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眾所周知,學得好未必考得好,學生學習較好但考試發(fā)揮失常的例子并不少見,因此考生需要注意,在考試中除解題實力之外,應(yīng)試策略也是助力考場發(fā)揮的一方面。筆者在本文中以高考為例,著重探討助力考試的應(yīng)試策略。
首先要做到“有備而來”:考生在參加高考之前,要充分了解高考考情,如考試范圍、考試題型、考試難度以及高頻考點等,由此便可有針對性地復習來提高解題效率;其次要做到“日積月累”:考生要通過平時的練習逐步提升解題實力,將每一道題都當作高考題目求解,注重解題的程序化、模型化和答題的模塊化,加強解題思維的方向性、周密性和嚴謹性,不斷提升以下解題層次:讀得懂→想得通→解得對→做得快→講得清,同時也要從模擬考試中總結(jié)自身情況,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為自己量身定制應(yīng)試方案,把握好考試解題速度和準確率的切合點、時間分配以及取舍等;最后要做到“臨危不亂”:正式參加考試時要自信、冷靜、專注,解題方案盡量按既定方案進行。在注意規(guī)范的同時,注重得分效率,結(jié)合策略,膽大心細,靈活處理。在考試規(guī)則范圍內(nèi)“不擇手段”得分,充分發(fā)揮,展現(xiàn)實力。
以下是筆者結(jié)合歷年高考真題示例總結(jié)的各種應(yīng)試策略,以求拋磚引玉:
考生在考試之前要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應(yīng)試方案,避免期望過高,導致心理負擔過重,影響考試發(fā)揮。筆者不建議老師強求學生“確保會做的題目不丟分”,因為所謂“確保”,將會增加時間成本,而即便如此,結(jié)果也未必盡如人意,所以考生既要盡量避免無謂的丟分,也要容許自己有合理的失誤。這樣對待考試反而有助于學生在考場正常發(fā)揮,甚至超水平發(fā)揮。
考生開考后應(yīng)一邊“撿分”(把不需要過多思索便能高效得分的題作答),一邊瀏覽整份試卷,對整份試卷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shù),以利于整個考試過程中的時間分配和臨時處理。
即便考生要考入“雙一流”院校,物理也容許丟掉十幾分。高考考場上的理科綜合考試使絕大多數(shù)考生感到時間緊迫。所以,考場答題當以得分效率為重,會做的題高效率做,不會做的題延后做,即在時間不夠的情況下得分效率低的題暫時放棄,先挑得分效率高的題目解答!有些題看起來不能完美解答或沒有思路,但并不意味著不能高效得分,例如實驗題中的讀數(shù)類。
【例1】(2017年全國卷Ⅰ·22)(5分)某探究小組為了研究小車在桌面上的直線運動,用自制“滴水計時器”計量時間。實驗前,將該計時器固定在小車旁,如圖(a)所示。實驗時,保持桌面水平,用手輕推一下小車。在小車運動過程中,滴水計時器等時間間隔地滴下小水滴,圖(b)記錄了桌面上連續(xù)的6個水滴的位置。(已知滴水計時器每30 s內(nèi)共滴下46個小水滴)
圖(a)
圖(b)
(1)由圖(b)可知,小車在桌面上是________(填“從右向左”或“從左向右”)運動的。
(2)該小組同學根據(jù)圖(b)的數(shù)據(jù)判斷出小車做勻變速運動。小車運動到圖(b)中A點位置時的速度大小為________m/s,加速度大小為________m/s2。(結(jié)果均保留2位有效數(shù)字)
例1中第一問一般水平的考生大略瀏覽即可“揀分”,但第二問的瞬時速度和加速度的計算即便會做也因計算量過大導致效率較低,應(yīng)當暫時不算,留待以后!
