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曉康,張清平,袁靜萍,夏良兵,何惠華*
(1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病理科,武漢 430060;2華中科技大學同濟基礎醫(yī)學院腦研究所/病理生理學系,武漢430030;3監(jiān)利縣人民醫(yī)院病理科,荊州433300)
乳腺的淋巴瘤可分為原發(fā)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與繼發(fā)性乳腺淋巴瘤[1]。PBL是一種罕見的起源于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以女性多見,其發(fā)病率約占乳腺惡性腫瘤的0.04%~0.5%,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約占結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2]。在PBL中,以原發(fā)性乳腺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B-DLBCL)最為常見[3],臨床易誤診或漏診,預后較差。本文收集5例PB-DLBCL,探討其臨床病理特征、診斷及鑒別診斷、治療及預后,以加強病理及臨床醫(yī)師對PB-DLBCL的診治認識。
收集2013年~2017年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病理科5例確診為PB-DLBCL的標本,均由2名高級職稱病理醫(yī)師(包括1名淋巴瘤亞??频牟±磲t(yī)師)復閱,根據(jù)Wiseman等提出的PBL的入選標準篩選病例:①乳腺是首發(fā)部位,可伴或不伴同側腋窩淋巴結受累;②足夠用于診斷的病理組織;③患者既往無淋巴瘤或白血病病史;④其它部位無淋巴瘤同時合并。并采用WHO(2008)造血與淋巴組織腫瘤分類和2016年修訂版的分類標準重新分類[4],分期依據(jù)Ann Arbor的分期標準,同時參照Hans算法[5](CDl0、Bcl-6和MUM-1)將DLBCL分為GCB型和non-GCB型。5例標本均被歸為PB-DLBCL,均為女性患者,發(fā)病年齡48~70歲,中位年齡59.2歲,均表現(xiàn)為單側乳腺無痛性包塊進行性增大,其中左乳3例,右乳2例。5例均伴有同側腋窩淋巴結受累,為臨床II E期。術前臨床診斷均傾向為乳腺癌,其中3例行乳腺單純切除術(病例1、2和3),1例行乳腺改良根治術(病例4),1例行乳腺病損切除術(病例5),術后患者均采用化療聯(lián)合放療的治療方案,大多有緩解,采用電話隨訪,隨訪截止日期為2018年6月,隨訪期內,有2例復發(fā)(病例3和4),分別于7和19個月后死亡;2例(病例2和5)健在,分別已存活12和72個月;另外一例(病例1)失訪(表1)。
標本均經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常規(guī)石蠟包埋,切片厚度3μm,切片后行HE染色,光鏡下觀察。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采用SP法,具體操作步驟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一抗包括LCA、PCK、CD20 、CD79a、CD3、CD5 、CDl0、Bcl-2、Bcl-6、MUM-1和Ki-67,均購于Dako公司。
EBV編碼的小RNA(EBER)采用原位雜交法在石蠟切片中進行EBER檢測,探針購自北京中杉金橋公司,具體操作步驟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反應均設相應的陽性及陰性對照。
病例1:乳腺單純切除術標本1個,切開其內可見一最大徑4.6cm的灰白腫塊;病例2:乳腺單純切除術標本1個,切開其內可見一最大徑2.3cm的灰白腫塊;病例3:乳腺單純切除術標本1個,切開其內可見一最大徑12.5cm的灰白腫塊;病例4:乳腺改良根治術標本1個,切開其內可見一最大徑3.6cm的灰白腫塊;病例5:乳腺病損切除術標本1個,腫物最大徑6.3cm(圖1A,圖1B)。5例腫塊切面均灰白、灰黃色、質嫩、局部細膩可見壞死。
在5例PB-DLBCL中,鏡下見乳腺正常結構被破壞,殘存部分導管和小葉(圖2A),成片的異型淋巴樣細胞在乳腺小葉、導管周圍、間質及周圍脂肪組織中彌漫浸潤性生長,瘤細胞中等偏大,核空泡狀,可見一個或多個核仁,類似免疫母細胞樣細胞或中心母細胞樣細胞,核分裂象易見(圖2B)。
