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清新,卜長莉
(長春理工大學法學院,吉林長春,130022)
專業(yè)社會工作實務是一種相對復雜的互動實踐,社會工作者與案主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指引完預定的服務計劃。這一過程中實務技巧雖必不可少,但作為實踐先導的存在,專業(yè)價值觀更是社會工作核心理念的直接體現,也是社會工作者在社會層面上的專業(yè)責任的集中闡述。在構建社會工作專業(yè)標準的過程中,社會工作價值觀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撐和方向指引。社會工作價值觀的產生源于社會工作實踐層面的需求,對于促進專業(yè)社會工作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規(guī)范作用和現實意義。
人格特質是人與人之間差異性的集中體現,與此類似,不同的國家也有不同的“國格”,這是政治、經濟、歷史、環(huán)境等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文化就是這一“國格”最為集中的體現。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核心內質,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其影響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美之間相異的歷史發(fā)展路徑和社會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特質,而源于西方的專業(yè)社會工作必然天然地帶有西方價值觀色彩和倫理特色,這也致使專業(yè)社會工作在中國的發(fā)展不可避免地面臨著文化與倫理的挑戰(zhàn)。如何塑造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的社會工作專業(yè)價值觀、讓社會工作能夠真正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也就成為了一個重要議題。本文從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出發(fā),以中美兩國文化差異為導向,對中美社會工作專業(yè)價值觀進行比較研究,分析雙方價值觀差異產生的文化原因和文化背景,并進一步探討如何建立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專業(yè)價值觀。
與我們理解的一般意義上的文化概念不同,相比較于“文學、藝術”等側重于思想領域的含義,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中,文化被賦予了更加廣義的內涵。組織成員不僅有自我認知,并且在長時間的積累過程中,特定環(huán)境內的組織成員會在頭腦中形成某種集體共識,這一共識是組織價值觀形成的基礎,這種廣義的文化含義就是霍夫斯泰德在文化維度理論中采用的概念?;舴蛩固┑抡J為,國家之間文化差異集中體現在價值觀層面上,他將這些差異劃分為五個維度:即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guī)避、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男性視角與女性視角以及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文化維度理論雖最初應用于管理學領域,但隨著這一理論的逐漸完善,它也呈現出多學科交叉發(fā)展的趨勢。
“權力距離”即在一個特定環(huán)境當中,成員對權力分配不平等的接納程度。不同的國家對權力賦予的定義千差萬別,加之歷史文化的諸多影響,使社會成員對于權力存在不同的認知?;舴蛩固┑抡J為,在權力距離指數比較高的國家,社會成員對于不平等的接納程度更高,對于權力分配不均的情況鮮少表現出反抗情緒;在權力距離指數較低的國家,社會成員對不平等的容忍度較低,平權思想深入人心,權力狀態(tài)也較為松散。
