監(jiān)督工作,使監(jiān)督具有連續(x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