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嬋,黎 琴,黃明麗,廖美英,羅顏艷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11)
干眼癥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引起淚液的質(zhì)或量的異常使淚膜穩(wěn)定性下降,而導致眼部不適和(或)眼表組織病變特征的一類疾?。?]。患者常出現(xiàn)眼部異物感、干澀、癢、畏光、流淚、視力下降、視疲勞等不適,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對該病的治療主要采用眼部滴人工淚液以濕潤角結膜,但對眼部不適癥狀的改善非常有限,且人工淚液大多含有防腐劑,易造成眼表的二次損害。近年來,筆者采用自擬中藥熱敷聯(lián)合雷火灸治療干眼癥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xiàn)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來我院眼科就診的干眼癥患者120例,均為兩眼發(fā)病,共240只眼。病例均符合干眼癥的臨床診斷標準,遵循知情同意原則,按納入患者的就診順序,隨機分為4組,即中藥熱敷+雷火灸+人工淚液組(A組),中藥熱敷+人工淚液組(B組),雷火灸+人工淚液組(C組),人工淚液組(D組),每組各30例(60只眼)。4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4組一般資料比較 (x±s)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制訂:①患者自覺有異物感、干澀、癢、畏光、流淚、視力下降、視疲勞等癥狀;②淚膜破裂時間≤10 s;③淚液分泌實驗(Schirmer test I)<10 mm/5 min;④以上3項中任意2項陽性者即可診斷為干眼癥。
1.3 排除標準 ①因某種原因不能或不愿參加者;②有精神病史或智力和語言交流障礙者;③依從性差,不能按時接受治療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⑤患其它眼表性疾病者,如角結膜炎、沙眼、過敏性結膜炎、麥粒腫等;⑥患者近期有眼部手術史及眼外傷史。上述有一項符合即排除。
2.1 中藥熱敷 將菊花、石斛、玄參、葛根、麥冬、丹參、川芎、柴胡、薄荷、石決明、五味子、密蒙花等裝入布袋封口,置于鍋內(nèi)隔水蒸15~20 min,蒸熱后取出敷眼,護士先給患者閃敷,待溫度適宜(溫控器測溫約45℃)時持續(xù)熱敷眼部,溫度下降至37℃時,重新蒸熱熱敷包,方法同前,共敷眼30 min,每天1次。
2.2 雷火灸 雷火灸條由重慶市趙氏雷火灸傳統(tǒng)醫(yī)藥研究所生產(chǎn)。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頭直立,頭頸部后背倚靠在墻壁作支撐。施灸順序:①頭面部:先灸額頭,灸條距額頭3~5 cm,左右橫行灸2~3 min,灸至額頭皮膚微紅,然后橫行灸上眼眶、下眼眶2~3 min,待皮膚微紅后進行雀啄灸,火頭距離皮膚1~2 cm,以整個手腕的力量點穴,點穴9次,同時配合穴位按摩(以拇指或食指指腹按揉穴位),使熱力和藥力滲透到穴位。點穴和穴位按摩順序依次是印堂穴、攢竹穴、魚腰穴、絲竹空穴、四白穴、睛明穴、瞳子髎穴等。②輪換灸雙耳部:先在耳朵上回旋灸2~3 min,后在耳垂的中點雀啄點穴9次。③面口合谷收尾:在兩手的合谷穴回旋灸至皮膚微紅后加以雀啄灸點穴9次。以上每天1次。
2.3 人工淚液滴眼 選擇玻璃酸鈉滴眼液(參天制藥有限公司,商品名:愛麗)滴雙眼,4次/天。
A組采用中藥熱敷+雷火灸+人工淚液滴眼治療,B組采用中藥熱敷+人工淚液滴眼治療,C組采用雷火灸+人工淚液滴眼治療,D組單用人工淚液滴眼治療。療程均為14 d。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和率表示,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率的比較采用 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觀察指標 (1)臨床癥狀評分:參考文獻[3],χ2按0~9級標準對干眼癥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進行評分。根據(jù)癥狀發(fā)生的頻率、癥狀嚴重程度、角膜熒光染色情況進行評價,評價標準為:①癥狀發(fā)生的頻率:每周基本無癥狀出現(xiàn)計為0分,癥狀出現(xiàn)次數(shù)低于3次/周計為1分,癥狀出現(xiàn)次數(shù)4~6次/周計為2分,癥狀出現(xiàn)次數(shù)多于6次/周計為3分;②癥狀嚴重程度:無明顯眼部不適癥狀者計為0分,癥狀出現(xiàn)時休息后可緩解計為1分,癥狀影響工作生活,用藥才能緩解計為2分,癥狀嚴重影響工作生活,用藥不能緩解計為3分;③角膜熒光染色情況:無明顯熒光染色者計為0分,角膜散在點狀熒光染色者計為1分,角膜彌漫性點狀熒光染色者計為2分,角膜出現(xiàn)片狀熒光染色者計為3分。(2)淚膜破裂時間(Tear break uptime,BUT):BUT<10 s為異常。(3)淚液分泌量的變化:做淚液分泌實驗(Schirmer test I)<10 mm/5 min為異常。
