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60年代,由于1962年中印沖突,美國與印度關系轉好,與此同時,美國與巴基斯坦的盟友關系因為冷戰(zhàn)目標上的分歧開始波折。1965年印巴戰(zhàn)爭及其解決過程中,美國充分施展了它的調(diào)節(jié)手段,但是由于印巴關于克什米爾問題互不妥協(xié)的立場,美國所謂的“中立”政策失敗了。因此,美國大力支持蘇聯(lián)主導的斡旋計劃,并不是要將南亞拱手讓出,而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關鍵詞:印巴戰(zhàn)爭;美印關系;美巴關系;克什米爾
中圖分類號:K351.5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7-0056-04
1963年10月,巴基斯坦政府再次將克什米爾問題提交聯(lián)合國安全理事會,這個問題在過去的15年中已經(jīng)進行了不下110次的討論。1964年春天,布托在前往紐約的途中宣布巴基斯坦準備對這個問題進行一千次討論,以確保問題能夠以“體面的方式”得到解決[1]。1949年聯(lián)合國的決議并沒能解決印巴之間的矛盾,不滿的情緒仍然飄蕩在克什米爾上空。
從殖民史的視角來看,印巴兩國作為反殖民主義浪潮的產(chǎn)物,本該有天然親近的民族關系,而事實上印巴兩國對于克什米爾問題都缺乏足夠的善意和寬容,導致解決問題的空間遭到了極度的壓縮。隨著1964年印度合并查謨和克什米爾的法案炮制以及印度國內(nèi)各少數(shù)民族力量的日益壯大,克什米爾問題將越來越可能給印度帶來破壞性的災難,因為這將成為印度聯(lián)邦其他分裂勢力的先例[2]。因此,印度對克什米爾公決的態(tài)度已經(jīng)發(fā)展到不能容忍的地步。相比較之下,巴基斯坦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則頻頻強調(diào)對公決的支持,兩者的落差很容易給人造成不真實的印象。而其外交部長布托聲稱:巴基斯坦尊重克什米爾人民的任何決定[3]。但這一信念卻是建立在克什米爾占多數(shù)的穆斯林渴望回歸巴基斯坦的假設上的,也正是這個過于一廂情愿的假設導致了以后的軍事失利??傊p方都將克什米爾地區(qū)視作自己的應有領土,而現(xiàn)狀只是歷史不完美的分離。在這樣的前提下,1965年的印巴沖突也就成為歷史必然。
一、1965年戰(zhàn)爭前美國與印巴的關系
1962年的軍事冒險失敗成為印度外交和安全政策結構的分水嶺,留給印度的教訓是,沒有武力支持的外交是災難性的。另一個重要影響是在戰(zhàn)略上的:在今后的任何沖突中,印度都必須考慮到中國潛在的參與和印度自己對外來援助的需求。[4]面對沖突日益加劇的世界,印度不得不采用理想主義為表、現(xiàn)實主義為里的異化的不結盟哲學作為其外交政策的基石。在重大危機中,這種政策雖在道德上可以為特殊的外交決策創(chuàng)造可辯護的空間,但也正是這種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使得美印關系變得陰晴不定。
曾有一位學者聲稱:“美國和印度幾乎沒有共同的重要安全利益……除了堅持政治民主外,這兩個國家沒有什么共同之處?!盵5]這種觀察顯然難以全面地解釋美印在1962年后培養(yǎng)起來的一種共通的反華情緒。1964年1月,在巴基斯坦駐美大使艾哈邁德質疑美國對印軍援時,美國前國務卿拉斯克聲稱,美國沒有看到中國“與鄰國和平相處的愿望”,因此,美國關于對印軍援的立場不會改變。[3]不僅如此,由于印度在美印關系中還握有蘇聯(lián)這個籌碼,美國在做出外交決策時,不得不慎重地對這個因素加以權衡。盡管當北京和新德里交惡時,蘇聯(lián)一度產(chǎn)生了大幅搖擺,但也正因為如此,莫斯科一直在試圖彌補失去的時間。美國情報系統(tǒng)得出了結論:為了討好印度軍方,蘇聯(lián)遠比美國做得更多[3]。因此,美國對印度進行了包括經(jīng)援和軍援在內(nèi)的大量援助??梢哉f,印度與美國的依賴關系在實質上已經(jīng)接近“盟友”的標準。但印度決策者始終沒有忘記這一點:美國干預的動機更多的是為了抵御中國的威脅,而不是真正幫助印度人。在中印戰(zhàn)爭結束后不久,美國人和英國人就開始向印度施壓,要求印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向巴基斯坦讓步[6]。
