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凱龍
地偏海隅的潮汕鄉(xiāng)村,至今保留以宗祠為中心,次要建筑圍繞宗祠展開的聚族而居傳統(tǒng),發(fā)展出諸如“下山虎”、“四點金”、“駟馬拖車”等以天井為中心的中軸對稱、向心圍合的民居建筑;這些建筑形式與中原古代府第式民居有一定的淵源關(guān)系,本文就此問題進行探討,以闡明潮汕民居在保存?zhèn)鹘y(tǒng)建筑文化方面的特殊價值。
地偏海隅的潮汕鄉(xiāng)村,至今依然保留著古代世家大族聚族而居的傳統(tǒng),有很多聚居人數(shù)動輒過萬的巨大村寨,它們多由一兩個以大宗祠為中心的封閉圍合、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大型民居群落構(gòu)成,此即“源于古老的地主莊院,以后因當(dāng)?shù)馗畹俟痰淖谧逯疲蛊溲葑優(yōu)閹ёo厝與后包的形式”的“從厝式”民居。
圖 1 潮汕蓮花山下的澄海隆都侯邦七落,為華僑回鄉(xiāng)所建巨宅
聚族而居曾是古代北方士族的主要居住方式。東漢以后,隨著宗族宗法制度的完善,出現(xiàn)了一批顯有特權(quán)和地位的門閥士族。在漢末魏晉動亂年代,這些士族聚集鄉(xiāng)黨,依山筑壘,紛紛建起圍墻環(huán)繞,有望樓角樓的“塢壁”以自衛(wèi),宋元之際的歷史學(xué)家胡三省對塢壁的注釋是:“城之小者曰塢。天下兵爭,聚眾筑塢以自守,未有朝命,故自為塢主”(《資治通鑒》“永嘉四年七月”條,胡三省注釋)?!端螘ね踯矀鳌氛f:“北土重同姓,謂之骨肉?!眽]壁內(nèi)部以塢主為宗家,以塢民為宗子,以宗祠為中心實行宗法制。當(dāng)時最大的塢壁可容納萬戶以上,所謂“一宗將萬室,煙火相接,比屋而居”(《通典》卷3,《鄉(xiāng)黨》引宋孝王撰《關(guān)東風(fēng)俗傳》,中華書局校點本,1988年版第62頁),其規(guī)模十分巨大。
圖2 河北安平漢墓壁畫中有望樓的“塢壁”
后來,隨著戰(zhàn)亂的加劇,這些士族便紛紛南奔,部分進入福建,唐代林胥在《閩中記》言:“永嘉之亂,中原士族林、黃、陳、鄭四姓入閩?!苯酉聛淼陌彩分畞y又使“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李白詩),如歐陽修所言:“是時天下大亂,中朝人士以嶺外最遠,可以辟地,多游焉;唐世名臣謫死南方者往往有子孫,或當(dāng)時仕宦遭亂不得還者,皆客嶺表”(《新五代史》卷六十五),紛紛遷入僻遠的潮汕定居。
潮人過去常自稱“河老”,外地人則稱潮人為“福老”,“河老”指自河南來者,“福老”則指來自福建而間接徙自晉豫的中原遺族?!昂永稀焙汀案@稀钡牡絹硎钩鄙恰傲黠L(fēng)遺韻、衣冠習(xí)氣,熏陶漸染,故習(xí)漸變,而俗庶幾中州”。遷潮之后,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和士族之間,士族與土著之間生存空間的爭奪,加之后倭寇的襲擾,潛藏于心靈深處的“恐懼”意識被重新喚起,于是沿用祖先的方法,挖壕溝、筑寨墻、設(shè)望樓、貯武器、聚宗族、擁私兵,建造“塢壁”式的圍寨以聚居。清人張海珊《聚民論》中言“閩廣之間,其俗尤重聚居,多或萬余家,少亦數(shù)百家”(見《清經(jīng)世文編》卷58,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1464頁) 。饒宗頤主撰民國《潮汕志兵防志》也言 “古時大亂,鄉(xiāng)無不寨?!碑?dāng)時潮汕有寨269 個(見第8冊168頁,潮州修志館1949年版)。古代中原“煙火相接,比屋而居”聚居場面得以重現(xiàn)。
