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瑋婧[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張愛玲出身于晚清貴族世家,三歲起即立于清朝遺老的藤椅前背誦唐詩,七歲試寫章回體小說,十四歲時便能做出《摩登紅樓夢》,對于經(jīng)典舊小說如《金瓶梅》《西游記》《三國演義》等更是爛熟于心……如此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yǎng)從她的字里行間足以窺其一斑。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原是《詩經(jīng)·邶風·擊鼓》中的一句,在張愛玲的小說《傾城之戀》中范柳原給流蘇打電話時順帶說出了這首詩,“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詩,生與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nèi)耸嵌嗝葱?,多么? 可是我們偏要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孟裎覀冏约鹤龅昧酥魉频?”這是張愛玲借范柳原之口說出了自己對于這句詩的解讀,死生有命,聚散隨緣,人的力量何其渺小,哪能做得了命運的主呢! 同時在其散文《論寫作》中,張愛玲也坦言稱:“拙作《傾城之戀》的背景即是取材于《柏舟》那首詩上的:……亦有兄弟,不可以據(jù)……憂心悄悄,慍于群小。覯閔既多,受侮不少……日居月諸,胡迭而微? 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睆垚哿峤栌么嗽姷囊馓N,將詩中女主人公的境遇套用在流蘇身上,如此化用倒也顯得別出心裁。
世人每閱張愛玲小說,均為她筆下所構(gòu)造出的那些鮮活靈動的人物命運唏噓不已,連聲贊嘆她的絕世才華,卻未曾注意到小說中那些豐盈繁密的素材也隱藏著古典詩詞的影子。那些古樸風情的意象,字字傳神富有詩意的語言,再加上蒼涼的底子,使其小說有一種無意為之的俊逸,處處彌散著一股淡淡的流語式的詩味。
張愛玲小說中的意象向來是眾口交贊,她成功地將詩歌中的傳統(tǒng)物象融入現(xiàn)代小說中,并在繼承的基礎上再創(chuàng)新使其在造境、抒情以及描寫人物諸多方面的功能都得到了極為圓熟的運用。張愛玲正是通過這些具體可感的物象,把她對人物悲劇命運的理解賦予其中,賦予我們周遭日常所見的物象中。
月亮是張愛玲小說中運用得最為廣泛的一個意象。張愛玲小說中的月亮多是體現(xiàn)出一種蒼涼的人生,情與景的融合無間有一種動人的力量。張愛玲常借用“月亮”意象暗示人物變化出新的情感。在《第一爐香》中,月光灑在薇龍的身上,“她的人已經(jīng)在月光里浸了個透,淹得遍體透明”。葛薇龍深愛的喬琪喬對她并不在意,甚至殘忍地宣布他自始之終都沒有結(jié)婚的打算,連愛也不舍得給她,這對于一心追求穩(wěn)固婚姻的葛薇龍來說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她感到她原本熾熱的心已經(jīng)涼了,就像是被那清冷的月光淹沒、浸了個透一般。同樣,在《金鎖記》中,七巧讓兒子長白陪她一整夜一起吸大煙時,從七巧眼里看到的月亮是“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黑云底下透出一線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月食本身只是一個普通的自然現(xiàn)象,但在這里卻成為一個猙獰嚇人的臉,如此恐怖的月亮正象征著七巧已極度扭曲變形的心理。
不同的月亮表現(xiàn)也能暗示不同人物的心理和命運的浮沉。在《第二爐香》中愫細在新婚夜逃跑之后被學生們安置在藤椅上時,此刻她眼中的月亮變?yōu)椤按蟀雮€月亮,不規(guī)則的圓形……不久月亮就不見了,整個的天空凍住了……”這不完整的月亮不但代表著愫細對于性方面認識的殘缺,也暗示著愫細與羅杰這段婚姻即將走向末路。月亮不見后,整個天空都被凍住了,此刻羅杰的心大概就像這天空,他與愫細的婚姻不僅冷凍了他的感情,最后也凍結(jié)了他的生命。
張愛玲小說中的許多故事都發(fā)生在風雨中,這飄搖的風雨也是其小說的基本意象之一?!秲A城之戀》中的白流蘇在細雨迷蒙中走向了范柳原并做了其情婦;《紅玫瑰與白玫瑰》中振保也是在雨天趕回家拿雨衣時發(fā)現(xiàn)了妻子與裁縫的奸情;《心經(jīng)》中的許小寒瘋一般地跑去綾卿母親家想要阻止綾卿與她父親的出走,在路上下起了大雨,“那雨勢來得猛,嘩嘩潑在地上,地上起了一層白煙。小寒回頭一看,雨打了她一臉,淋得她透不過氣來”。張愛玲的小說大多數(shù)離不開“雨”。她總是讓小說中的人物在內(nèi)外交困時與風雨同在,總是讓人物的命運發(fā)生轉(zhuǎn)折時,內(nèi)心情感大起大落時,由風雨意象來點染人物的情緒情感?!帮L雨”是她加強小說詩意化描寫的重要手段。