“不確定性規(guī)避”是指組織成員在不確定或未知情境下感到不安的程度。這種心理狀態(tài)完全是人類的一種應激反應,在任何一個社會,人們都具有防范風險和不確定因素的思想,但是,這種思想在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所表現出來的程度是不同的。具體來說,在不確定性避免程度較低的社會當中,成員普遍帶有一種樂天情緒,在緊迫緊張的環(huán)境中往往更加淡定輕松,對于冒險會持有更加寬容的態(tài)度;而在不確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會當中,人們往往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具有高度的緊迫感。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是我們較為熟知的兩個概念,“個人主義”倡導人的獨立性,肯定個人的意義和價值,認為滿足個人的需求是社會發(fā)展的目標,個人利益先于集體利益;“集體主義”認為成員是組織中的成員,強調個人對集體的服從,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這樣的社會結構結合程度也較為緊密?!皞€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也是中美兩國核心價值觀差異性的集中體現。
“男性視角與女性視角”這一維度體現的是社會整體的性別角色的區(qū)別程度。在男性化視角占主體地位的國家中,性別角色區(qū)分明顯,男性通常占有主動權,處于支配地位,在這些國家中,社會性格大多傾向于男性化,對金錢和地位會給予更多的重視;而女性化視角的國家,其成員在處理問題時會采取更加溫和的方式,社會則更加注重和諧的人際關系,男性與女性在實踐過程中的性別差異并不明顯。
霍夫斯泰德在提出文化維度理論之初,并不包含“長期取向和短期取向”這一維度,但考慮到儒家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對中國的影響之后,霍夫斯泰德在前四個文化維度的基礎上增加了第五個維度: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伴L期取向與短期取向”指的是組織成員在進行決策時受過去的影響程度大還是受現在或將來的影響程度大。長期取向起導向作用的國家受未來的影響較大,更看重長遠的利益,崇尚持之以恒的品格,相比較于過程,更重視目標結果;而趨向于短期取向的國家則著眼于過去和現在,相比較于結果,更看重通往目標的過程。
霍夫斯泰德通過定量分析的方式,用文化維度指數的形式表明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間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文化是由各國的政治、經濟、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這種由實踐在歷史中累積產生的特殊產物很難在短時間內被輕易改變。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較為明顯,這些差異也會作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價值觀層面展現的差異性則更為復雜。這也就證明了源于西方的專業(yè)社會工作傳入我國后,會與中國的文化產生新的“化學反應”,原本的專業(yè)價值觀也就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環(huán)境。
上世紀70年代,IBM公司意圖在全球各地的工廠中實現管理程序的標準化,但是這里的標準化并不是無差別的標準化,國家之間的差異給標準化提出了新的難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霍夫斯泰德通過訪談和調查問卷的形式展開了全球范圍的調查,發(fā)現了這種差異與員工所在國家的文化之間的聯系,他用文化維度理論呈現出全球文化的地圖,用定量分析的形式描述了這種相對抽象的文化差異??v然這種理論最初出現是為了解決企業(yè)管理方面的問題,但是在一切社會活動中,文化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在社會價值觀這一層面。
由于筆者僅對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進行對比,故僅從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指數中截取中美兩國的相關數據(見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中美兩國在權力距離、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這三個文化維度上的差異相對較大。中國屬于高權力距離、集體主義和長期導向的國家,而美國則屬于低權力距離、個體主義和短期取向的國家。兩國在不確定性規(guī)避和男性視角與女性視角指數中得分比較接近,說明在霍夫斯泰德的調查研究中中美兩國在這兩個文化維度上差異不大,但是這僅是在企業(yè)層面這一有限范圍內的比較研究,現實社會的實踐過程中這些方面依然存在一定差別,這在社會工作專業(yè)價值觀中均有體現。
表1 霍夫斯泰德文化指數模型