另一個問題是越南。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科默曾寫道:“印度人傾向于認為我們的援助是理所當然的,卻沒有做足夠的事情來幫助他們自己或者說沒有意識到我們正在越南打他們的戰(zhàn)爭。”[3]在美國的說辭中,越南戰(zhàn)爭是事關自由陣營全體的中心議題,而印度的冷漠與譏諷使得美國覺得有必要直接澄清這一點。
相較于美印的曖昧關系,美國和巴基斯坦則是由東南亞條約組織和巴格達條約組織明確界定的盟友,而美巴之間的關系很大程度上也正是來源于此。1964年2月,周恩來總理訪問巴基斯坦,宣布簽署中巴友好條約已經(jīng)在望[7],美國對此事件極不放心。早在1月,麥康納就向巴基斯坦總統(tǒng)阿尤布強調(diào),華盛頓希望對這次訪問的安排應盡量低調(diào)以減少對美巴關系的傷害。[3]中巴邊界條約和中巴空中航線使得美國越來越傾向于認為巴基斯坦的親中立場已經(jīng)威脅到了聯(lián)盟。同樣,幾乎可以說是對立的分歧也出現(xiàn)在了越南問題上,美國希望阿尤布總統(tǒng)能夠派兵前往越南以分擔美國緊張的前沿戰(zhàn)事,或者“至少能夠把巴基斯坦的國旗插到越南去”[3]。而巴基斯坦一直在逃避這一問題,當美國尋求一個確定的答案時,阿尤布總統(tǒng)就會搬出獨立外交的說辭,稱越南戰(zhàn)爭是大國間的對抗,巴基斯坦不希望成為一個沒有思想、一味盲從的盟友[3]。另一個明確不變的立場就是印度的強大導致巴基斯坦無力向外派兵。巴基斯坦的搪塞引起了美國的極大不滿,促使美國開始重新考慮對巴援助是否物有所值[3]。可以說,在1965年印巴戰(zhàn)爭爆發(fā)前,美巴關系是存在深刻裂痕的,在美國決策思維中可能對巴實施的打壓還未浮至行動表面,但在這一階段,美國確實已有初步的考慮。
簡而言之,在1965年印巴發(fā)生戰(zhàn)爭前,印巴與美國都在越南問題上產(chǎn)生了分歧,而且這種分歧沒有得到實際的解決。印度和美國發(fā)展了一種從受惠程度上近似于巴基斯坦和美國之間的盟友關系的合作,同時,印度由于擁有蘇聯(lián)的援助從而享有比巴基斯坦更多的行動自由,而巴基斯坦在處理與美國的盟友關系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是極其受限的,也正是基于這種考慮,巴基斯坦接過了中國的橄欖枝。印巴之間的矛盾和對抗是持續(xù)著的,美國意在阻止雙方兵戎相見的努力必然會遇到這一難以解決的議題。
二、美國在印巴沖突中的斡旋行動
1965年3月,阿尤布總統(tǒng)的中國之行使得約翰遜總統(tǒng)推遲了原定于4月與阿尤布的會談,而阿尤布卻立即接受蘇聯(lián)的邀請。巴基斯坦對共產(chǎn)主義國家的兩次出訪使得美國大為不滿。美國為此還對中巴公報中“消滅帝國主義”的言辭進行了質疑,認為這“帝國主義”是對美國的譴責,而巴基斯坦則稱“帝國主義”指的是印度[3]。美國此時還未下定決心和巴基斯坦攤牌,因而在外交信件上反復闡述是“推遲”訪問而不是巴基斯坦理解的“取消”訪問,并且同時推遲了印度對美國的訪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揣測[3]。此時,正值美國國會立法的敏感時間段,國會已經(jīng)對印巴兩國浪費大量美國資源用來相互對抗的局面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而印巴對越戰(zhàn)和紅色國家的態(tài)度使約翰遜總統(tǒng)在國內(nèi)的政治地位惡化,如果新的對外援助計劃要想成功,他就必須改變手段。
4月,印度和巴基斯坦軍隊在阿拉伯海附近有爭議的庫奇荒地爆發(fā)了戰(zhàn)斗,進一步攪亂了美國與兩國的關系。盡管華盛頓在促成?;鸷妥罱K解決爭端的努力中聽取了英國的意見,但它對這場沖突卻給予了很大的關注,尤其是因為巴基斯坦顯然與雙邊協(xié)議相抵觸地利用了美國的軍事援助計劃(MAP)所提供的武器裝備。當英國的和平努力一度步履蹣跚時,鮑爾斯警告說,除非印度立即得到一些現(xiàn)實的選擇,否則局勢可能會失控。他擔心印度會在克什米爾或其他地方發(fā)動瘋狂的反攻。麥康納大使積極行動以期阻止這一事件的發(fā)生,他建議華盛頓警告印度人,美國將把報復性襲擊視為沒有根據(jù)的侵略行為,并按照美國的承諾向巴基斯坦提供援助。[7]考慮到這次沖突的結果,軍事失利的印度理所當然地會受到可能尋求報復的質疑,但令美國政府更擔心的是,巴基斯坦政府中的一些人進一步呼吁越境滲透非正規(guī)部隊,以便在山谷地區(qū)挑起暴力沖突。