在5例PB-DLBCL中,腫瘤細胞呈LCA、CD20(圖2C)、CD79a和MUM-1(圖2D)陽性, CD3和PCK陰性,其余指標因病例不同存在差異。病例1:腫瘤細胞CD5、CD10、BCL-6和BCL-2陰性,Ki67 LI約70%;病例2:腫瘤細胞BCL-6陽性,而CD5、CD10和BCL-2陰性,Ki67 LI約60%;病例3:腫瘤細胞CD5、BCL-2和BCL-6陽性,而CD10陰性,Ki67 LI約90%;病例:腫瘤細胞BCL-2和BCL-6陽性,而CD5和CD10陰性,Ki67 LI約80%;病例5:腫瘤細胞CD10(圖2E)和BCL-2陽性,而CD5和BCL-6陰性,Ki67 LI約70%(圖2F);在5例PB-DLBCL中,僅病例5為GCB型,其余4例均為non-GCB型。
圖1 乳腺病損的切除術標本。A,腫物的最大徑為6.3cm;B,腫物的切面灰白、質嫩,可見壞死Fig. 1 Resection specimen of breast lesions. A, the maximum diameter of the mass is 6.3cm; B, the cut surface of the mass is gray, tender and necrotic
5例EBER原位雜交均陰性。
PBL的發(fā)病率很低,在乳腺惡性腫瘤中所占的比例不足0.5%,雖然在乳腺組織中可以發(fā)生多種類型的淋巴瘤[6],但PB-DLBCL仍然是PBL中最常見的組織學亞型[3],盡管PB-DLBCL是PBL最常見的類型,但其發(fā)生率在國內外報道存在差異,國外報道占40%~70%[7],國內比例高于國外,約占82.2%~93.8%[8]。WHO分類中,PBL的診斷標準為:腫瘤局限于乳腺和/或僅累及同側腋窩淋巴結,且無其它部位淋巴瘤病史[9]。 本研究中的5例PB-DLBCL均符合該診斷標準。
PB-DLBCL是一種罕見的且臨床預后差的惡性腫瘤,幾乎均為女性,男性極其罕見。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的中位年齡為60歲[8]。本研究中5例均為女性,發(fā)病年齡48~70歲,中位年齡59.2歲,與國外報道較一致。PB-DLBCL患者常表現(xiàn)為無痛性單側乳腺腫塊進行增大,伴或不伴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右側受累多見,尤其是右乳外上象限。該臨床表現(xiàn)與乳腺癌相似,極易誤診。PB-DLBCL患者很少出現(xiàn)皮膚水腫、收縮、紅斑及乳頭凹陷等癥狀[7],故當病理及臨床醫(yī)生初診懷疑乳腺癌但不伴此臨床特征時,要考慮PBL的可能。本研究中的5例PB-DLBCL,除發(fā)病部位外(左側3例,右側2例),其余均與文獻較一致。由于PB-DLBCL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xiàn)及影像學診斷特點,術前和乳腺癌難以鑒別,故PB-DLBCL主要依靠病理活檢及免疫表型確診。故大多數(shù)患者首先通過選擇腫塊細針穿刺、腫塊切除或乳腺切除術后,再行組織病理學檢查和免疫組化染色方法,才最終能得到明確的診斷。乳腺癌的大體標本一般呈灰白、實性、質硬改變,而本研究中的5例患者標本切面均呈灰白、灰黃色、質嫩、局部細膩可見壞死。鏡下見乳腺正常結構被破壞,殘存部分導管和小葉,成片的異型淋巴樣細胞在乳腺小葉、導管周圍、間質及周圍脂肪組織中彌漫浸潤性生長,瘤細胞中等偏大,核空泡狀,可見一個或多個核仁,類似免疫母細胞樣細胞或中心母細胞樣細胞,核分裂象易見。免疫表型上,腫瘤細胞上皮源性標記物(PCK、EMA)陰性,B細胞標記物(CD20、CD79α)陽性,部分病例可表達Bcl-2,少數(shù)病例表達CD5。對于MUM-1、CD10、BCL-6的表達水平因不同病例而異。本組5例PB-DLBCL中,基本均符合上述特征。根據(jù)Hans算法[5]的標準,將DLBCL分為GCB型和non-GCB型。PB-DLBCL以non-GCB型多見,占2/3以上[9]。本組5個病例中,1例為GCB型,4例為non-GCB型,與文獻報道類似。
圖2 乳腺腫瘤的組織病理學檢查。A,乳腺正常結構被破壞,殘存部分導管和小葉;B,中等偏大的瘤細胞在乳腺小葉、導管周圍、間質及周圍脂肪組織中彌漫浸潤性生長;C,腫瘤細胞CD20呈彌漫胞膜陽性;D,腫瘤細胞MUM-1呈彌漫胞核陽性;E,腫瘤細胞CD10呈彌漫胞膜陽性;F,腫瘤細胞Ki67呈彌漫胞核陽性;比例尺,100μmFig. 2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breast tumor. A, the normal structure of the mammary gland is destroyed, remaining only part of the gland ducts and lea flets; B, the medium-large size tumor cells in diffuse form in filtrated the lobules of mammary gland, the periductal, interstitial tissue and surrounding adipose tissue; C, CD20 shows diffusely positive membranous staining in the tumor cells; D, MUM-1 shows diffusely positive nuclear staining in the tumor cells; E, CD10 shows diffusely positive membranous staining in the tumor cells; F, Ki67 shows diffusely positive nuclear staining in the tumor cells; scale bar, 100μm
