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韓松
電影是從吳京扮演的主人公帶他兒子看木星開始的,然后講到太陽災難,整個地球被驅動逃向四光年外的新星系。主體部分是講十七年后,接近木星軌道,準備借木星引力加速,不料再次遭遇災難,將發(fā)生地木相撞,全人類要毀滅。這時怎么辦?
這終于是一部中國人自己的真正的科幻電影,很成功。它不再膚淺、幼稚,而是厚重、老練,有史詩感,總體上無可挑剔。雖然我之前也覺得應該如此,因為屬于中國電影人的時間到了,但電影還是超出我的預期。
情節(jié)非常緊張,小高潮大高潮不斷。另外,奇觀做得很好,許多細節(jié),非常真實,像紀錄片一樣,這是科幻片最難做的,包括整個地球的冰凍、地下城,還有地球發(fā)動機及其控制室、怪獸般的巨型卡車、空間站,以及木星,都很逼真,場面十分宏大,可以說一夜間跨越了一個時代。
在電影中,我目瞪口呆地看到了未來的北京和上海,那些高樓、東方明珠、環(huán)球金融、上海中心,已成廢墟,是一幢幢冰封的骨架。這在中國電影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畫面,尺度也很大。
影片中,死人不少,包括整個杭州城三十五萬人全部死掉,同樣尺度很大,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可能有一天真的就會遇到這樣的災難。地球開始流浪時,全球人口死掉了一半,僅剩三十五億,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電影的殘酷性,在中國電影史上,罕見的。
整個電影最關鍵的,還是有沒有人物情感,能不能打動人。散場后,不少人說看哭了。有個上海來的科幻迷,本來情感內斂,不易動情的,也說他哭了三次。影片結束時,全場多次鼓掌。
劉慈欣擔任的是《流浪地球》的監(jiān)制,他是第一次看自己的電影,這是歷史性的時刻。他對電影的成功做了高度評價,并且發(fā)了一條微博,稱“即使以美國科幻電影的標準,在各方面也都達到了一流水準”。
我也覺得,這部電影,比起工業(yè)化國家日本、韓國的真人科幻片,比如《日本沉沒》和《漢江怪獸》,要高至少兩個檔次。它也足能躋身好萊塢一流科幻片行列,這是沒問題的。正常觀眾都能得出這個結論。當然不是說它沒有毛病,但那都不是大問題。
另外一個感受,就是松了一口氣。之前害怕如果拍糟了,會影響今后的科幻電影信心,包括投資可能都不愿意進來。但現(xiàn)在看了,擔心的則是后續(xù)的科幻片,哪怕要達到《流浪地球》這個水準,可能都有相當難度。但好在也看到了一個活的標本,大家實實在在知道了中國人拍科幻片的努力方向。今后要做的,至少是不能低于《流浪地球》的高度。
這部電影在大年初一上映。電影里也出現(xiàn)了春節(jié)的場景,還有中國的舞獅等,是在災難中進行的。這里面,有它的思想深度。我們的賀歲片從來都是一個固定的程式,不離才子佳人吃喝玩樂的模式,還有不著邊際的搞笑,但《流浪地球》給出了一個新視野,改變了既有的審美,把中國人的春節(jié)、故鄉(xiāng)、家園、家庭的情感,放到浩茫的太空中,放到千萬年的尺度上,做了一個顛覆,而且它是很嚴肅的。電影中說過年也要有一個莊嚴的態(tài)度,要有敬畏心。
中國幾千年來都是農(nóng)耕民族,我們是最早發(fā)展天文學的國家,對星辰太陽都很關注,但是近代以來,中國變得很封閉,視野局限在自己身上,覺得中國是世界的中心。結果天文學也要從西方輸血了。但這些年,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當溫飽問題解決,中產(chǎn)階級崛起,全球化來了以后,人們開始重新把眼光投得比較遠了,重新看星星了。隨著中國科學技術,尤其是空間技術的后發(fā)趕超,我們也開始關注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和生存,想要知道我們究竟是誰。
《流浪地球》就提供了這樣一個視角,就像臺詞里的那句:以前,我們關心的是錢,不會去考慮太陽。那么,現(xiàn)在,我們有了一種更大的視野,整個宇宙,整個地球,整個人類的存亡,都跟我們的當下生存狀態(tài)息息相關。這里的哲學含義,很有一種“劉慈欣味道”。在電影中,劉慈欣也出場了,他成了中國航天員,照片掛在墻上。