筆者在這里所說的權力具有較為廣義的含義,它泛指社會關系中各種力量的合集,這里也不對權力作具體的區(qū)分。相較于中國,美國是權力距離較小的國家,即社會成員對“特權”較為排斥,對權力分配不平等較為抵觸。而中國是權力距離較大的國家,等級制度在封建社會時期處于統治地位,歷史發(fā)展到今天,這種不平等的社會制度雖然不復存在,但是它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依然存在?!安钚蚋窬帧钡娜穗H關系模式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而形成的,因此,不同的權力距離使中美兩國在專業(yè)社會工作關系建立的過程中呈現出迥異的價值導向。受“差序格局”的人際關系模式影響,在中國的社會工作實務中,重血緣和地緣的現狀使專業(yè)關系的建立受阻較大,即使建立起服務關系,也會天然帶有一種親疏遠近的不平衡關系,這一差異的形成與中美的傳統文化發(fā)展過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作為古代中國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影響力最為深遠,而“禮”作為貫穿儒家思想始終的核心思想之一,是統治階級維系其統治地位所需的重要思想。在這里,“禮”代表的不是簡單的字面意思,而是區(qū)別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及相應的禮節(jié)儀式,“禮”的存在正是維持等級制度的規(guī)則體現。中國自古以來被認為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尤其是在封建社會中,君與臣、父與子、妻與夫之間有著明顯的地位差別。歷史發(fā)展到今天,這種尊卑等級的社會結構雖然不復存在,但是這種思想依然影響著當今的人際交往關系,費孝通先生在其社會學著作《鄉(xiāng)土中國》中將這種帶有親疏遠近特點的人際關系格局稱為“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個人以自己為中心結成的社會關系網絡輻射于我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社會行為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深深根植于組織成員的價值觀當中。因此,我國社會工作專業(yè)關系的建立必然存在于這種特殊的社會結構之中,也就是說,在中國這樣的“人情社會”中,人們習慣于以“親疏遠近”行事,不僅給專業(yè)關系的建立帶來阻礙,也使社會工作者在處理專業(yè)社會工作關系時容易產生某種有悖于社會工作平等價值觀的情緒,差別對待偶有發(fā)生。
14世紀到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和18世紀的思想啟蒙對歐洲乃至整個西方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美國的平權思想就在這些文化革命中孕育而生。受文藝復興的影響,一次思想大解放席卷整個歐洲,18世紀的思想啟蒙運動是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反封建的延續(xù),天賦人權和主權在民的思想使當時的整個美國社會形成了反對特權、集權和神權的思潮。這一思潮不僅在當時的社會現實中產生了深遠影響,也伴隨著歷史進程有了新的發(fā)展。這在美國的專業(yè)社會工作倫理守則中也有深刻體現,守則明確規(guī)定:“社工人員對案主不可因種族、膚色、性別、年齡、宗教、國籍、婚姻狀況、政治信仰、精神或身體殘障等個人因素而有差別待遇?!边@一倫理道德責任要求強調了專業(yè)社會工作關系的平等性和非歧視原則。
筆者在這里主要從國家與社會的角度來討論不確定性規(guī)避的影響。不確定性規(guī)避較強的社會崇尚秩序,政府在社會中處于較強勢的地位,各部門分工明確,各負其責,由于力圖克服不確定性,所以政府傾向于增加對公民的控制,以避免出現意外情況。不確定性規(guī)避較弱的社會政府規(guī)模較小,權力也是有限的,社會崇尚自治和自由。中國是一個不確定性規(guī)避較強的國家,人們會盡量去避免模棱兩可的東西,制定更多的正式規(guī)則。相較于中國,美國是一個不確定性規(guī)避較弱的國家,政府的角色較為模糊,人們也更喜歡自由和創(chuàng)新。
中美兩國在不確定性規(guī)避層面上的差異,致使雙方在專業(yè)社會工作價值觀的形成路徑方面大相徑庭。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社會需要促進了專業(yè)社會工作在中國的恢復和發(fā)展。我國歷史進程中雖然存在著關于社會工作核心思想“助人自助”的文化傳統和基礎,但是這些思想文化大多松散難成體系,無法對專業(yè)實踐產生指導作用。與方法論不同,價值觀的產生和發(fā)展受歷史和現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可效仿和復制。從西方專業(yè)社會工作傳入中國并發(fā)展至今已有30余年,這30多年中,我們完全可以從本國的專業(yè)社會工作實務中總結出屬于自己的一套專業(yè)社會工作價值觀。但是目前,我國的專業(yè)社會工作價值觀的發(fā)展路徑有悖于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哲學思路,而是呈現一種自上而下的發(fā)展路徑。我國現有的專業(yè)社會工作價值觀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構建起來的,雖整體上符合當前社會的主流思想但是卻與專業(yè)社會工作實際問題脫節(jié)。