3.2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擬定。療效指數(shù)(N)=(治療前臨床癥狀評分-治療后臨床癥狀評分)/治療前臨床癥狀評分×100%。療效指數(shù)(N)≥70%為顯效;30%≤N<70%為有效;N<30%為無效。
3.3 結果
3.3.1 4組療效比較 見表2。4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6951,P<0.05),A 組的療效優(yōu)于B、C、D 組。
表2 4組療效比較 (例)
3.3.2 4組干眼癥治療前后BUT、Schirmer test I比較 見表3。4組干眼癥治療前BUT、Schirmer test 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4組BUT及Schirmer test I評分均顯著提高,與同組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與B、C、D 組治療后比較,A組BUT及Schirmer test I評分均有顯著性差異(均P<0.05)。結果顯示中藥熱敷+雷火灸組+人工淚液(A組)能夠顯著改善干眼癥患者的臨床癥狀。
表3 4組治療前后BUT、Schirmer test I比較 (x±s)
干眼癥屬于中醫(yī)眼科的“白澀癥”范疇,造成干眼的主要原因一般認為與肝、脾、腎、肺的功能失調(diào)有關,肺陰不足,目失潤澤致干澀羞明;肝腎虧虛,不能輸布精微充養(yǎng)五臟,不能上榮于目而致目失濡養(yǎng),積而為疾;濕熱蘊脾,脾失升清,目竅失養(yǎng),發(fā)而為?。?]。中醫(yī)治療干眼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較常規(guī)人工淚液滴眼療效更為持久,復發(fā)率更低。齊博峰[5]報道,采用中醫(yī)療法結合人工淚液治療干眼癥臨床效果更顯著。
中藥熱敷是用布包裹中藥加熱后熱敷患眼,起到散寒除濕、活血通絡的作用[6]。中藥熱敷借助燙熨的熱力使藥性透入穴位或患處以發(fā)揮治療作用,開始需時時提起閃敷,以免燙傷,待藥包溫度降到45℃以后可置于治療部位持續(xù)不動,溫度過低則更換另一藥包,反復多次。熱敷集溫熱效應、經(jīng)絡效應、藥物局部滲透效應于一體,使藥物通過皮膚滲透、經(jīng)絡傳導直達病灶[7],從而促進淚液分泌,達到從外治內(nèi)、內(nèi)外兼治,最大限度發(fā)揮藥物的療效,具有明顯優(yōu)越性。本院自制的中藥熱敷包中含有菊花、石斛、玄參、葛根、麥冬、丹參、川芎、柴胡、薄荷、石決明、五味子、密蒙花等,其中菊花、薄荷、密蒙花清熱養(yǎng)肝,明目退翳,使目珠得潤,促進淚液分泌;石斛、麥冬滋陰潤肺,益胃生津,配五味子可補陰虛,強陰益精;川芎、丹參具有活血行氣,促進津液生成;柴胡、葛根退熱生津,疏肝解郁;石決明清肝明目退翳,從而達到治療作用。
雷火灸是由“雷火神針”改良而來,在艾絨中加入沉香、木香、乳香、羌活等藥物,具有祛風除濕、溫通經(jīng)絡、調(diào)和氣血、散寒止痛的作用[8]。雷火灸與傳統(tǒng)灸法相比,灸條更粗大易燃,火力更峻猛(充分燃燒時溫度可達240℃)、滲透力更強。雷火灸利用藥物燃燒時產(chǎn)生的熱量,刺激眼部相關穴位,提高眼部血液循環(huán),迅速促進眼部的新陳代謝和分泌功能,提高淚膜穩(wěn)定性,從而緩解干眼癥的癥狀[9]。耳是人體的全身縮影,在耳垂進行施灸可以運行氣血,從而滋養(yǎng)眼部。此外,我科根據(jù)近年針灸療法治療干眼癥的文獻資料,選取了其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眼周穴位作為雷火灸灸療的常用治療穴位,如睛明[10]、攢竹[11]、魚腰[12]、瞳子髎[13]、四白[10]。睛明、攢竹、魚腰、瞳子髎、四白、太陽是中醫(yī)治療眼部疾病常用的穴位,主治目赤腫痛、迎風流淚、視物不明、內(nèi)外翳障,刺激這些穴位可改善眼周氣血供應,從而消除眼睛疲勞和干澀;耳門、翳風、合谷諸穴位疏散風熱,益氣補陽,主治目赤腫痛、視物不明、雙目干澀。
本研究采用中藥熱敷聯(lián)合雷火灸治療干眼癥療效滿意,體現(xiàn)了兩者聯(lián)合治療干眼癥的優(yōu)勢,且操作方便、安全無創(chuàng)、簡便實用。本療法已獲廣西醫(yī)藥衛(wèi)生適宜技術推廣三等獎,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