電影的科學技術色彩也特別濃郁,從地球發(fā)動機的設計,到利用木星引力航行,到洛希極限,還有對整個航行的設計,包括引航員空間站、人工智能,都有過硬的交代,而不是像以前國內的一些所謂科幻片那樣,只是憑想象胡亂編造。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不可以小看。不光是科學發(fā)明,更在科學精神上,中國人有著短項。以前中國拍電影搞文化的,主要都是文科生,今后可能會有改變。
科學邏輯,對科幻片很關鍵,這對大部分農(nóng)耕背景的中國導演是一個考驗。《流浪地球》的故事中,太陽發(fā)生變化,人必須離開舊的棲息地,到其他地方生活。中間有一個橋段,是地球要離開太陽系,就要借助木星的引力,所以才有后面一系列災難。我就在等著看它怎么交代這個橋段,如果沒交代木星引力,這個片子就不成功。這些細節(jié)從頭到尾照顧得非常好。
這也是很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一部電影,是中國人面對末日災難的反映,不再是美國人才會面對。它有中國人的家國觀和英雄觀,這也是劉慈欣作品給人印象很深的一個東西。他始終以中國人的視角在觀察宇宙。
我覺得,他的一個基本想法是,人類是要逃離,這很殘酷很慘烈,但愛是人類生存下去的根本。你仔細看他的作品,不管是《流浪地球》,還是《帶上他的眼睛》《鄉(xiāng)村教師》《中國太陽》,一直到《三體》,一個核心的觀念就是愛。這部電影很好地體現(xiàn)了劉慈欣的倫理思想:人類作為一個集體,和一般動物不一樣。為了生存,我們必須重新找到聯(lián)接彼此的紐帶。
片子還有一個讓我感動的地方:最后,一個初中小女生向全人類發(fā)起廣播,說我們必須活下去,現(xiàn)在僅剩一支救援隊了,我們需要大家的幫助。這時候,電影用很多的鏡頭去講述一個一個的車隊紛紛掉頭回到災難中心進行援救,這是非常感人的場面。韓國人、日本人、英國人、俄國人,每個國家的人都把自己的名字報出來,說著“我來了”“我來了”,這是電影超越性的地方。最開始,家庭親情還是最重要的,到最后就變成了整個人類的大愛。這種思想,我想在世界科幻里都很少見到。甚至可以說,這個片子是一部偉大的電影。
這不是簡單的一部電影,而是有象征性,中國作為后來者,跨過了一個門檻??苹秒娪笆菄椰F(xiàn)代化進程的綜合反映,你的價值觀、世界觀和宇宙觀,你的工業(yè)基礎,還有對現(xiàn)代科學技術以及對政治、權力等的認識,是否進入世界現(xiàn)代文明的主流了。這部電影反映的是一個進入世界文明主流的趨勢。它是很多人多年努力的結果。中國近期涌現(xiàn)的科幻熱,不是一個偶然現(xiàn)象,它反映了社會的重大變化。這部電影可以解讀的有很多。說它代表的是一個民族的進步,這并不夸張。
這里面,導演郭帆非常了不起。另外吳京也很了不起,沒有他,這部電影拍不成。他在電影中,著著實實擔任的是主角。
這是中國科幻的第一部大制作,具有標志性意義。
這是一部真正的科幻片,也是一部真正的災難片。它在藝術中營造出想象中的大災難,是史無前例的。
我們一般人,聽說過的災難,有人間的戰(zhàn)爭、動蕩、騷亂,還有自然界的地震、火山、海嘯等。那些已經(jīng)很可怕了,但它們還是局部性的。而在《流浪地球》中,災難則是全局的。這乃是由于太陽劇變,毀壞了本星系的生存條件,人類不得不給地球裝上發(fā)動機,到宇宙中流浪。
觀眾看到,未來的北京和上海,直接暴露在太空中,已經(jīng)完全冰封,熟悉的地標建筑成了廢墟,是一幢幢白色的骨架。人類都生存在地下,卻也不能幸免于難。比如,電影描述了整個杭州城三十五萬人全部死掉。而地球開始流浪時,全球人口死掉一半,僅剩三十五億。
災難的到來,是極其突然的,如電影描述,打亂了一切。你的家庭夢想,年度計劃,沒有看完的書,想去看的電影,準備好的約會,探望父母的設想,要吃的大餐,快遞來的禮品,籌備已久的海外旅行,微信上輕松愉快的聊天,這一切一切,瞬間都沒有了,這是非常毛骨悚然的事情。
幾乎沒有誰能在這樣的災難面前保持完全的鎮(zhèn)定,或許除了精神病人。災難帶來極度的恐懼。我們需要有一些恐懼,這是支持人類進化到今天的基本心理。沒有恐懼感的人,平時都不好打交道,因為他太自以為是了。這正是電影帶來的強烈感受。但恐懼本身也可以把人壓成碎片。
那么,為預防或抗擊或許明天一睜眼就會到來的災難,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這也是《流浪地球》要告訴觀眾的。
它其實只給大家講了一個意思:災難真的來臨時,我們什么也做不了,能做的只有一樣:逃。無法逃到國外,那就逃到外星。那么,具體怎么逃呢?
