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享譽世界的挪威藝術家。他是美術史上最令人難忘和最具標志性面孔的創(chuàng)造者,是西方表現(xiàn)主義的先驅。在他的一生中,生命、悲劇、疾病、絕望、愛情、死亡等一直是他人生的代名詞,他的畫風是表現(xiàn)主義形成的前奏,作品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他對內心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 20 世紀初德國表現(xiàn)主義的成長產生重要影響。他創(chuàng)新的技法,以及對色彩和黑暗題材的大膽運用與當時人們日漸轉變的心態(tài)和觀點產生了共鳴,這也使他成為最早的“現(xiàn)代”藝術家之一。
《愛德華·蒙克:愛與焦慮》(Edvard Munch: Love and Angst )展覽已于4月11日至7月21日在大英博物館展出,這是45年來英國與奧斯陸蒙克博物館合作的最大一次蒙克版畫展。展覽涵蓋了藝術家從1890年代到1900年代創(chuàng)作的83幅作品。其中有50件版畫來自奧斯陸蒙克博物館。現(xiàn)場將呈現(xiàn)這位挪威藝術家對于復雜而時常充滿憂慮的人類情感的表達。
除了“恐懼”“焦慮”之外,展覽的主題還包括“女性”。本次蒙克最負盛名作品《吶喊》的珍貴石版畫原作將作為重點展品在“焦慮和分離”板塊展出,這一板塊還包括一幅與《吶喊》相關的素描《絕望》。為了讓觀眾進一步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現(xiàn)場還將展出從未在倫敦公開的版畫原板,它們將出現(xiàn)在相應的版畫旁邊。
此次《愛與焦慮》版畫展抓住了蒙克藝術創(chuàng)作神話的精髓。在19世紀90年代,蒙克不僅僅是在勾畫過往的感知,更是在挖掘精神狀態(tài)的符號。作為對比,我們可以看看19世紀晚期其余象征主義藝術的案例,比如高更(Gauguin)和奧迪隆·雷東(Odilon Redon)。蒙克的符號是最鮮明、最普世的。這里幾乎所有的版畫都有油畫版本,但版畫絕不是次等的,它們才是蒙克藝術帝國的核心。如果他想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情感符號語言,他的形象就必須是可復制的。蒙克的色彩,包括他那崇高的黑色帶來的感官愉悅,終究是比內容次要的。無論是油畫還是版畫,他的藝術都在你的腦海中縈繞。岸邊孤獨的人、戴著帽子游走城市的“行尸走肉”、被嫉妒占據的年輕人的臉龐,展覽充滿了這樣讓人難忘的畫面。
蒙克有充分的理由覺得自己遭受詛咒。他在19世紀的挪威長大,被疾病和死亡所裹挾。這里最令人沮喪的圖景并非象征主義,而是事實。此次展出的《病孩》(The Sick Child)描繪了他年僅15歲的姐姐索菲亞患病的情景,肺病將奪去她的生命,她消瘦而臉色蒼白,還未脫盡童稚的氣質,靠在一個白色的大枕頭上。畫中她的痛苦表情縈繞不去,與一位悲痛欲絕的老婦人緊緊地握著雙手。銅版畫干刻技法狂放、隨意,整幅畫面色調灰暗低沉,悲劇氣氛濃烈。
對蒙克來說,這個病中的孩子成為了一種記錄他絕望情緒的載體,以及他的愧疚,因為他成為了活下來的那一個,他需要面對自己對逝去親人的感受。姐姐死后40多年時間里,蒙克曾多次回到這一深深影響到他的創(chuàng)傷事件中,并以此主題繪制了多幅作品。策展人Giulia Bartrum評價蒙克作品中“完全流露出姐姐去世時的情感”?!恫『ⅰ?892年在柏林展出時引發(fā)了丑聞,因為當時人們并不習慣在繪畫中再現(xiàn)死亡時的痛苦,并對作品中的“未完成感”嗤之以鼻,于是展覽在一周內便被迫結束,但與此同時,作品中與印象派的“割裂”在藝術先鋒中獲得了極高的贊譽。