庫奇沖突鼓勵了巴基斯坦人,在他們的評估中認為印度軍隊戰(zhàn)斗力不如巴基斯坦軍隊,印度軍隊仍在遭受被中國擊敗后的后遺癥。而阿尤布總統(tǒng)那“印度人沒有戰(zhàn)斗欲望”的舊偏見,如果從沒有成為一種軍事教條,這次也變成了一種信仰。[1]阿尤布總統(tǒng)甚至對一位1965年來訪的美國軍事承包商興奮地講道,他相信巴基斯坦一個師至少等于印度五個師。[3]這是巴基斯坦的錯覺。山谷的局勢相較1964年底圣物被盜事件時期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巴基斯坦派遣的滲透分子遭到了孤立,反印的穆斯林起義沒有發(fā)生。更糟的是,沙斯特里政府迅速回擊,且出人意料地將打擊的地點選在國際邊界。
在沖突期間,美國開始將對巴強硬的政策思路付諸實施。首先,美國在白沙瓦的情報設施向來被巴基斯坦當成向美國施壓的王牌,美國在1965年初就已經(jīng)開始考慮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在1965年7月19日,拉斯克向約翰遜總統(tǒng)提交了一份較為成熟的備忘錄,要求政府不計可能產(chǎn)生的技術和預算問題,立即為美國在巴基斯坦的情報設施開發(fā)出任何可行的替代方案。[3]其次,美國還延遲了對巴援助,這一項行動無疑對巴基斯坦傷害極大。在麥康納告知阿尤布總統(tǒng)美國的援助將要推遲時,阿尤布痛苦地認為,推遲決定顯然代表著美國對巴基斯坦新政策的開始;他已盡力使美國注意到向印度提供武器援助的危險,但他看不出美國的政策立場可能的改變。[3]美國顯然認為巴基斯坦的固執(zhí)損害了美國的援助政策,影響了美國的形象和聲譽。麥康納強調(diào),巴基斯坦是美國在世界上的第二大援助對象國,但美國不承擔對任何國家維持一個特定水平的援助義務,接受優(yōu)惠貸款和其他援助是一種特權而不是一種權利。[3]巴基斯坦對美國的說辭充滿了失望,決定在軍事行動中孤注一擲,正如布托所言,“如果美國采取強硬路線,巴基斯坦將立即采取更強硬的路線?!盵3]最后,作為盟友,美國并沒有盡到巴基斯坦所認為的義務。布托在1965年9月與麥康納的會談中引述多位美國政治人物如杜勒斯、肯尼迪和哈里曼關于制止印度侵略的承諾,對美國施壓,而美國反應冷淡,堅持美國的義務不能超出聯(lián)合國的權責范圍。
而印度政府對美國雖然缺乏像巴基斯坦一樣強硬的聲明,表示援助的推遲可以理解,但并沒有削弱印度對美國政策事實上的不滿。印度政府要求美國必須兌現(xiàn)不允許巴基斯坦對印度使用美國武器的保證,還進一步要求美國切斷對巴基斯坦的所有援助。美國對印度的和平呼吁也遠沒能夠傳到新德里,印度政府總是堅定地執(zhí)行自己的進攻計劃,往往造成既成事實后,再回頭予以解釋。印度外交部長辛格在等待部隊越過?;鹁€進行攻擊后,才對美國進行了通知。[7]
在9月2日的白宮會議中,約翰遜總統(tǒng)表示,美國應支持聯(lián)合國時任秘書長吳丹提出的立即?;鸷统奋姷暮粲酰约簞t愿意“躲到圓木后面睡一會兒”。[3]為了反映總統(tǒng)的立場,美國國務院指示駐印巴的大使館向東道國政府緊急重申:“政府對在克什米爾使用軍援計劃提供的設備表示強烈關注,但我們的立場基本上限制在全力支持聯(lián)合國秘書長的努力上。”美國無疑會感到一種無力,因為美國根本無法控制在一萬英里外的美國武器將作如何使用。印巴兩國對于?;饏f(xié)議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將克什米爾問題納入解決框架,這一倡議正是由巴基斯坦始終堅持的。對于新德里,在完成自己必要的軍事打擊后,已經(jīng)達成了目的,因而接受聯(lián)合國的?;饏f(xié)議較為輕松。而卡拉奇大使館的任務要更重些,9月5日,麥康納受命向阿尤布總統(tǒng)進一步說明(近乎是威脅),當美國政府被質問是否繼續(xù)向未接受聯(lián)合國?;鸷粲醯膰姨峁┸娛挛镔Y時,美國將不得不作出否定的回答。[3]失去盟友的支持后,巴基斯坦僅能保持4周的軍事優(yōu)勢。[3]自9月4日起,中國的卷入使沖突再度尖銳起來,尤其是被廣泛解讀為“最后通牒”的9月16日致印度大使館的照會,文中強硬地要求印方在“文到三日”內(nèi)滿足中方所提的全部要求,否則,可能導致的一切嚴重后果由印方承擔。①印度要求美國立即做出正式的官方聲明來防止中國的軍事干涉。美國對此予以積極的響應,并保證一旦中國采取軍事手段,將立即向印度提供援助。中國的表態(tài)一度給予巴基斯坦對抗的信心,并促使印度懷疑巴基斯坦對于?;鸬目捶?,也惡化了美巴關系,對印巴沖突起到了火上澆油的效果。