美國專業(yè)社會工作價值觀的形成和發(fā)展與社會工作的形成和發(fā)展密不可分。社會工作價值觀的發(fā)展不僅是社會工作專業(yè)本身發(fā)展和成熟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工作倫理與價值走向專業(yè)化、合法化和社會化的重要體現。最早的社會工作者開始他們的專業(yè)工作時并沒有價值觀指引或相關主題的專業(yè)文獻,社會工作價值觀的演變是一個從一般價值觀向職業(yè)價值觀再向專業(yè)價值觀轉換的過程。美國的社會工作價值觀最初的發(fā)展并非是以專業(yè)價值觀的形式出現,而是以一般倫理普遍關注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倫理學理論的形式出現。在社會工作實務過程中,倫理問題的復雜化也使社會工作者明確地感到了缺乏專業(yè)價值觀的引領的弊病,由此社會工作價值觀才作為對專業(yè)社會工作的指導應運而生,這種自下而上的形成路徑,使社會工作價值觀成為滿足專業(yè)社會工作需求的產品,與專業(yè)社會工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代表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文化思想,個人主義傾向的社會中人們以自我為中心,社會結合度較為松散,人們傾向于關心自己及小家庭;而具有集體主義傾向的社會則注重群體關系,關心大家庭,強調個人對集體的服從。美國是典型的強調個人主義的國家,強調人的自由和成就,對待任何事物都有自我選擇的權利。中國是一個崇尚集體主義的社會,集體主義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核,它也在我國社會主義產生和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更加規(guī)范系統的價值觀體系,在社會中產生直接的規(guī)范作用,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集體主義原則,這也是我國與西方社會工作價值觀差異性的集中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集體主義是調節(jié)個人與集體利益的原則。事實上,集體主義思想根植于我國儒家思想之中,儒家文化一直倡導的“大同社會”也強調個人對社會的責任,人們完善社會道德意識,提升個體人格,完善自己才能實現天下大同。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這種集體主義思想在我國社會工作實踐過程中產生了較為直接的影響,社會工作者在對案主進行介入的同時,也要兼顧社會集體的利益,不能因為案主個人的利益而犧牲集體利益。
筆者在前文提到,美國的思想深受文藝復興和思想啟蒙運動的影響,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思想和教會桎梏的過程中,強調人的權利和人的價值。美國的社會工作也深受這種個人主義思想的影響,在為案主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堅持“人的獨立性”原則,由此個人也就當然成為了社會工作的價值核心。當前中美社會工作主流價值觀的差異與兩國的政治制度也有著極大的關聯性,兩者雖存在差異,但是都以國情為基礎,符合當前本國社會發(fā)展的要求,這并不是社會工作價值觀的沖突,而是專業(yè)社會工作在依據不同國家的國情需求所發(fā)生的價值層面的改變,是專業(yè)社會工作在世界范圍內的新發(fā)展。
從字面意思上我們即可理解霍夫斯泰德所闡述的這一文化維度的含義。男性視角顧名思義,即在處理問題時男性特點更加明顯,剛性明確、規(guī)則嚴格;而女性視角則恰恰相反,柔性謙和是這一視角的特點。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女性文化的社會里,男性與女性角色表現差異性并不明顯,人們會認為在這樣的社會中,男性和女性的表現都較為謙和溫柔。
我們將這一理論上升到整個社會層面,男性視角的社會崇尚野心和成就,處理問題的方式更加剛性,而女性化主義提倡人與人之間的信賴和交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指數來看,中國和美國都是男性視角傾向的國家,但是筆者在這里跳出企業(yè)層面,將這一理論上升到社會層面來討論,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思想讓我國這個典型的男性視角國家在處理問題時更傾向于柔性化。儒家傳統思想強調的“內省”“克己”讓中國人逐漸形成一種內傾的性格,使得個體在為人處世方面女性化傾向較重。