與此同時,由于唐以后朝廷采取打擊士族的措施,如科舉制的出現(xiàn),使北方士族逐漸瓦解,五代分裂,兩宋或北或南,元又都于北方,首都附近難于培養(yǎng)出世代巨族,加之政權(quán)更迭,士族南遷,以至入明以后,“中原北方雖號甲族,無有過千丁者,戶口之寡,族性之衰, 與江南相去敻絕”。原來“比屋而居”大型聚落逐為單門獨戶的“四廂式”民居所取代,而江南地區(qū)由于后來“資本主義的萌芽”,個體經(jīng)濟發(fā)展,注重私人隱私的獨立宅院逐漸流行,村落也多由單門獨戶的個體建筑組合而成,未能形成規(guī)模巨大的“塢壁”式宗族聚居場面(見余英編《中國東南系建筑區(qū)系類型研究》: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出版,2001年12月)。
光緒《潮汕志》言:“潮人營宮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繼絕嗣,重祀田。”為了凝聚宗族,潮汕“塢壁”式的圍寨均以大宗祠為中心,次要建筑圍繞宗祠展開,發(fā)展出諸如“下山虎”、“四點金”、“駟馬拖車”、“百鳥朝凰”等多樣建筑形式(也稱為“府第式”民居) 。
圖3 以家廟為中心,由六十多座民居環(huán)繞大宗祠組成的長美村一角
“下山虎” (又稱“爬獅”)是潮汕民居的最基本合院單位。其形狀如下山之虎或爬行之獅:以大門為嘴,二個前房為前爪,稱“伸手”,后廳為肚,廳兩旁二間大房為后爪,有如渾身是勁,張開大口,吸納天地精氣,時時蓄勢待發(fā)的獅虎。為了最大限度地吸納貯藏精氣,它的大門還被做成凹斗形式,使整個建筑成嘴闊、徑窄(內(nèi)門框)、肚大的如葫蘆般的富于變化的空間,以達到藏風(fēng)聚氣的目的。
“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傳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圖》中可見其前身,其格局與云南白族的“一顆印”也頗為相似。
圖4 揭陽市普寧燎原鎮(zhèn)泥溝村一棟獨立“下山虎”
圖5 潮汕民居“下山虎” 的淵源
如在“下山虎”前加上前座,就成了四角上各有一如“金” 字的房間壓角的四合院。 這種四屋相對壓角,中涵一庭或一室的四合院子,在潮汕被稱為 “四點金”。和“下山虎”一樣,“四點金”形制十分古老,在傳為唐代大詩人畫家王維所繪的《輞川圖卷》(北宋郭忠恕和元代商琦都有臨本存世,分別藏于美國西雅圖美術(shù)館和日本圣福寺)中,就可見到一座結(jié)構(gòu)與“四點金”十分相似的四合院——“竹里館”。
“四點金”后面的大廳是祭祖的地方,兩邊的“大房”是長輩居住的臥室,門廳兩側(cè)的“下房”是晚輩與仆人的居室,天井左右有回廊和南北廳,有的還有兩間小房,作廚房或柴草房用,又稱“格仔”?!案褡小迸c大房之間有通外面的側(cè)門,稱子孫門,取多子多孫出入之意。
圖6 潮汕民居“四點金”
“四點金”方正對稱的格局極易擴展為宗祠和家廟。潮汕的宗祠就是在“四點金”的基礎(chǔ)上擴建而成的:如將“四點金”回廊兩側(cè)的“格仔” 和天井與后廳之間的“隔閃”(隔斷), 以及后廳和左右大房的墻統(tǒng)統(tǒng)被拆去,使堂與堂,堂與廳之間相聯(lián),成為一個以中庭為中心的上下左右四廳相向有如繁體的“亞”字形空間結(jié)構(gòu),在大堂放上祖先靈位及神器,就成了可以祭祖的二進祠堂。王國維在《明堂寢廟通考》中言古代宗廟、明堂、宮寢“皆為四屋相對,中涵一庭或一室”,指的就是這種布局。
“四點金”和北京四合院比較,可看出二者的不同:同為四面閉合,但北京四合院院落較大但不一定在中心,寬大的庭院是由一系列房屋和聯(lián)廊“圍”合而成的;“四點金”則房房相接,左右對稱、緊湊簡練,北方寬大的庭院被縮小為天井,方正的天井位于中庭,好似是“挖”出來的。北京四合院的大門不在中軸線而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上,因為京都之地皇權(quán)甚重、制度嚴密,只有皇帝的宮殿和廟宇能夠居中面南,一般“四合院”不能和皇宮一樣在南面中央開門,而應(yīng)依先天八卦(即伏羲八卦)將大門開在西北角(為艮,艮為山)或東南角(為兌,兌為澤)上,這樣才能使“山澤通氣”。由于先天八卦宋代以后才在北方開始流行(參閱王其鈞《圖說民居》: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4,7),故對之前已隨潮人南遷的潮汕民居影響不大,“四點金”基本上還是依照古制把門開在中軸在線,居中而面南。