而在阿尤布總統(tǒng)9月19日中國秘密之行后,發(fā)現(xiàn)與中國方面也存在著不能克服的分歧,他繼續(xù)戰(zhàn)爭的信心坍塌了,向美國妥協(xié)成了唯一的選項。阿尤布總統(tǒng)向麥康納表示,他一向反對與中國結盟。此時,巴基斯坦依然將中國的立場看作是自己的優(yōu)勢,只不過不再是支持軍事斗爭的優(yōu)勢,而是作為反共信念的體現(xiàn),在聲稱為了反對中國介入而走向?;鸬牧?,將無疑極大地保全巴基斯坦的尊嚴。最終巴基斯坦在9月23日凌晨舉行的安理會會議上同意?;稹?/p>
三、美國調(diào)停行動的受限及原因
這場戰(zhàn)爭對于華盛頓而言,又是一次嚴重的挫折,可以說是既往調(diào)停的重演。約翰遜政府的南亞政策在風波迭起的印巴沖突前幾無定型,支離破碎。美國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同時面臨著強烈的敵意。在巴基斯坦,壓倒一切的情緒是,美國沒有履行其條約義務,在需要它的時候背叛了它的朋友和盟友。印度領導人則憤怒地宣稱,華盛頓未能履行其“向巴基斯坦提供的武器不會對印度使用”的承諾。
六十年代的華盛頓對越南日益增加的關注,強化了這樣一種觀點,即美國正在從南亞大陸抽身而出,但事實并非如此。美國一方面繼續(xù)協(xié)助印巴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應對人道主義挑戰(zhàn),另一方面,繼續(xù)發(fā)展軍事援助,使南亞能夠成為抵御共產(chǎn)主義的戰(zhàn)略防線。只是它對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在幫助其實現(xiàn)更廣泛的冷戰(zhàn)目標方面的政治價值評估發(fā)生了變動。拉斯克在提交給約翰遜總統(tǒng)的一份備忘錄中寫道,“如果最終我們不得不在印巴兩者之間做出選擇,那么人口眾多、工業(yè)基礎雄厚、擁有基本民主制度且潛力巨大的印度可能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盵3]當然,也不能認為,美國對印度執(zhí)行的政策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明顯的偏袒。約翰遜總統(tǒng)和政府中的其他人士均對印度的經(jīng)濟政策和表現(xiàn)十分不滿,尤其是在糧食和農(nóng)業(yè)部門。而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的經(jīng)濟進步令人感到欣慰,這使它成為“美國援助計劃的典范”。[7]總統(tǒng)認為印度對美國表現(xiàn)出“忘恩負義”,美國幫助養(yǎng)活了南亞次大陸的饑餓人口,但人民的精力和資源都被政府從解決極其重要的社會和經(jīng)濟問題的努力中轉移到了與巴基斯坦的對抗中。[8]結果是約翰遜總統(tǒng)開始限制對印度的援助,甚至考慮在印度糧食歉收的情況下推遲輸送糧食的決定,這還引起了政府內(nèi)部關于人道主義的一場討論。
美國無疑試圖促成一項和平協(xié)議,也實施了一些有力的政策,但是印巴沖突本身就足以令人生畏。在聯(lián)合國和其他地方,華盛頓在為克什米爾爭端提供具體可行的方案時,傾向于使用模糊的語言。因為美國發(fā)現(xiàn),在這一問題上,最好的辦法就是維持現(xiàn)狀,而任何一方的干擾都有可能引發(fā)劇烈的沖突,因此,一種“中立”政策是有充分理由的。但美國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模棱兩可只會給印度制造麻煩,并在巴基斯坦激起錯誤的希望。最后,克什米爾調(diào)停成為一項豐富而危險的事業(yè)。當時任蘇聯(lián)總理科西金向沙士特里總理和阿尤布總統(tǒng)提出他的斡旋計劃時,美國政府作出了積極的回應,因為美國深信蘇聯(lián)人會發(fā)現(xiàn)自己和美國處在同樣的境地。拉斯克曾在一份聲明中回顧了美國對塔什干會議的態(tài)度:“如果蘇聯(lián)人在塔什干失敗了,至少他們會經(jīng)歷我們二十年來在試圖解決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問題時遇到的一些挫折?!盵7]
