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民
【摘要】近年來,隨著高考模式的改革,從傳統(tǒng)的文理分科考試轉變?yōu)椤?+3模式”考試,這一改革雖然具有諸多顯著優(yōu)勢,如靈活性強、顯著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高考成績更接近學生實際學習成績等,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與挑戰(zhàn)。因此,以新高考背景下高三復習教學工作為切入點,闡述提高學生歷史復習效率與質量的策略。
【關鍵詞】新高考背景 高三 歷史復習 策略
在我國教育體系高考模式中,新高考“3+3”模式相較于傳統(tǒng)高考模式而言,更為注重于對學生的多次選擇,通過將政治、歷史、地理等多個科目的選擇權分至各考生手中。新高考模式的主要優(yōu)勢筆者上述提及,學生可以通過自身學習興趣與學習基礎來靈活選擇各學科進行深入學習,不但擺脫了傳統(tǒng)文理科固定科目考試學習的限制,還提升了學生對于各學科的重視程度,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各項能力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然而在具有諸多顯著優(yōu)勢的新高考背景下,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與不足。因此,筆者以高三教學階段歷史復習為切入點,針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應高三復習對策。
(一)新高考背景下,歷史科目高考內容與教材總體知識體系的變化問題
在傳統(tǒng)高考模式下,高三教學階段的復習教學工作,教師往往更注重于引導學生復習重點考試內容,“押題”現(xiàn)象較為普遍。而隨著高考模式的改革,在新高考背景下,各學科教材的總體知識體系都有著一定程度的更改,而這也與傳統(tǒng)高考模式下的高三復習教學工作主要教學內容有所沖突。這一問題的主要影響因素與具體表現(xiàn)形式為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學生由于教材總體知識體系的轉變,對歷史學科重點復習內容的復習往往不全面,存在著一定的復習盲區(qū);另一方面,在傳統(tǒng)高考模式下,教師對于引導學生復習各學科高考涉獵較少方向的理論知識的重視程度較低,致使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三教學階段學生的實際復習效率低于預期效率。
(二)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高三歷史學科學生復習效率問題
在高三教學階段歷史學科學生復習過程中,往往與高一、高二教學階段的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著較大差異性,這一差異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學生往往缺乏自身獨立學習能力,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動力,致使在實際復習過程中,實際復習效率遠低于預期效率。而筆者將這一問題的主要影響因素分為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在歷史科目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對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能力與幫助其樹立良好學習習慣教學內容的重視度較低。另一方面,學生自身對于獨立學習的認知程度較低。在歷史科目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學生也缺乏對于提高自身獨立學習能力的了解程度與重視力度,因此在步入高三教學階段即將面臨高考時,由于教師將教學模式從講授理論知識轉變?yōu)橐龑W生自主復習時,尚未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獨立復習能力,使得實際復習效率遠低于預期效率。
(一)針對學生各學科知識掌握薄弱程度針對性制定復習計劃
在新高考背景下,由于實行“3+3”高考考試模式,致使部分學生出現(xiàn)根據(jù)自身學習興趣而選擇基礎較為薄弱的歷史學科作為考試科目的現(xiàn)象,因此教師應該根據(jù)各學生之間對于歷史學科知識體系實際掌握薄弱成都來針對性制定復習計劃,做到因材施教。筆者將這一措施分為以下兩點進行詳細闡述:
第一,教師針對學生學科學習基礎來劃分為不同層次。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更側重于制定學生統(tǒng)一復習計劃,而缺乏制定對于學習基礎、學習成績偏差較大學生群體之間的針對性復習計劃。因此,筆者建議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復習效率、學習基礎等多方面因素來劃分為不同層次,并針對不同層次之間學生群體的普遍知識掌握程度來制定復習計劃。例如在學習成績與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群體中,制定以歷史學科基礎知識,如各封建王朝的主要事例時間表為主的復習計劃,并以短期內提升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為主要復習目的;而在學習成績與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群體中,制定如各項歷史事件背后政治意義與現(xiàn)實意義為主的復習計劃,以增強學生對歷史學科各知識點的理解程度為主要復習目的。
第二,教師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復習效率。在高三教學階段歷史學科傳統(tǒng)復習教學工作中,教師往往依賴于教學課堂上重復講解復習內容、在自習課中監(jiān)督學生復習兩種教學方式,而缺乏從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提高學生復習效率,因此,筆者建議教師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復習效率。例如,在教學課堂中組織學生參加合作對抗類教學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在與小組成員共同協(xié)助溫習知識點的同時,還以小組為單位,不同小組之間進行復習效率的對抗。這一教學模式不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對抗意識,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主學習積極性。
第三,教師在構建各小組組織結構中,應著重注意將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機搭配。例如,復習小組的組員人數(shù)為10人時,應以“3、4、3”為組內結構,其意為三個學習成績較高的學生、四個學習成績位居中游的學生、以及3個學習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組成小組。而這一結構的優(yōu)勢在于,學習基礎較高的學生逐級提升其他學生的復習效率與學習基礎,并形成良性循環(huán)。例如,小組在溫習五四運動的原因、經(jīng)過以及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時,基礎較差的學生往往對五四運動以及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的理解程度偏低,并缺乏直觀感受程度。而小組內學習基礎較好的同學對其從各個層面進行講解,以此提高其學習基礎與復習效率。
(二)教師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自主復習能力
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應當注重及時轉變自身的形象,并將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自主復習能力為首要教學目的與主要教學內容,因此筆者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第一,在高三教學階段教師開展教學過程中,應堅持以學生自主復習為主體的復習原則。例如,在各類模擬考試以及課堂考試的試卷講解過程中,教師應將主要教學重心由講解試卷中常見的錯題,轉變?yōu)橄驅W生講解面對難題時常犯的慣性解題錯誤,以及類似錯誤的主要影響因素。例如,在講解甲午戰(zhàn)爭歷史章節(jié)時,不但向學生講述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各歷史節(jié)點與《馬關條約》具體條約,還應向學生講授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主要影響因素、甲午戰(zhàn)爭在晚清政權瓦解中起到的重要意義等。通過這一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對于復習過程中各類常犯錯誤與問題的自我檢討力度,并以此為基礎,潛移默化的提升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程度。
第二,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提高對于培養(yǎng)學生各項能力的重視程度。在教師引導學生復習過程中,應適當加強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復習能力。此外,教師在應以高考重點考試范圍為學生主要復習內容外,還應注重適當添加一些拓展類題目引導學生復習,如引導學生對《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等政策具體條例的深度解讀,以此從多層次、多角度理解歷史總體流程的必然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各年代之間較為鮮明的時代特征。
綜上所述,筆者針對現(xiàn)階段新高考背景下高三歷史學科學生復習及存在的問題為本文切入點,深入分析問題產(chǎn)生的因素,并提出上述幾點提高高三學生歷史學科復習效率的對策及建議。
參考文獻:
[1]崔賀.新高考模式下的歷史復習策略[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7.
[2]何東華.新高考模式下高三如何實現(xiàn)有效備考[J].新課程,2015.
[3]何仁忠.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選課模式初探[J].教師,2018.
[4]潘蘇東.高考科目設置體系的三層次選擇模式[J].教學與管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