圖7 “四點金”與北京四合院和唐宋民居比較
以“四點金”為基本單位,在縱向上串聯(lián)一座或數(shù)座“四點金”,就成了多進的祠堂,兩旁再分別并聯(lián)上兩座規(guī)模小一點的“四點金”小宗祠,成為中間大、兩邊小的五座“四點金”相連,再在左右各加上二排的從厝,在后面加上后包就成了潮汕最著名的 “駟馬拖車”?!榜嗰R拖車” 以中間祠堂象征“車”,左右兩邊象征著拖車的“馬”,“馬”的數(shù)量可以根據(jù)需要不斷增加,這樣就形成一個既向中心凝聚又可向外擴展的大型民居群落,子孫門就按輩份的大小井然有序地分住在相應(yīng)的房子(本地稱房頭)里。
圖8 以多進的大宗祠為車,兩邊建筑為馬的“駟馬拖車”
另一著名的大型群落是“百鳥朝凰”,也以祠堂為中心發(fā)展而來,不過要有一百間朝向宗祠連成一體才夠規(guī)格,清代大吏丁日昌的光祿公祠,即以中間一座二進祠堂為中心,組合成一類于繁體的“興”字形建筑格局,“興”上半部主體建筑有房96間,下半部為東西四個齋房,共計100間,是名符其實的“百鳥朝凰”。
圖9 建于清同治年間的光祿公祠,為“興”字形建筑格局的“百鳥朝凰”
“駟馬拖車”和“百鳥朝凰”都屬于“從厝式”大型居宅,將它們和以北京故宮為代表的“帝王府”比較,可看出其結(jié)構(gòu)上相似之處:“從厝式”民居以形體最為高大端嚴,裝飾最為豪華氣派的大宗祠為主體和建筑中心(如故宮的太和殿),然后是圍著繞它按尊卑順序依次在左右展開的小宗祠,以及附帶的包屋或從厝(如故宮的東西宮),有的還在四面設(shè)更樓(如故宮的角樓),外有寨城池塘和環(huán)繞的溝渠(如故宮的宮墻和護城),前面有寬闊的陽埕(如天安門廣場)。由是可見,潮汕大型“從厝式” 那對外封閉、中軸對稱、形體端莊,等級森嚴,向中心凝聚的建筑格局,確與故宮的布局有一定的相似性,也許正是這種相似性。
另外,“從厝式”民居“祠宅合一”的建筑形式還和古代大型寺院接近。將“駟馬拖車” 與當(dāng)代建筑史家傳熹年據(jù)唐代《戒壇圖經(jīng)》的描述而繪的律宗寺院相比較,其格局如出一轍。這是因為從魏晉開始,士族中風(fēng)行“舍宅為寺”,據(jù)《建康實錄》載,自東晉康帝至簡文帝三十年間,共置寺十二所,其中由王公士族舍宅為寺的就有七所,其數(shù)竟然過半,以至于出現(xiàn)相鄰數(shù)座宅第并舍為寺的情形。潮汕“忠順世家”的祖宗之一,唐代的陳邕因在謫居地漳州筑室逾制,因設(shè)有鐘鼓樓臺而被誣為“逆謀”,不得不“舍宅為寺”,今漳州的南山寺即是。連著名的王維“輞川山莊”,最后也為亡母故“施莊為寺”。從這些事例可知,漢唐時代的王公貴族的“府第”和寺廟是可以互換的,其結(jié)構(gòu)也應(yīng)是相似的。這就是“駟馬拖車” 和唐代大型寺院相似的原因。
可見,潮汕鄉(xiāng)村眾多的向心圍合、中軸對稱、排列整齊、形體端嚴的“從厝式”民居群落,確實在形制和結(jié)構(gòu)上保留著很多漢唐時代的建筑遺制,應(yīng)是當(dāng)時在中原地區(qū)流行的“府第式”民居建筑體系在潮汕的復(fù)制和遷延。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在本地頗為流行的“京都帝王府,潮汕百姓家”和“潮州厝(“厝”即屋的俗稱),王宮起”之說法!
圖10 以“駟馬拖車”與“百鳥朝凰”為主體的普寧德安里老中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