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一方
中國傳統(tǒng)的消費觀念總是講究量入為出、量力而行,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的負債消費觀念逐漸流行起來。按照中央政策要求,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結合實際需求和醫(yī)療服務及保障水平,擴大專項救治的人群及病種范圍。然而,一些地方卻脫離實際能力競相比“力度”,記者發(fā)現(xiàn),醫(yī)保基金觸底的貧困縣不在少數(shù),有的縣需要靠市里調劑才得以收支平衡,這使得本來財政就很困難的貧困縣“壓力山大”。此種“過度兜底”現(xiàn)象,值得我們深思。
類似的“過度兜底”亂象還有很多。比如,有的急于脫貧摘帽,片面追求短期收入超過貧困線,貿然上項目,透支財力物力;有的一味追求脫貧速度,“輸血”無度,甚至借錢開展扶貧;還有的專挑易見效果的進行扶貧,忽略了深度貧困戶,搞“錦上添花”,被人戲稱為“造盆景”“壘大戶”。所有這些,都是脫離實際、“過度兜底”的體現(xiàn)。其結果無異于“飲鴆止渴”,即使實現(xiàn)一時“小康”,一旦缺乏“造血”產業(yè)的支持,無論多少資金涌入,最終都會付之東流。更需警惕的是,這樣的“過度兜底”雖可使少數(shù)困難群眾的生活條件得到一時改善,但政府的債務負擔同時也增加了。
為何一些地方熱衷于搞“過度兜底”?筆者認為,這主要源于一些地方領導的“脫貧急躁癥”。在一些領導干部看來,“造血”工程往往投入多、見效慢、風險高,而一味“輸血”的“過度兜底”則可以讓自己更有面子,更顯政績,讓自己在考核評估、選拔任用上脫穎而出,于是就把精準扶貧的要義——“精準”二字拋在腦后,脫離當?shù)胤鲐毠ぷ鞯膶嶋H需要,脫離當?shù)氐呢斄ΜF(xiàn)狀,感染上了“脫貧急躁癥”,形成錯誤的扶貧政績觀。
當然,有關部門對基層干部政績考核的錯位也是重要原因。俗話說,考核指揮棒就是基層干部行動的“引路人”,重點考核什么,干部便會努力做什么。在不合理的扶貧考核機制下,很多基層干部面臨考核壓力,索性就舉債修建起一些能凸顯政績的面子工程,表面上政績是有了,最后自己也升官走人,卻把一屁股爛債丟給當?shù)匕傩?。如果對基層干部的考核不流于形式,而從扶貧實效出發(fā),以群眾滿意度為基礎,重“里子”而輕“面子”,重當前又重長遠,這些基層干部還會去搞什么“過度兜底”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干部要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面對“過度兜底”現(xiàn)象,一方面要樹立正確的扶貧政績觀,另一方面要完善相應的脫貧考核機制,從而從根本上杜絕“脫貧急躁癥”。唯此,全面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才能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