PB-DLBCL是一種罕見的起源于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其臨床及影像學的表現(xiàn)與乳腺癌類似,故患者就診時大多以乳腺癌收治入院并進行手術。值得注意的是,在快速病理診斷時,鏡下若見成片的腫瘤細胞在殘余的乳腺小葉、導管周圍、間質及周圍脂肪組織中彌漫浸潤性生長,且缺乏黏附性,未見原位癌結構時,應考慮PBL的可能性,并等待常規(guī)病理檢測及免疫組化以明確分型。由于乳腺結構復雜,惡性腫瘤種類繁多,其診斷及鑒別診斷尤為重要,需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①乳腺浸潤性小葉癌:表現(xiàn)為間質中單個細胞浸潤或線狀生長方式,癌細胞單一且彌漫,間質少,缺乏粘附性,極易誤診為DLBCL,但癌細胞胞漿偏紅染、不少細胞的胞漿內可出現(xiàn)黏液和空泡,同時可伴有小葉原位癌;癌細胞CK、EMA和CK34βE12陽性,B細胞標記物陰性。
②硬化性淋巴細胞性乳腺炎:常表現(xiàn)為乳暈下可觸及的界限清楚的包塊,行組織穿刺時易誤診,鏡下見小葉內、小葉、導管及血管周圍致密的成熟性小淋巴細胞浸潤,病變呈多結節(jié)分布而非DLBCL的彌漫性;間質呈纖維硬化性背景;免疫標記提示淋巴細胞以B細胞為主,多克隆性。
③粒細胞肉瘤:白血病累及乳腺,以粒細胞肉瘤相對常見,粒細胞可表現(xiàn)為不同的分化階段,胞漿偏紅,可出現(xiàn)分化的紅染性顆粒;免疫表型MPO、CD43、CD117陽性,B細胞標記物陰性。
④髓樣癌:癌細胞呈合體細胞生長方式,缺乏腺管及原位癌結構,細胞體積大,胞漿豐富,核仁明顯,間質中可見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免疫表型為上皮性,可與其鑒別。
表1 5例PB-DLBCL的臨床病理特點Tab. 1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5 cases of PB-DLBCL
目前針對PB-DLBCL的治療指南仍缺乏統(tǒng)一的治療標準[10],對于PB-DLBCL患者來說,行乳腺切除術對治療并無益處,既不能改善生存率也不能減少復發(fā)的風險。研究表明,外科手術僅為獲取滿足病理診斷的組織,微創(chuàng)手術是較好的選擇,因為大范圍手術可能會增加復發(fā)的風險,而且切除腋窩組織也不能增加治療優(yōu)勢,反而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故化療(CHOP或R-CHOP方案)聯(lián)合放療依然是目前最成功的治療方案[11]。CHOP方案的藥物由環(huán)磷酰胺、長春新堿、阿霉素以及潑尼松組成,而RCHOP方案則在CHOP方案的基礎上加用利妥昔單抗(Rituximab)?;熅唧w方案為首先使用CHOP或R-CHOP方案治療,獲得完全緩解后再化療≥6個周期,以后在無瘤期間亦需每年定期化療l -2周期,持續(xù)2~3年。PB-DLBCL患者的預后較差,5年無病生存率為40%~60%,5年總生存率(OS)為53%~63%。關于影響預后的因素,文獻報道不一。在PB-DLBCL中,CD5陽性比CD5陰性者預后差,non-GCB型較GCB型的5年OS低,預后差,且在non-GCB-DLBCL中,BCL-2陽性的較BCL-2陰性者差,且non-GCB-DLBCL患者即使加用Rituximab化療方案亦不能改善預后[12]。本研究中有2例復發(fā)可能與CD5或BCL-2表達及non-GCB型有關。本研究中共隨訪5例患者,1例已失訪,2例已死亡,2例仍生存,生存期分別為12和72個月。
總之,PB-DLBCL是PBL最常見的組織學亞型,其細胞起源分型大部分為non-GCB型,小部分為GCB型,且主要見于女性,常表現(xiàn)為無痛性單側乳腺腫塊伴或不伴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右側受累多見。其臨床表現(xiàn)與乳腺癌難以區(qū)別,主要依靠病理活檢及免疫表型確診。值得注意的是,在做快速冷凍病理診斷時,若鏡下見腫瘤細胞彌漫性浸潤且缺乏黏附性,未見原位癌結構,要考慮PB-DLBCL的可能。目前治療方案尚未達成共識,推薦方案為化療(CHOP/R-CHOP)聯(lián)合放療等綜合治療為主,乳腺切除及根治術對患者預后有害無益,故手術僅作為診斷用途,推薦空心針穿刺活檢后行免疫組織化學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