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話》作者劉一達
如果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后出現的大量流行語,是對傳統(tǒng)北京土話的沖擊,那么,進入21世紀網絡時代出現的網絡語言,可以說是對北京土話的一次大顛覆。
以網絡語言為代表的新生代語言,大膽地叫板傳統(tǒng),毫無束縛地創(chuàng)造,或者說編造新的詞匯,使傳統(tǒng)的語言書寫習慣和發(fā)音規(guī)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瓦解,并無可奈何地看著它大行其道。
網絡時代的發(fā)展迅雷不及掩耳,從“BP機”到“大哥大”,用了七八年的時間;從臺式電腦到到手提電腦,用了五六年時間;從筆記本電腦到手機用了三四年時間;從微博到微信,只用了兩年時間,用戶就發(fā)展上億,現在全國的手機微信用戶至少4個億,面對這樣的空間,語言作為交流工具焉有不變之理?
在網絡的虛擬空間,當理念變成撒了歡的野馬,在思想的原野上馳騁的時候,語言就成了人們想象的翅膀,任何人也無法拔掉它的羽毛。您雖然不習慣、不理解、不認同這類語言,但對不起,您無法堵住網民的嘴,讓他們不說。
因為,當你正在對這個詞犯矯情的時候,可能又出現了幾十個,甚至幾百個新詞兒。您說您有脾氣嗎?所以網絡時代的流行語,不叫流行語,叫“熱詞”。這個詞兒看著就燙人,也許就是網絡時代的語言特征。
試舉幾個網絡時代語言變化的例子:
過去叫“開會”,現在叫“論壇”;
過去叫“單位”,現在叫“機構”;
過去叫“集體”,現在叫“團隊”;
過去叫“目錄”,現在叫“菜單”;
過去叫“隱蔽”,現在叫“雪藏”;
過去叫“家蹲兒”,現在叫“宅男”;
過去叫“痛快”,現在叫“爽歪歪”;
過去叫“發(fā)瘋耍潑”,現在叫“非理性亢奮”;
過去叫“以前”,現在叫“過往”;
過去叫“精瘦”,現在叫“骨感”;
過去叫“減肥”,現在叫“塑身”;
過去叫“叫花子”,現在叫“犀利哥”;
過去叫“半老徐娘”,現在叫“資深美女”;
過去叫“張揚”,現在叫“刷存在感”;
過去叫“搞小團伙”,現在叫“建朋友圈兒”;
過去叫“關系緊密”,現在叫“零距離接觸”;
過去叫“鐵哥兒們”,現在叫“戰(zhàn)略合作伙伴”;
過去叫“沉默”,現在叫“潛水”;
過去叫“欣賞”,現在叫“點贊”,等等。
毫無疑問,這些熱詞都冒著熱氣兒,帶有一種新鮮感和新奇感,讓人覺得挺好玩兒,正因為如此,人們才對這類語言發(fā)生興趣,同時,也不由自主地跟著說,無形之中起到了傳播的作用,很快使它成為新的流行語。
細琢磨,網絡時代的熱詞,第一個來源肯定出自網絡。因為人們的生活已經被“網”住了,您想不沾“網”,或者脫離“網”幾乎是不可能的。當七八十歲的老人都離不開手機的時候,您就明白什么是網絡時代了。
網絡時代的主要信息傳播是手機的微信、微博。幾年前,有個詞叫“一網打盡”,意思是不用看報看電視,要知天下事,只要上網,全都能知道?,F在是“一微打盡”,手機微信已經一統(tǒng)天下,微信的編輯叫“小編”,微信的寫手叫“大 V”、“公知”,還有一批“段子手”、“噴子”等等,他們幾乎每天都能制造出熱詞來炫目,贏得點擊率。
插圖李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