風雨是古典文學中常見的傳統(tǒng)意象,古人總喜歡在雨中漫步吟詩,在古詩中,風雨一作喜氣之代表,最經(jīng)典的當屬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或是人生失意時所伴隨的憂郁情懷之寄托,正如《長恨歌》中“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張愛玲小說中的風雨意象大多是貫徹了古典詩詞中的第二種,或是通過風雨表現(xiàn)主人公的憂郁與感傷,或是通過風雨暗示故事走向的轉(zhuǎn)折,極少是以風雨來表歡喜之意。其實,這也與作者本身對于風雨的體驗有關,在其散文《我看蘇青》中也提到了她夢中的場景,這場夢是她不幸童年的再現(xiàn)。“我做了個夢,夢見我又到香港去了,船到的時候是深夜,而且下大雨。我狼狽地拎著箱子上山,管理宿舍的是天主教尼僧,我又不敢驚醒她們,只得在黑漆漆的門洞子里過夜(也不知為什么我要把自己刻畫得這么可憐,她們何至于這樣地苛待我。)風向一變,冷雨大點大點掃進來,我把一雙腳直縮直縮,還是沒處躲……”在這場夢中,張愛玲是孤立無援的,而冰冷的風雨使她更加膽怯脆弱,因此在她眼里,“風雨”這個意象是特殊的,是失意人的代表。
鏡子在古典文學中也是很常見的意象,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最常見的便是利用鏡子的“易碎性”暗示夫妻之間的殘缺關系,比如杜牧《破鏡》曰:“佳人失手鏡初分,何日團圓再會君?!北闶且早R喻夫妻因征戰(zhàn)分離,從而引發(fā)綿綿相思。在張愛玲的小說中,鏡子的意象也大多是采用此功能,如《多少恨》中的虞家茵,“她到底決定了。她的影子在黑沉沉的玻璃窗里是像沉在水底的珠玉,因為古時候的盟誓投到水里去的”。虞家茵終于選擇放棄夏先生這個有婦之夫,這意味著她與夏先生之前所說的所有情話都是不算數(shù)的,她的影子仿佛在黑沉沉的玻璃窗中越沉越低了,就像她的心一樣。又如《心經(jīng)》中的許小寒:“她的粉碎了的家!……短短的距離,然而滿地似乎都是玻璃屑,尖銳的玻璃片,她不能夠奔過去。她不能夠近他的身?!边@“滿地的玻璃屑”,相當貼切地寫出了小寒當時的心境,她對于她的父親一直有一種狂熱扭曲的愛,然而許峰儀卻最終選擇了段凌卿,這讓小寒與他的關系徹底破碎了,就像是尖銳的玻璃碎片,無法重新黏合。張愛玲筆下的愛情大多是易碎的,在她眼里,即使是在一起了也是有著巨大的不確定性,當白流蘇和范柳原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歷經(jīng)曲折終于成為情人時,“流蘇覺得她溜溜走了個圈子,倒在鏡子上,背心緊緊抵著冰冷的鏡子。他的嘴始終沒有離開過她的嘴。他還把她往鏡子上推,他們似乎是跌到鏡子里面,另一個昏昏的世界里去了,涼的涼,燙的燙,野火花直燒上身來”。這里的鏡子暗示了他們之間關系的不堪一擊,一個想要情人,一個想要穩(wěn)定的依靠,抱著各自的目的在一起了,似乎是跌到另一個昏昏的世界里去了,半夢半醒,鏡子中倒映出的戀愛場面,就像是虛像一般,讓人抓不住也摸不透,而之后的命運他們真的能夠自己掌握嗎,難以預料的現(xiàn)實就像是那鏡子中昏昏世界:脆弱、虛幻;而未來也是遙不可及,深不可測的。
鏡子的另一個功能為映照性,在鏡子中我們能夠?qū)徱曌约?,同時它也能投射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李益的《立秋前一日覽鏡》:“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唯將滿鬢雪,明日對秋風?!彼麖溺R子中想到了自己滿腹心酸的坎坷生涯,張愛玲小說中也數(shù)次運用到這映照審視的功能,《心經(jīng)》中的許小寒與父親有著畸形的戀情,整個家庭在這種不正常的情感中處于搖搖欲墜的境地?!案糁A?,峰儀的手按在小寒的胳膊上——象牙黃的圓圓的手臂……峰儀猛力掣回他的手,仿佛給火燙了一下,臉色都變了,掉過身去,不看她?!碑斣S小寒向父親熱烈表白后,許峰儀竟有些動搖,他看著鏡子中的小寒,突然他便醒悟了,如此不正常的父女感情是不可能繼續(xù)下去的,此刻的鏡子不但暗示了畸形戀情的距離感,也起到了映照現(xiàn)實的作用。在《第一爐香》中,葛薇龍迫切地想要證明喬琪喬也是愛她的,“她竭力地在他的黑眼鏡里尋找他的眼睛,可是她只看見眼睛里反映的她自己的影子,縮小的,而且慘白的”。喬琪喬的黑眼鏡在這里充當了鏡子的功能,葛薇龍看到了自己的渺小無力,她一開始的焦灼與恐懼都是因面對現(xiàn)實時的無措,她只靠自己是無法獨立的,這種自卑感讓她不由得低頭,一個女人要通過男人才能認同自己,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鏡子在這里成為人內(nèi)心真實情感的映像,所有的心緒都無處遁形。
