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年
這些帝王之劍,在古籍上都有記載,劍身上刻有圖案與篆書,是無價之寶。在各種寶劍中,以龍泉劍最為有名。
爐火隨著風(fēng)箱的拉動,發(fā)出滋滋的響聲。一塊長方形的鐵塊,被熊熊的爐火煅燒得通體鮮紅。兩位腰圓膀粗的鑄劍工,掄起鐵錘一陣鍛打,一時火星四濺。我站在龍泉的一個鑄劍工棚里,觀看著劍的生產(chǎn)工藝流程。耳邊,仿佛響起了詩人對龍泉劍的禮贊:“千錘百煉方成品,圖案七星刻上邊”。
春秋時歐冶子鑄劍于龍泉秦溪山麓的傳說,為龍泉劍增添了神奇、優(yōu)美的意韻?!对浇^書》載:歐冶子“鑿茨山,泄其溪,取山中鐵英,作劍三枚,曰‘龍淵‘秦阿‘工布”。龍泉原名龍淵,因劍得名,因唐代避高祖李淵諱,改名龍泉。在龍泉城南的秦溪山邊,有一個劍池湖遺址,是歐冶子鑄劍的地方。當年,秦溪山南側(cè)有七口井,如北斗星般分布,古井后有古松,井水甘冽,用此井的水淬劍,能增加剛度,不易銹蝕。這七口古井,在歷經(jīng)二千多年的歲月磨礪后,現(xiàn)剩一口,古松也不見了。千百年來,歐冶子的鑄劍技藝卻綿綿不絕,一直流傳下來。在龍泉,處處可見歐冶子的傳人,為了紀念歐冶子,都在生產(chǎn)的劍上刻七顆星。
后人在秦溪山麓建立的歐冶子將軍廟,仍香火頗旺,已成一大景觀?!跺居钔ㄖ尽份d:“歐冶子廟,在龍泉縣南五里劍池湖前。相傳歐冶子乃吳王闔閭大夫時,常鑄劍于此,或為淬劍。湖旁有古遺鐵,人間得之此。”“春秋吳越,劍師神工。秦溪山下,劍池湖畔。歐冶運巧,劍號龍淵。北斗耀奇,潛龍在淵。龍光九城,劍氣千秋。將軍功績,龍劍之祖?!痹趧硞凃\的詠讀聲中,一股延續(xù)了幾千年的凜凜劍氣,在秦溪山麓回蕩……
一塊厚厚的長方形鐵塊,在鑄劍工人的多次煉燒、鍛打下,漸漸變長變薄。從一塊長方形的厚鐵塊到鑄成的一把劍,至少要鍛打幾千下,勞動強度大,可想而知。制作一把劍,少則三四天,多則需五六天,經(jīng)過鍛打、淬火、鏟削、銼光、磨礪、刻花、試劍、裝鞘等幾十道工序。相傳歐冶子在龍泉鑄劍,當?shù)谝粚Υ菩蹌﹁T成時,忽然化作一道金光射向天空,頃刻又變成一龍一鳳。后人不忘歐冶子鑄劍的功績,就在劍上刻龍鳳圖案,幾千年來一直如此。
我來到龍泉青瓷寶劍園區(qū),徜徉在一家家寶劍鋪中,琳瑯滿目的各式寶劍令我大開眼界。
在古代冷兵器家族中,劍是一種源遠流長的短兵器。東漢劍作為軍隊的標準裝備而出現(xiàn)在軍事舞臺上。東漢以后,各種新式武器的流行,劍的實用功能逐漸弱化,佩劍卻成為一種地位和榮譽的象征。歷代帝王都為自己鑄有心愛之劍,《晉書》載:“漢制,自天子至百官無不佩劍 。”這些帝王之劍,在古籍上都有記載,劍身上刻有圖案與篆書,是無價之寶。在各種寶劍中,以龍泉劍最為有名。
我們都稱自己是炎黃子孫,而黃帝則是傳說中最早的鑄劍者。傳說中,黃帝有很多發(fā)明,包括養(yǎng)蠶、舟車、文字、音律、醫(yī)藥、算術(shù)等,所以黃帝又被稱為“人文始祖”。在竹簡《孫臏兵法·勢備》一文中,有記載:“黃帝造劍”。在《廣黃帝本行記》中,也有“軒轅帝采首山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其上”的記載。
更富有神話色彩的記載,當數(shù)“豐城劍氣”的典故?!拔锶A天寶,龍光射斗牛之墟。”這是唐代詩人王勃在千古名篇《滕王閣序》中的詩句。這龍光,是指寶劍的光,斗、牛是天上星座的名稱。龍光射斗牛,是指寶劍發(fā)出的光,一直射到天空的星座上。一把劍的毫光,是無論如何不會像功率強大的射光燈一樣,光柱直射天空的??晒湃藚s想到了,這可能是古人對寶劍的崇拜所致,充滿著浪漫的情懷。王勃為什么將寶劍的光稱為龍光呢?因為這把劍就是龍泉寶劍。在這句詩里,王勃就是用了“豐城劍氣”的典故。這同歐冶子為楚王鑄的龍淵劍有關(guān)。龍泉重建的劍池亭,亭柱上的楹聯(lián)就是:“龍光昭九城,劍氣貫千秋”。
相傳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龍淵、秦阿二劍為秦始皇所得。一次,秦始皇出巡全國時,乘船行于鄱陽湖,突遇風(fēng)浪,驚濤拍船。隨從人員說這是水妖作怪,秦始皇聽了大怒,立即取出龍淵、秦阿寶劍,命人埋于豐水之源,以壓邪鎮(zhèn)妖。后秦始皇死于出巡途中,兩劍也就不知去向了。
晉代,龍淵、秦阿二劍又重現(xiàn)于世。西晉初年,斗、牛星座間常有一團紫氣。宰相張華召來對天文有較深造詣的豫章人雷煥,夜觀天象。雷煥認為,這紫氣是寶劍之精光,出現(xiàn)在豫章豐城方向。于是,張華派他當豐城縣令,暗中找尋。結(jié)果,在豐城地下挖出一石匣,內(nèi)有雙劍,一名龍淵,一名秦阿。因為這兩把劍是稀世之物,所以后人就用“豐城劍氣”來形容杰出人才或?qū)氋F之物。然而,張華死后,龍淵劍又不知去向。雷煥死后,其子雷華帶秦阿劍途經(jīng)延平津,劍忽然從腰間躍出落水。派人下水尋找,竟看見兩條長龍翻騰而去。龍淵劍和秦阿劍又丟失了。
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亦真亦幻,美麗動聽,令人對龍泉劍產(chǎn)生無限遐想。在千百年的歲月長河里,龍泉劍的各種傳說就這樣在民間流傳著,綿延不絕。一把劍要在人世間流傳,事實上也是十分艱難。龍泉的劍業(yè)幾度興衰,八十年代初,龍泉出現(xiàn)了陳阿金劍鋪。接著,沈廣隆劍鋪、龍淵劍廠、千字號寶劍廠、萬字號寶劍廠等劍鋪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能工巧匠層出不窮,在歷次全國武術(shù)器械比賽和評比中,龍泉寶劍都獨占鰲頭。劍,從冷兵器時代的一種武器,到如今逐漸變成了一種文化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