因此,我國的社會工作價值觀在指導實踐的過程中,更倡導建立穩(wěn)固信賴的和諧關系,社會工作者也常常使用更加溫和的方式對案主進行介入,這就使中國的社會工作專業(yè)關系更傾向于一種“專業(yè)關系+工作關系+朋友關系”的模式。與此相反,美國社會工作實務過程中則更傾向于使用剛性的處理方式,亦即“法制化”的規(guī)則手段。這種與案主之間保持平衡而建立的專業(yè)關系,能夠使社會工作者保持“價值中立”的立場,更加公平地對待每一位需要幫助的案主。在這樣的情境下社會工作者不會因為熟人關系或其他特有的私人關系因素對案主的不正當行為甚至是犯法行為進行保密,而是打破保密原則,秉承社會工作專業(yè)方法、價值、理念等依照規(guī)章制度服務于案主。對比之下,我國的社會工作者在處理與案主之間的關系時會傾注更多的情感,這就使得社會工作的實踐過程更容易受到人情的左右。而美國的社會工作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制度較為完善,社會工作者對其承擔的責任和履行的義務有系統清晰的認識,法律與規(guī)則的約束主導整個社會工作實踐過程。
中國的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指數在39個國家中排名第一,是一個典型的長期取向國家。在長期取向的文化中,人們更關注未來,相比于過程,組織成員在行動過程中會更傾向于結果。而短期取向的國家則正相反,其價值觀更傾向于過去和現在,目標結果固然重要,可是通往目標的過程更為重要。這一文化維度在社會工作專業(yè)價值觀中的體現尤為突出。
社會工作的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這一理念也貫穿社會工作實務的整個過程,社會工作重視個人的價值與尊嚴,相信個人改變的潛能。正如布特雷姆在《社會工作本質》一書中所概括的,社會工作的哲學思想主要源自三個假設:一是對人的尊重;二是相信人有獨特的個性;三是堅守人有自我改變、成長和不斷進步的能力。美國的社會工作便帶有這種共識性概念,這是宗教理念、人本主義與人道主義共同組成的道德陳述與價值基礎。專業(yè)社會工作發(fā)端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在專業(yè)社會工作形成與發(fā)展的文化環(huán)境和社會背景中,“助人自助”的價值理念自適應美國社會。但是在中國社會中,西方社會工作專業(yè)價值觀與傳統文化的沖突不可忽視,“助人自助”的理念在社會工作實踐中面臨著落地困難。
對于“助人自助”這一理念,最直接的解釋就是:采取行動幫助別人,最終使受助者能夠自己幫助自己。這其中隱含了的理念就是要實現自助,最需要解決的是如何提高案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在“助人”這一過程中,社會工作者的工作重點應是“賦權增能”,幫助的目的是能力的建設而不是簡單地實現目標結果。但是當前,我國社會工作的重點卻有失偏頗。首先,我國社會多將需要幫助的群體稱為弱勢群體,構建了一種失衡的社會工作服務關系,直接否定了案主的個人能力。其次,社會工作者在制定工作計劃時的落腳點多是案主現實問題的解決,在社會工作實務過程中,多以物質手段解決案主困境,雖暫時解決了案主的困難,但是在服務結束后案主很有可能會再次陷入困境。
關于社會工作價值觀本土化的途徑,總結下來大體上可分為三種觀點:一是認為在中國推進西方先進的社會工作理念與模式,以推動中國內地社會工作的建設與發(fā)展;二是認為可將西方社會工作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進行結合,進而開展社會工作;三是認為應注意弘揚中國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和道德信念,對西方社會工作理念及其價值觀應作調適與改變。這三種觀點各提供了一種社會工作在我國融入發(fā)展的思路和路徑,但這三種觀點均存在不可取之處。第一種全盤西化,忽略了中西方的差異性,嚴重脫離國情;第二種觀點明顯忽略了我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社會工作價值觀的沖突之處,在進行結合過程中難免出現舍本逐末的情況;第三種觀點雖然考慮了差異性的存在,但是該觀點依然是在西方社會工作倫理的基礎上作細枝末節(jié)的修改,無法適應我國的社會現實。