在小說中,人與人的關系網(wǎng)也如同一個玻璃罩子一樣,困得死死的,可又是易碎的,就好像頃刻便是一堆閃閃發(fā)光的廢墟。在《傾城之戀》中,流蘇在大雨中走散了,“她瞪著眼看人,人也瞪著眼看她,隔著雨淋淋的車窗,隔著一層層無形的玻璃罩——無數(shù)的陌生人”。人與人之間永遠像是隔著一層玻璃一樣,看起來似乎很貼近,但心靈卻永遠無法靠近,每個人都打著自己精明的小算盤過活。最典型的還有《鴻鸞禧》,文中所描寫的家中是隨處可見的玻璃鏡子,象征的是家庭成員之間脆弱的關系,相互埋怨的父母、相互算計的新婚夫婦以及那些戴著假面假笑的賓客們。人與人之間仿佛也是隔著玻璃的,誰也近不了誰的身,都生活在自己的小玻璃球內(nèi)麻木地看著周圍。在張愛玲的眼中,人與人之間的愛情和親情都像這玻璃一般,是有隔閡的、靠不住的,一捏便粉碎了。
何為蒼涼?當一個不想盲目過完此生且心懷抱負的個體面對他無法駕馭的世界,一直努力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卻又發(fā)現(xiàn)自身太過渺小而無奈失敗,現(xiàn)實給予他太多的挫敗感而身邊也沒有人可以幫他,心有不甘的同時感到痛苦憂傷,這便是蒼涼感。蒼涼是一種心境,這種情感是有歷史傳承的,“世情薄,人情惡”是痛惜唐婉與陸游的愛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是李清照回憶往事的傷痛;“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讓人覺得孤寂蕭索,一種蒼??~緲的感覺油然而生……當現(xiàn)實的種種變故漸漸摧殘了原本珍惜的生命價值,自身的渺小便會對命運的強大感到無助無望。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中曾提及她對于“蒼涼”的領悟:“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倍褜ιn涼的這一理解注入了筆下的每一個小人物的命運里。
張愛玲的小說不寫英雄,不寫大團圓結(jié)局,她寫的是她所生活的真實的時代,故事的主人公也都是那些普普通通的小市民。《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費盡心思從腐朽的家庭中走出來,香港之戰(zhàn)的洗禮并沒有感化她為革命女性;而范柳原終于選擇轉(zhuǎn)向平淡生活,與白流蘇結(jié)了婚,可婚后依舊不改他風流的本性,轉(zhuǎn)向?qū)e的女人說俏皮話,張愛玲認為傳奇中傾城之戀的結(jié)局也就是這樣了,這才是最真實、最符合人性的結(jié)局,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這樣了。在張愛玲的小說中,全是不徹底的人物,沒有大善也不存在大惡,大家都不是英雄,誰不是背負著自己的使命在艱難前行生活呢,因此在小說中的每一個結(jié)局乍一看令人心寒,有人還會認為是作者故意而為之,可細細推敲琢磨,卻又是合情合理的。每件事好像都是男女間戀愛的小事,但也就是這普通的戀愛卻能看出一個人最本質(zhì)的內(nèi)心來?!哆B環(huán)套》中霓喜的瘋狂一直不被理解,但仔細一想,她也只是想要一個穩(wěn)定的物質(zhì)生活,她渴望男性的愛,同時也想要安全感,雅赫雅對她顯然是不負責的,這種不確定的地位讓霓喜漸生疑忌,她竭力想要逼迫男性給她一個身份來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可卻離目標越來越遠,最后她只能將賭注壓在兒女身上。霓喜不是沒有感情的,有些人一直不能理解她的瘋狂,覺得如果她能夠與雅赫雅相安無事,就不難白頭偕老,但她對于這個世界要愛而不能,她得到的愛只是別人的殘羹冷炙,這讓她感到悲哀,她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卻沒有得到回報,最后她才由此變得瘋狂。
張愛玲小說中獨有的蒼涼感在那些凡俗瑣碎的小事里、在人人自危的小算盤中以及人物慢慢改變其習性的過程中都能感受到。她用文字譜寫蒼涼也寫盡了人生百態(tài)、世間冷暖。