此次大英博物館的展覽中,一大亮點便是一幅蒙克和未婚妻Tulla Larsen的自畫像。1902年,在蒙克未婚妻Tulla Larsen的臥室中發(fā)出了激烈的爭吵聲音和槍響。蒙克在扭打中左手中彈,兩個指節(jié)飛出五米遠。而后,這一幅繪有蒙克和Tulla Larsen的肖像畫被作者一分為二。此次是它們首次被并排陳列。
與未婚妻的分離被認為是蒙克陷入戲劇性困境生活的關鍵。我們不難看出,整幅作品基調晦暗,男人臉上的紅與女人臉上的灰白成強烈的反差?!霸跓釕倨?,蒙克完成了這幅非凡的肖像?!辈哒谷薌iulia Bartram說,“他看起來臉紅了,而她卻有點厭倦。如今兩幅作品都收藏于蒙克家族?!?/p>
Giulia Bartram希望觀眾能看到蒙克女性作品的重要性,她認為蒙克的女性肖像是被忽略的明星?!懊煽伺c女性的關系非常復雜,身體上他對女性有所畏懼,這種畏懼和緊張或許來源于他的精神疾病。”Giulia Bartram說。
蒙克作品中對情緒的表達幾乎占據了他的整個藝術生涯,而藝術家與各色女人的糾葛更是讓這種情緒得到了充分的升華。在版畫《嫉妒》中,性感奔放的女人,與其他男人調情,半裸露的身體充斥著情欲與挑逗,男人面部放大靠前,空洞的眼神直勾勾的目視前方。伴隨著緊張、焦慮與不安,讓我們很容易聯(lián)想起現(xiàn)實情感中的傷害。
蒙克曾在日記中提到過“女人是一種很有樂趣的動物,我想我應只畫女人”。而現(xiàn)實生活中,女人卻也是藝術家痛苦的根源。他在《吸血鬼》中將男女的情欲想象成一個女人在蠶食一個男人,女人對他來說是恐懼的,他一生都如畫中的男人一般被動,受脅迫地被吞噬。在經歷了幾次生死之戀后,蒙克盡管心灰意冷,然而他還是不能忘情于女人。他不斷地換女人,不斷地投入感情,又不斷地沮喪失望,女人給他靈感,也讓他徹底陷入癲狂。
《焦慮》(Anxiety)描繪了一群蒼白的、樣貌詭奇的面孔,表現(xiàn)了蒙克對人群不可名狀的恐懼和陌生感。策展人Bartrum認為,這幅作品會讓在倫敦感到孤獨的人產生共鳴。蒙克對同一主題版畫的雙版本創(chuàng)作,是他在木刻技法上的一次嘗試。他很快就抓住了這種媒介的潛力,將木頭本身的紋理顯露出來,并通過木塊上的粗糙鑿痕來傳達荒涼的主題。雖然黑色版本傳達了一種特別黑暗與憂郁的情緒,但紅色版本卻暗含與血液或日落時超凡脫俗的玫瑰色光照的聯(lián)系。蒙克的版畫制作方法亦非常具有實驗性,他經常在版畫中改變用墨,在各種印象感覺之間變換,尤其是在他的木刻版畫中,他也會將不同技法用于同一主題。在他的作品《焦慮》中,蒙克在嘗試木刻之前先制作了石版畫。雖然蒙克的社會壓力和疏離主題在所有版本中都得到傳達,但各個作品之間形式和技法的差異體現(xiàn)了多種的意義上和情感上細微的差別。
蒙克一生總共創(chuàng)作了4個版本的《吶喊》。大英博物館展出的是其中的石板畫《吶喊》( 1895)版本,這幅版畫由奧斯陸的一個私人藏家所有。在20世紀早期,這是蒙克作品最廣為流傳的一個版本。
當莫奈在描繪風景的時候,蒙克正在探索愛和欲望,嫉妒和焦慮,憂傷和情緒失控,這些情感在《吶喊》中一覽無余。黑白色的《吶喊》石版畫如同炸彈一般擊中你的心。天空是扭曲而顫動的木紋。黑色的褶皺映射著海岸,如同一層層含著悲愴的漣漪,凝固在一座孤獨的教堂塔樓之上。你看著它,仿佛看著心臟監(jiān)測器。脈動在空間中回響放大,你會感受到幽閉恐懼癥般的壓迫,就像蒙克所描繪的現(xiàn)代靈魂的普世形象所遭受的折磨那樣。策展人Giulia Bartrum說道:“作品在情感上的影響無疑是重要的。蒙克精神上的不穩(wěn)定和精神疾病,這在當時是個重大的主題,也是他所試圖去描繪的。任何嘗試表達人類大腦內部運行的事物在今天都能產生巨大的共鳴?!?/p>
這是一件消弭距離的藝術作品。即使在描繪絕望、孤獨和死亡的時候,蒙克也以一種肯定我們彼此溝通能力的方式來描繪。他讓你感到痛苦,也給你留下靈感。這是一場展示了我們?yōu)楹涡枰囆g的展覽。否則,我們怎能聽到彼此的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