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南竹
(鶴山市人民醫(yī)院 康復科,廣東 江門 5 2 9 7 0 0)
頸椎病為骨科多見癥,近幾年發(fā)生率不斷升高,臨床治療頸椎病患者時,多以西醫(yī)方案進行,但是難以根治,療效也還有提升空間[1]。祖國醫(yī)學將頸椎病歸于痹癥,認為由氣血虛弱以及肝腎不足引起,在感受外邪以及扭挫損傷等因素影響下,導致肝腎虧虛,氣血無法上榮,引起引起頸椎病[2-3]。近年來,本院以整體康復療法對頸椎病患者進行治療,為分析效果,隨機抽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300例頸椎病患者作對象展開分組觀察,現回顧性分析如下。
隨機抽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300例頸椎病患者作對象,依據治療方式差異分作2組,各150例,對照組性別:80例男性與70例女性;年齡:26-76歲,中位值(45.31±3.22)歲;病程:4個月至7年,中位值(3.55±0.89)年。觀察組性別:85例男性與65例女性;年齡:27-74歲,中位值(46.77±3.17)歲;病程:5個月至8年,中位值(3.57±0.93)年。本院醫(yī)學倫理會已批準此次研究,且對比2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病程等資料發(fā)現差異無顯著性(P>0.05),可對比。
對照組患者中展開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即給予患者口服3片仙靈骨葆膠囊(貴州同濟堂制藥,Z20025337)+1片鹽酸乙哌立松片(青島國海生物制藥,H20010657),仙靈骨葆膠囊2次/d,鹽酸乙哌立松片3次/d,連續(xù)用藥5d-7d。此外,給予患者外貼通絡祛痛膏(河南羚銳制藥,Z20000065),1貼/次,1次/d。于此基礎,觀察組展開整體康復治療:①中醫(yī)推拿。定位患者患側頸肩以及上肢后,予以推拿按摩,同時按揉患者斜方肌組織以及肩胛肌組織,推拿時,以拇指對患者胸鎖乳突肌組織進行輕柔按摩,并予以脊柱小關節(jié)復位手法推拿,20min/次,1次/d。②針灸。定位患者上肢的手三里穴、天宗穴、肩貞穴以及曲池穴,同時選擇下肢的三陰交穴、風市穴以及昆侖穴,以平補平瀉法對其進行針灸,并且留針20min。③牽引療法。指導患者維持頸椎坐位,予以牽引治療,20min/次,1次/d,牽引重量遵循由少至多原則。④物理療法。定位患處,正確連接中頻治療儀的電極后,根據患者病情狀況以及耐受情況選擇電流強度,給予患者中頻治療,20min/次,1次/d。⑤中藥封包。以活血化瘀通絡的中藥粉置入藥包,通電加熱后,指導患者維持舒適體位后,以藥包對其患處進行熱敷,20min/次,1次/d。本次患者均進行5-7d治療。
顯效:治療后,患者頸部相關癥狀以及體征都已經完全消失,不僅頸部的肌力水平完全恢復,而且頸部功能、肢體功能也已經恢復,達到正常生活狀態(tài);好轉:治療后,患者頸部相關癥狀以及體征都已經有所改善,不僅頸部的肌力水平明顯恢復,而且頸部功能、肢體功能也有所好轉;無效:治療后,患者頸部相關癥狀以及體征始終存在,頸部的肌力水平、頸部功能、肢體功能均無改善甚至病情加重[4]。有效率=顯效率+好轉率。
①臨床療效。治療后,對2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和評估。②預后水平。治療前、治療后90d、治療后180d及治療后270d時,分別對2組頸椎功能狀況進行評分,分數及頸椎功能之間呈正比關系[5]。
本研究數據統計均通過SPSS 20.0軟件進行,[n(%)]表示計數資料,展開χ2檢驗;(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結果(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展開不同治療后,觀察組有效率96.00%,而對照組是80.00%(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展開不同治療前,2組頸椎病患者的頸椎功能評分對比無顯著性(P>0.05),而展開不同治療后90d、180d及270d時,觀察組頸椎功能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預后水平對比(,分)
表2 2組患者預后水平對比(,分)
images/BZ_113_177_2871_1200_2925.png對照組(n=150) 4.90±1.55 12.11±2.16 8.33±1.60 5.90±2.11觀察組(n=150) 4.91±1.49 16.90±2.78 16.11±3.33 15.05±2.41
頸椎病為發(fā)生于人體頸椎系統的常見病癥,即頸椎組織出現退行性改變,具體表現為頸椎間盤脫出、頸椎骨關節(jié)炎、頸神經根綜合征以及增生性頸椎炎等,患病后,通常會有麻木以及疼痛等癥狀出現,一部分患者還會有眼花以及頭暈等情況發(fā)生,直接影響其正常生活[6-7]。
整體康復治療療法強調融合多種康復治療措施,現已在頸椎病患者中得到應用,其中中醫(yī)推拿療法的實施,對于患者患處血液循環(huán)起著改善作用,可使其局部肌肉組織的水腫程度緩解;針灸療法可使患者頸椎肌肉組織的痙攣程度改善,在消炎止痛的基礎上,緩解水腫對于其神經組織的壓迫感;牽引療法對于患者病變頸椎關節(jié)組織起著糾正作用,使其頸部肌肉組織痙攣程度進一步緩解,有助于血流量的增加,改善頸椎盤附近組織壓力,促進頸椎功能康復;物理療法對于局部血管擴張起著促進作用,通過增加血液流通量,增強細胞膜組織的通透性,促使受損部位肌肉組織、器官功能的及時恢復;中藥封包可發(fā)揮磁場以及遠紅外線的共同作用,將水腫現象與無菌性炎癥及時消除,并將中藥里的活性物質轉化成為離子狀態(tài),經由患者皮膚組織作用于其患處,通過集中用藥,改善無氧代謝功能,可提升療效[8-10]。多種康復治療措施配合進行,標本兼治,不僅可能提升患者療效,還能促使其預后水平改善,從而提升頸椎功能恢復質量。本次于2組頸椎病患者中分別展開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整體康復治療后,觀察組有效率96.00%,比對照組的80.00%更高(P<0.05),同時治療后90d、治療后180d及治療后270d時,觀察組頸椎功能評分都比對照組高(P<0.05),表明觀察組患者療效及預后均優(yōu)于對照組,與張興林[11]等研究結果:觀察組有效率92.17%,對照組82.60%;觀察組頸椎功能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有一致性。
綜上所述,于頸椎病患者中展開整體康復治療可提升其療效,并促使患者預后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