通過對中美社會工作價值觀的比較研究,可以明確得出,要想使社會工作真正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中,必須深刻理解我國的歷史和現狀。社會工作跨越中西方,跨越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跨越文化鴻溝,必然會經歷同本土環(huán)境的相互碰撞和相互影響。不同的文化基礎和社會環(huán)境使社會工作實務面臨的問題也千差萬別,因此,專業(yè)社會工作價值觀是不能夠隨意套用的,國情才是社會工作價值觀構建的出發(fā)點?!氨就粱笔且粋€內化的過程,是為了使“舶來品”融入本國文化并適應本國發(fā)展的要求而進行的重構活動。我們應從國情出發(fā),建立一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中心的體系來重構專業(yè)社會工作價值觀和理念。
中國的傳統文化歷經千年,雖在新的時代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但是中國社會的人情社會、行政體制以及家庭本位思想對于專業(yè)社會工作在我國的發(fā)展進程依然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差序格局”這種傳統的人際交往模式下,我國專業(yè)社會工作關系的建立易受情感左右,形成雙重或多重關系,這樣的關系有悖于社會工作價值中立的原則。但是在我國社會中,有些時候,如果過分矯正這種雙重或多重關系反而會削弱服務成效。合理范圍內的雙重或多重關系并不全是有害的,如果善加利用,它可能成為建立專業(yè)關系開展社會工作的有效契機。在社會工作實踐過程中,產生多重關系在中國差序格局的文化傳統下往往是難以避免的,解決問題的關鍵不是努力將其抹殺,而是應該端正態(tài)度加強對多重關系所帶來的倫理風險的評估和管理,利用合理范圍內的雙重和多重關系。人情社會中,社會工作者在為案主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難免面臨多重關系的困擾;現有資源的限制,也使得社會工作者不得不借助人情關系。因此,與其糾結如何避免雙重關系的產生,不如接受雙重關系,并在此關系的輔助下強化專業(yè)關系的效用。
我國專業(yè)社會工作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政府的力量,這就容易產生專業(yè)社會工作定位模糊的問題。不可否認,政府在促進社會工作的發(fā)展方面起到積極作用,這種政府主導的單一模式無形中給社會工作貼上了一些不符合其價倫理值要求的標簽,使社會工作變成了一種回復政治訴求的專業(yè)。社會工作不等同于社會治理,雖然它的產生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但是在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中,政府與社會工作的定位應該是完全不同的。由于在初期階段我國缺少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土壤,專業(yè)化的工作團隊極其缺乏,實際發(fā)展中的最大推動力量還是政府。目前,我國的專業(yè)社會工作的發(fā)展已取得一定成果,這就要求整個社會必須重新審視政府在專業(yè)社會工作發(fā)展進程中的角色,明確政府與社會工作的界限,使兩者各司其職是社會工作實踐的一個思路。
翻開我國目前的社會工作倫理守則,不難發(fā)現,我國的倫理守則雖符合我國當前的社會主流價值觀,但是內容空洞籠統,易在社會工作者進行實際操作過程中產生隨意解釋的情形??梢哉f,中國目前并沒有一部相對規(guī)范完整的倫理守則,“拿來主義”注定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削足適履”也不是萬全之策,價值觀不能復制,倫理守則不能抄襲。由此,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工作倫理守則乃是當務之急,規(guī)范化的制度體系也對社會工作專業(yè)關系的建立具有指導性的意義。除此之外,我國的社會工作相關法律法規(guī)也存在空白,政策的完善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我國社會工作的法律體系,填補立法空白。
我國的社會工作正處于發(fā)展階段,不論是倫理價值還是工作模式和理念都存在諸多不足,況且我國也正處于改革攻堅的深水期,國情的轉變也使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這一切都對我國專業(yè)社會工作價值觀的構建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筆者認為,“立足國情—發(fā)現問題—構建價值觀—指導實踐—解決問題”是當前我國社會工作實踐的可行思路。要使社會工作能夠真正做到服務社會、造福人民,必須在深刻認清國情的基礎上,結合專業(yè)社會工作發(fā)展現狀,構建屬于中國自己的專業(yè)社會工作價值觀,進而改進社會工作的服務理念和方法,使我國的社會工作真正服務社會,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