高考理科綜合總答題時間150分鐘滿分300分,標準效率是2分/分鐘。個人認為一般情況下,選擇題第14~21題得分效率最高,但也并不是每道選擇題得分效率都非常高。而實驗題第23題因閱讀量過大而且有一定難度導致得分效率較低,但其中有部分空填起來容易,得分效率也較高可先“揀分”!第25題若想完美解題效率是很低的,但第一問效率不至于太低,可考慮相對優(yōu)先做答。
【例2】(2017年全國卷Ⅰ25)(20分)真空中存在電場強度大小為E1的勻強電場,一帶電油滴在該電場中豎直向上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大小為v0。在油滴處于位置A時,將電場強度的大小突然增大到某值,但保持其方向不變。持續(xù)一段時間t1后,又突然將電場反向,但保持其大小不變;再持續(xù)同樣一段時間后,油滴運動到B點。重力加速度大小為g。
(1)求油滴運動到B點時的速度;
(2)求增大后的電場強度的大??;為保證后來的電場強度比原來的大,試給出相應(yīng)的t1和v0應(yīng)滿足的條件。已知不存在電場時,油滴以初速度v0做豎直上拋運動的最大高度恰好等于B、A兩點間距離的兩倍。
例2第一問一般水平的考生不難在3到5分鐘內(nèi)解答,如此得分效率不算低;而第二問則難度較大,大多數(shù)同學不得不主動選擇放棄或部分放棄。
很多同學解題失誤后,經(jīng)常借口看錯了或者是漏看了,輕易地放過自己,忽略其多次看錯或看漏的必然性,同時也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機會,殊不知其問題的根本在于審題習慣欠佳,閱讀題目時急于求成,沒有養(yǎng)成確認一些簡單信息的意識:例如花幾秒鐘確認一下哪幾道是單項選擇題、哪幾道是多項選擇題,如果是說法類選擇題,花1秒鐘確認一下是要求選正確選項還是錯誤選項??忌趯忣}時很大程度上是被動接收信息,而沒有主動去理解和逐一清理、確認解題所需信息(對象的特征量和初始態(tài)、所處情境和受力情況、運動過程以及待解問題。筆者把這比方成“看電影”要弄清人物及相互關(guān)系、場景、劇情和大結(jié)局,解題就是“寫影評”)和建立正確的物理模型,從而導致諸多無謂失誤。
【例3】(2013年全國卷Ⅰ·14)如圖是伽利略1604年做斜面實驗時的一頁手稿照片,照片左上角的三列數(shù)據(jù)如下表。表中第二列是時間,第三列是物體沿斜面運動的距離,第一列是伽利略在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時添加的。根據(jù)表中的數(shù)據(jù),伽利略可以得出的結(jié)論是
( )
11324213093298164526255824366119249716006482104
A.物體具有慣性
B.斜面傾角一定時,加速度與質(zhì)量無關(guān)
C.物體運動的距離與時間的平方成正比
D.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與重力加速度成正比
例3失誤的考生解答時忽略了“根據(jù)表中的數(shù)據(jù)”,先入為主選出第一個正確結(jié)論A項,導致高考“送分題”丟了分。
【例4】(2018年全國卷Ⅰ·18)如圖,abc是豎直面內(nèi)的光滑固定軌道,ab水平,長度為2R;bc是半徑為R的四分之一圓弧,與ab相切于b點。一質(zhì)量為m的小球,始終受到與重力大小相等的水平外力的作用,自a點處從靜止開始向右運動。重力加速度大小為g。小球從a點開始運動到其軌跡最高點,機械能的增量為
( )
A.2mgRB.4mgRC.5mgRD.6mgR
例4失誤的考生解答時忽略了“軌跡最高點”,先入為主以為是計算“軌道最高點”;或者是忽略了“增量”,直接計算機械能。時間花了,分數(shù)丟了!
選擇題相對其他題型的優(yōu)勢就是題目提供4個選項,考生不一定正面全部計算,只求能甄別出正確選項即可!可是,很多考生總習慣于把選擇題當填空題來解,這樣選擇題的優(yōu)勢就蕩然無存了。選擇題不僅題數(shù)多,分值高,而且解答策略性最強,要想考得更理想,考生們必須加強策略性解答,更高效率地得分,節(jié)約出更多的時間來解決其他相對低效得分的題。筆者給考生的建議是:
如果你物理預期考到60分,可用30分鐘來解答選擇題,爭取拿到30多分,其他題目需主動放棄較多;如果你物理預期考到80分,可用20分鐘來解答選擇題;如果你物理預期考到100分以上,只可用10分鐘左右來解答選擇題,爭取拿到42分以上。