每一位作家都有屬于自己的語言風格,在張愛玲的筆下,詩性文句與小說的敘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張愛玲很擅長把握微妙的人情世故和人物的心理,這是她的長處,同時也有一定的不足,也就是讀者很容易會忽視她在小說中的情感投入,而她在小說中有意表達內(nèi)心情感的技巧方式正是運用詩意的語言來喚起讀者的再造想象,她通過詩意的渲染、詩性的文句,為讀者展現(xiàn)出一個詭異的心靈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如果說張愛玲的小說世界是一片詭秘的花園,小說中比興手法則是滿園景色伸出墻頭的一兩枝,引領讀者首先領略小說的意境美;詩性文句是散見于園中各處相得益彰的各具形態(tài),盡顯園林主人的聰慧狡黠和用心良苦。
比興手法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宋代朱熹準確地說明了“比興”作為表現(xiàn)手法的基本特征:“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詩經(jīng)》中的比興運用俯首皆是,如《關雎》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如《蒹葭》首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北扰d手法的運用,不但加強了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同時也增加了詩歌的韻味和感染力。在張愛玲的小說中,也多處運用了比興手法,使得蒼涼感不再是虛無縹緲,而變得有形可依,更具形象美。
《傾城之戀》中“胡琴咿咿呀呀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胡琴上的故事是應當由光艷的伶人來扮演,長長的兩片紅胭脂夾住瓊瑤鼻,唱了,笑了,袖子擋住了嘴…… ”咿咿呀呀的胡琴聲加之光艷的伶人,仿佛一出舞臺戲正在眼前上演,而演的內(nèi)容卻是說不盡的蒼涼故事,伶人仿佛有說不完的委屈,但還是唱了,笑了,從舞臺唱到了人間,這伶人便是下文即將出場的流蘇的映照,而咿咿呀呀蒼涼的胡琴聲更為流蘇接下來的遭遇添上了一層凄涼?!都t白玫瑰》中“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粒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朱砂痣”。紅白玫瑰,紅的是妖嬈的情婦,白的是圣潔的妻,時間長了,原本圣潔的妻變得庸俗不堪,成了飯粒子,象征著家庭主婦;而熱烈的情婦由于得不到反倒在心中揮之不去,成了心口上的朱砂痣。這種言彼物以引出所詠之物的委婉表達,為我們展開了一個詩意的空間。
通感是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的一種修辭方法。這種手法,古而有之,如宋祁《玉樓春》中的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就是典型的例子,單單從視覺感受來寫紅杏,還不能寫出春意盎然的可感性,于是就憑借屬于聽覺感受的“鬧”字來表現(xiàn)。又如清代詩人嚴遂成《滿城道中》的“風隨柳轉(zhuǎn)聲皆綠,麥受塵欺色易黃”。詩人以“綠”修飾聲音,既點染了色美,同時又作了輕巧宜人的聲美的同義詞。
張愛玲對于感官快感以及感性事物都能準確感觸,其小說中的“通感”手法也運用得恰到巧妙?!兜谝粻t香》中寫葛薇龍初次在姨媽家見到那么多華美衣裳時忐忑興奮的心情:“薇龍一夜也不曾合眼,才合眼便恍惚在那里試衣服,試了一件又一件毛織品,毛茸茸的像富于挑逗性的爵士舞厚沉沉的絲絨,像憂郁的古典化的歌劇主題曲柔滑的軟緞,像藍色的多瑙河,涼陰陰地匝著人,流遍了全身?!庇貌煌魳返墓?jié)奏、韻感、旋律來寫不同的衣裳,也準確地寫出了葛薇龍當時享受陶醉的夢幻狀態(tài),就像是在舞池中翩翩起舞。在張愛玲的作品中,想象、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更是俯拾即是。那隨處散落的精妙譬喻,一個個新穎鮮活的意象足可見出其想象異常豐富。形容電車回廠的情景是一輛銜接一輛,像排了隊的小孩,嘈雜、叫囂。想象陽臺上被風刮拉得不斷飄動的布條子是一個孔老夫子在不斷地作揖,太陽口渴得汩汩地吸著海水,漱著、吐著,形容流蘇那種奇異的眩暈和虛幻的感受等等……
張愛玲小說的地位和藝術(shù)魅力當今可以說是確證無疑了。當我們走進她的作品,就像是進入了藝術(shù)的殿堂,仿佛是一個詩的世界:纖秾綿密的意象、凄幽蒼涼的意境以及浪漫綺麗的語言,這些無疑使張愛玲的小說綻放出詩性的光芒,魅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