在南亞,印度享受著地緣政治帶來的天然好處,發(fā)展出了糅合歷史和道德因素的特殊自尊,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掌握著南亞門戶的鑰匙。然而,印度的自我重要性并沒有令人信服地投射到南亞地區(qū)以外,這種認知差異也是造成印度雖然竭盡全力也未能避免外來勢力介入克什米爾的原因。同時,喜馬拉雅小國所受到的禁錮使巴基斯坦分外警惕,與這些國家不同的是,巴基斯坦有更加可觀的軍事力量。但歷史和現(xiàn)實留存的不公正感仍是巨大的,為了對抗南亞大國印度,沖突在拖延中被合法化,因為它似乎是保護受威脅群體的唯一途徑。這些沖突正從取之不盡的不信任中汲取能量。即使是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一方也很難妥協(xié),因為這樣做可能會暴露自己的弱點,招致更多的侵占。此外,沖突在這兩個國家中還產(chǎn)生了深刻的后果。就像沒有一個印度政客能夠公開承認印度對中國的指控是片面的,也不會有任何巴基斯坦學者或記者有足夠的膽量建議伊斯蘭堡在克什米爾問題上接受除了公民投票以外的其它方式。
四、結語
雖然印度在1965年的沖突中拒絕與巴基斯坦單獨會面,但旨在促進和解的對話不乏先例。只不過,會談往往是將重復爭說的舊論點和盤托出。在這里,歷史被濫用來強調(diào)一方的合法性及另一方的邪惡本質。這種對話形式是長期對手之間培養(yǎng)出來的慣性。印巴之間的會晤很少能堅持到系統(tǒng)地討論雙方之間的分歧以及如何能夠改善或容納這些分歧的地步??耸裁谞柕貐^(qū)就是雙方不可觸碰的點,而雙方的沖突往往又是因為這個點而爆發(fā),于是這種沖突成為制度化的死結。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希望在這兩個國家之間促成一種緩和關系,以便它們能夠加入一個共同聯(lián)盟,對抗來自蘇聯(lián)和共產(chǎn)主義中國的威脅。然而,在這些努力上花費了大量的外交精力后,美國收獲的是具有諷刺意味的結果。?;饍H僅是停火,印巴沖突依舊,短暫的間隙并不是和解的和平,而是武裝的和平,不完滿的協(xié)議僅僅是激發(fā)了各自更大的不滿。在南亞的這個泥淖中,如果印巴不首先做出意愿上的改變,那么在這個問題上,外部勢力無論是出自何種用意都只會成功地冒犯一方或另一方,如果不會同時冒犯到雙方的話。
注 釋:
① 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一九六五年第十二號,第200-201頁。
參考文獻:
[1]Victoria Schofield.Kashmir in Conflict[M].New York:I.B.Tauris,2003.
[2]Willem Frederik Van Eekelen.Indian Foreign Policy and the Border Dispute With China[M].Hague:Springer,1967.
[3]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 1964-1968.South Asia,Volume XXV[D].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ce,2018.
[4]Harsh V.Pan.Indian Foreign Policy[M].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16.
[5]Harsh V.Pant.Contemporary Debates in India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M].New York:Macmillan,2008.
[6]David M.Malone.Does the Elephant Dan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7]Howard B.Schaffer.The Limits of Influence[M].Washington: Brookings,2009.
[8]Carina Van De Wetering.Changing US Foreign Policy toward India[M].New York:Macmillan,2016.
作者簡介:羅立盛(1994—),男,漢族,江蘇蘇州人,單位為蘇州科技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為英聯(lián)邦國家歷史與文化。
(責任編輯:馮小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