預期較高的考生,雖然“戰(zhàn)斗力”強悍,可如果每道題正面剛碰,也很難在10分鐘內(nèi)完美解決8道選擇題!他們講究程序,遵守原則,每道題瀏覽選項并對比,分類,先簡后繁,先定性后定量考慮各選項。而且正所謂“藝高人膽大”,必須“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特值法、極值法、排除法、測量法、中心選項法、直覺判斷法……
預期較低的考生,看起來解答選擇題時間充裕些,但他們“戰(zhàn)斗力”也弱,要想拿到自己理想的分數(shù),殊非易事!所以了解“十八般武藝”并嘗試掌握自有好處,其中尤其是筆者的獨門絕技:測量法、中心選項法。
【例5】(2017年全國卷Ⅱ·17)如圖,半圓形光滑軌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半圓的直徑與地面垂直。一小物塊以速度v從軌道下端滑入軌道,并從軌道上端水平飛出,小物塊落地點到軌道下端的距離與軌道半徑有關(guān),此距離最大時對應(yīng)的軌道半徑為(重力加速度大小為g)
( )
【例6】(2009年全國卷Ⅱ·20)以初速度v0豎直向上拋出一質(zhì)量為m的小物體。假定物塊所受的空氣阻力f大小不變。已知重力加速度為g,則物體上升的最大高度和返回到原拋出點的速率分別為
( )
例6中如果筆者們?yōu)g覽、對比各選項,并注意到上升階段小物體所受合力是mg+f而不是mg+2f,下降階段小物體所受合力是mg-f,不需要計算即可選出A。當然這樣解題真可謂“藝高人膽大”。
中心選項法:命題老師精心命制一道四選一的選擇題,考生如果按常規(guī)途徑去解,只有達成命題老師的所有考查意圖,才能選出正確選項;如果考生哪個環(huán)節(jié)考慮不周,則會選出相應(yīng)的錯誤選項。因此,錯誤選項都應(yīng)該和正確選項似是而非,正確選項應(yīng)處于中心地位。因此,一道選擇題只要能找到中心選項,十之八九就是正確選項,鮮有反例!
【例7】(2015年全國卷Ⅰ·17)如圖,一半徑為R、粗糙程度處處相同的半圓形軌道豎直固定放置,直徑POQ水平。一質(zhì)量為m的質(zhì)點自P點上方高度R處由靜止開始下落,恰好從P點進入軌道。質(zhì)點滑到軌道最低點N時,對軌道的壓力為4mg,g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用W表示質(zhì)點從P點運動到N點的過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則
( )
例7的4個選項中,顯然,A、C第一討論項相同,C、D第二討論項相同,C為中心選項。故選C。
在筆者的授課中也有學生表示懷疑:萬一錯了怎么辦?筆者想說:90%以上的正確率,幾乎沒有時間成本,這已是綜合考量多因素后的較好方法,按常規(guī)途徑達到90%以上的正確率幾乎不可能!
測量法:花10元錢,準備一套作圖、測量工具,也許有意想不到的效用,助力你的高考!高考試題題圖非常準確,必要時考生自己也可以借助于作圖工具準確作出題圖。有時學生們限于數(shù)學能力,急切之間論證不了數(shù)學關(guān)系,直接測量得出結(jié)論不失為權(quán)宜之策。
【例8】(2016年全國卷Ⅲ·17)如圖,兩個輕環(huán)a和b套在位于豎直面內(nèi)的一段固定圓弧上;一細線穿過兩輕環(huán),其兩端各系一質(zhì)量為m的小球。在a和b之間的細線上懸掛一小物塊。平衡時,a、b間的距離恰好等于圓弧的半徑。不計所有摩擦。小物塊的質(zhì)量為
( )
C.mD.2m
例8中如果考生測得懸掛小物塊的兩股細線夾角為120度,則極易選出C。本題難就難在通過數(shù)理方法嚴密推導得到這一結(jié)論。
為求更高效地解題,考生們都想尋找巧解,“戰(zhàn)斗力”強悍的高預期考生尤甚。常規(guī)方法為基礎(chǔ),適用范圍廣,容易想到,通俗易懂,方便閱卷老師閱卷;巧解當然效率高,但可遷移性較差,屬小眾思維,一旦大意失誤,大概會導致閱卷老師誤判!因此,考生平時應(yīng)當首先掌握好常規(guī)方法。
巧解可能有靈感的因素,但并非空穴來風,常規(guī)方法刪繁就簡,成就巧解。深思巧解本質(zhì),總結(jié)巧解來源,例如轉(zhuǎn)換視角(參考系)、轉(zhuǎn)換討論方式(能量分析)、整體分析、數(shù)形結(jié)合分析、充分積累,利用現(xiàn)成結(jié)論、強悍的數(shù)學能力等。
綜上所述,巧解巧在平時,考場上則“功到自然成”,切不可刻意強求!如果是選擇題能巧解最好,但解答題為方便閱卷老師理清你的思路起見,筆者強烈建議必要時按巧解計算,否則按常規(guī)方法規(guī)范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