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旦卓嘎 嚴 虹
“面積和面積單位”是小學“圖形與幾何”領域的重要內(nèi)容,面積概念的建立是學生空間觀念形成過程中一次重要的飛躍,它標志著兒童在認識一維空間的基礎上,開始認識二維空間。
本節(jié)課是《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內(nèi)容,在教學中借助實例及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理解面積的含義;使學生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感受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引導學生經(jīng)歷比較兩個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化;并能經(jīng)歷觀察、操作、想象等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師:小狗和小鴨兩個好朋友將要進行一場涂色比賽,誰先涂完,誰就贏。猜一下,誰能贏得這場比賽呢?為什么?(出示課件)
生:小狗贏定了,因為速度快。
生:我認為小鴨能贏,因為它涂色的紙張要小一點。
師:你真會觀察,小鴨涂色的紙張小一點,因此小鴨會先涂完。
(1)摸一摸。
師:請大家拿出數(shù)學書,用手掌摸一下它的封面,有什么感覺?
生:它比我的手掌要大一點。
生:摸上去很光滑,平平的。
師:數(shù)學書除了封面以外,還有哪些面?你找到了嗎?
師:原來數(shù)學書上的這些面有大小,有的大一點,有的小一點。
(2)找一找。
師:你能找到一些身邊有面的物體嗎?
生:桌子的面,黑板的面,凳子的面……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創(chuàng)設兩只小動物涂色比賽的情境,把學生帶進有趣的數(shù)學學習中。學生通過“摸一摸”“找一找”等操作活動,直觀感知到物體上有“面”,并且感受到“面是有大小”的,為學生從經(jīng)歷“面的經(jīng)驗”到“面積的認知”這一過程積累和豐富活動經(jīng)驗。】
師:剛才我們找到的這些物體的表面,有的大、有的小,這些物體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們的面積。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有關(guān)“面積”的知識。
師:我們剛才摸的數(shù)學書的封面比課桌的桌面小,就可以說“數(shù)學書封面的面積比課桌桌面的面積小?!闭l能舉出一些例子,像老師一樣來說一說?
生:黑板的面積比桌面的面積要大;數(shù)學書封面的面積比我的手掌要大……
(1)課件依次出示平面圖形。
師:老師請來了以前學過的圖形朋友,看看分別是哪些圖形?
讓學生分別說出它們的名稱。(長方形、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正方形)
(2)感知面積。
師:現(xiàn)在我把這些圍成的平面圖形涂上顏色,這些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師:這樣一個圖,它有面積嗎?
生:因為這個圖形也是圍起來的平面圖形,所以它有面積。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完善面積的定義“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面積”。
師:我們發(fā)現(xiàn)物體的表面,或者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有大有小,有些我們直接用眼睛觀察就能比出它們的大小。這種方法叫做觀察法。下面這兩個圖形,哪個面積更大?同桌交流,說說各自的想法。(課件演示下圖)
生:用米尺量長和寬。
生:可以用一塊小木板去量。
生:可以把兩個圖形重疊在一起比,誰多出來,誰就大。
生:可以在它們上面畫小方格,誰的方格多,就知道誰大了。
師:你們真能干,想出來這么多好方法。的確,有時我們可以把這兩個圖形重疊在一起進行比較,這種方法叫做重疊法。剛才有同學提出可以在這兩個圖形上面畫小方格,是這樣嗎?(出示課件)
師:現(xiàn)在誰能來說一說這兩個圖形的大?。?/p>
生:第一個長方形有18 個小方格,第二個長方形有20 個小方格,第二個面積大一點。
師:看樣子,這樣數(shù)格子的方法在這里比觀察法和重疊法更加清楚。不僅可以比出兩個圖形的大小,我們還可以很清晰地知道每個圖形到底有多大。
師:數(shù)格法雖好,但是用大小不一樣的方格去量物體表面的大小,仍難以得出正確的答案。那么怎樣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呢?
生:必須統(tǒng)一規(guī)定方格的大小。
師:你們真聰明!國際上已經(jīng)有了統(tǒng)一的標準, 那就是面積單位。我們學習了面積單位以后就可以用它去度量面積了。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初步感知物體表面、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豐富學生對面積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面積概念,形成面積概念的正確表象,同時為學生由形象思維走向抽象思維搭建了橋梁。引導學生經(jīng)歷比較兩個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化,在比較中初步感受到要精確刻畫一個圖形的面積,需要先確定一個標準,用這個標準去度量,而這個度量的結(jié)果就是這個圖形的面積,在比較辨析中理解概念,從而實現(xiàn)概念的有效建構(gòu)?!?/p>
課件出示:邊長1 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 平方厘米。
學生觀察1 平方厘米紙片的形狀、大小。
師: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接近1 平方厘米?
師:看來大家都掌握了測量的方法, 那么下面請大家用1 平方厘米去量一下課桌面的面積是多少,你感覺怎么樣?
生:太慢了。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1 平方厘米這個單位太小了,量起來要很多次,太麻煩。
生:有沒有比平方厘米大一點的面積單位?
生:可以用平方分米。
師:你能說說什么是1 平方分米嗎?
生:是邊長1 分米的正方形。
師:誰能像1 平方厘米這樣,完整地說說什么是1 平方分米?
生:邊長是1 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 平方分米。
師:你能用什么辦法來記住1平方分米呢?(讓學生先自由說)
師:可以用手比劃一下1 平方分米的大小;可以畫一個1 平方分米;可以與同桌合作用1 平方分米量一下課桌的面積。選擇一種你喜歡的方式,來記住1 平方分米的大小。
師:接下來,我們還要認識一個常用的面積單位,它是?
生:平方米。
師:了不起,的確是“平方米”。誰能來介紹一下平方米呢?
師:(出示1 平方米的海報)估計一下,黑板大約多少平方米?1 平方米上能站多少個同學?我們一起做一個試驗。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認識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這三個面積單位,下面老師把它們放在一起。大家先看一看,再閉起眼睛想一想它們各有多大?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通過看一看、畫一畫、比一比、找一找、站一站等豐富的體驗活動,不僅引導學生要正確理解面積單位的含義,更讓學生建立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以幫助他們最終在頭腦中形成這些面積單位的明確概念,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p>
請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數(shù)學課本長20( );一塊手帕的面積是4( );鉛筆盒長19( );一個學校的面積是500( );課桌高70( )。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安排了讓學生填單位的練習,旨在引導學生不僅能認識面積單位,更能根據(jù)實際情況,學會合理選擇面積單位。同時,在這個練習中引導學生面對實際問題學會辨析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在比較辨析中更好地掌握概念的本質(zhì)?!?/p>
師:說說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你還有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課末讓學生說說學習后的收獲及提出問題,旨在引導學生學會整理、學會及時反思、學會歸納,并能學會提出問題,培養(yǎng)問題意識,這些能力都是學生后續(xù)進一步學習不可或缺的素養(yǎ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