首先,需要有一個靠譜的組織。聯(lián)合政府也好,特遣小分隊也好,沒有組織,人類幾乎是要注定完蛋的。關鍵是,你要選對了站邊。
其次,需要國際的合作。這是地球村,而不是誰的私地。在災難面前,民粹主義是沒有意義的。像電影里面,各國的救援隊,最終扭轉車頭,匯聚到控制中心,合力將推進機啟動,這樣的精神是必備的。但問題是,誰能保證大家齊心?
第三,需要英雄。如果組織也靠不住,國際合作也靠不住,那么就要依仗人群中的那些能夠主持公道、有擔當有勇氣的“能人”,在關鍵時刻站出來力挽狂瀾。但遇上這種人,還是要靠一些運氣的。
第四,如果這些都遇不上,那么就需要提早做準備。比如在電影中看到了,人們把逃生的可能性寄放在堅固的城市、不易毀的房子、牢靠的發(fā)動機等上面,這些都太重要了,不能臨時做、臨時換。它們可能是大多數(shù)人唯一的托付。只有災難來臨時,才知道豆腐渣工程有多么可怕。但可惜的是,人們平時經(jīng)常搞些無謂的爭論,把時間精力都浪費了。
第五,如果連上述的準備也沒有,那么就需要有備案。電影中,決策者把人類的基因、人類文明的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了備份,在“萬一”到來時,期望有一天還能復制出來。那么,作為個人,平時就應該把重要的資料進行拷貝或上傳到云端。還要準備一個應急包,隨時拎上就可以走。依賴自己吧。
第六,當然了,所有這一切的后面,還需要一個看似十分重要的東西,便是電影里反復說的:希望。不到最后一刻不要放棄。災難降臨時,可能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平時匪夷所思的事情,人性中的惡也會統(tǒng)統(tǒng)暴露。但就算到了這時,也要堅守希望。這聽上去有些可憐,但是,除此之外,還能說什么呢?宗教便是這樣產(chǎn)生的。
第七,最后,連希望也沒有了,逃無可逃了,那么,就需要有最壞的打算。電影中,出現(xiàn)了地球與木星幾乎相撞的鏡頭。這意味著進化了幾百萬年的人類的覆滅。雖然,電影用“奇跡”把地球又拉了回來,但在理論上,人類文明瞬間消失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可能那時候都沒法備份,備份了也不能再生。人生或許就是這樣,如花開也如花落,它是大自然循環(huán)往復的一部分,我們不過是宇宙大海中的一朵小小浪花,要服從自然規(guī)律的安排,這也意味著,要珍惜眼下的每一分鐘,盡情享受當下的人生。可能下一秒一切就都失去了。
現(xiàn)在,我們過著和平的生活,每天早上喝了牛奶,吃了面包,坐上地鐵去上班,然后下班后在電影院里觀看賀歲片。但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充滿災禍的國度,我們隨時隨地都有可能陷入災難之中。我們還缺乏十分有效的防災體系,一直想建也沒有最終建設完備。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其實都很脆弱,那些貌似的強大都是裝出來的,因此大家要做好逃命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