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有句俗話:沒有走遍“九門”、“四閣”,講不出“十八個獅子對面笑”、“過橋不見橋”、“過廟不見廟”這些所在,就不夠稱為“老貴陽人”。今天,我們就來擺一擺貴陽“九門”的老掌故。
老東門
明代稱武勝門,清代稱昭文門。在今文昌巷,文昌閣就建在老東門的月城上,尚存一段古城墻,墻高二丈七尺,城門曾被毀,前幾年修復(fù)。城門有聯(lián):“樓佇蟾光先人座,山隨龍勢遠(yuǎn)穿城”。
新東門
在今黔靈東路與余家巷交匯處,因次于城內(nèi)之東門而得名。城門有聯(lián):“谷播元辰農(nóng)待雨,花探上巳女如云”。寫出了城門的田園景色。
大西門
明代稱圣泉門,清代稱振武門。在今交通街與瑞金中路交匯處。舊時門外多為菜地,市西一帶只有幾戶人家,河岸皆為稻田,城門不很熱鬧,但到市西的桂月寺、華家松山、后期的慈母園等都要由此經(jīng)過。有門聯(lián):“近聽河聲宜洗馬,遠(yuǎn)窺山意欲搏獅”。
大南門
南門在今新華路上的南明橋頭處。明代稱朝京門,清代稱迎恩門,這是通往貴州南部惠水、長順、羅甸等地古驛道必經(jīng)之地。在今大南門南明橋北轉(zhuǎn)盤處,舊境不見,改建為大南街心花園,塑蘭花城雕。(清)王覆升《春日同人集飲文昌閣看桃李》一詩寫道:“花氣襲衣裙,晴光透林壑。郊原浮青蔥,桃李遍城郭。”描繪的就是東門的美好景色。
北門
又稱布德門。在今噴水池,是舊城與新城的分界線,也是連接舊城和新城的通道。1927年周西成主政貴州,修城內(nèi)馬路,城門被拆除,南北遂貫通。1929年毛光翔在此筑臺塑周西成銅像一座,俗稱“銅像臺”,解放后改建為街心花園,如今成為各民族節(jié)日的慶典場所。在修筑外城后,北門已起不到什么作用,逐漸成了集市的場地?!绑细枋锸兄惺?,冠蓋千家城外城?!睂β?lián)點(diǎn)出了當(dāng)時北門的場景。
次南門
明代稱德化門,清代稱廣濟(jì)門。城門在今都司路西端,原古城墻上建有回龍寺、關(guān)帝廟,解放后寺廟改建,墻長雜草,一片荒涼。因居南偏西,名曰次南。次南門有聯(lián):“排闥雙峰青對峙,繞城二水翠交流”。
紅邊門
從此門出可通洪邊十二碼頭(今開陽),《黔詩紀(jì)略》載有一首題為《出洪邊門》詩:“重來下馬叩荊扉,半畝荒園蝶亂飛。橋北數(shù)家留過客,青山如舊主人非。”
六廣門
從此門出可通六廣(今修文縣)?!瓣P(guān)雄北控三巴遠(yuǎn),江險西圍六廣深?!边@條路是明代通水西的要道。后來,六廣門變?yōu)橘F陽集中賣水場所之一。城門外原是一大片桑樹林,楊森任貴州省主席時,伐樹而建體育場,就是現(xiàn)在的六廣門體育場。
威清門
俗稱威西門,在今威清路,即黔靈西路上端。因此門可通威清衛(wèi)(即今之清鎮(zhèn)市。清鎮(zhèn)系由威清衛(wèi)、鎮(zhèn)西衛(wèi)各取一字合稱得名),有門聯(lián):“蜂挺獅形爭巽位,嶺穿龍脈演乾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