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累,原名張東,1973年4月生于山東淄博。參加27屆“青春詩會”。出版詩集《紙上的安靜》《在人間》等。
我的詩歌
當遺忘像鏡子,反射出
萬物曲折的原貌。
當一條河,像鞭子
狠狠甩在大地的心臟之上。
我聽見蟋蟀呼吸著世界,
我看見烏鴉銜走整個秋天。
當意象像一堵墻,
而詞語,傾向于蝸牛的國度。
當我開始理解那些
就義者的初衷,
我也開始理解黃河留在
天空中的背影。
那么,借用形式主義者最擅長的
隱喻:我不過想借助清晨
露珠上些許的微光,
來參悟這個時代的意義。
它在于:無條件的救贖。
鄉(xiāng)愁
長久以來,我最珍貴的
愿望是靈魂的安靜。
世事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跡
越深,那種愿望
就越強烈。
眾人沉淪于語法與技術(shù)上的
鄉(xiāng)愁。
我沉淪于清晨草葉上
露水的悲傷,
為了保護鄉(xiāng)愁的潔凈與孤傲。
陳述
我們絕望,并非
生無可戀,而在于拒絕
和解。
當巨大的北方
向天空坦陳偉大
而驕傲的寂靜。
我說的有所為
單指流水。它將一個
秋的國度秘密撫平。
我說的有所不為
還是流水。它將靈魂
一分為二:
一半交給短暫、偶然的生活,
一半擔負起永恒、必然的
真理。
大堤
大堤上依次坐著
戴耳機的學生,
膽怯的挖沙工,
郁悶的家庭主婦
和患妄想癥的詩人。
再往東走,大堤將越來
越高。
河面將越來越寬。
一個正常的空間主要由
上面四個人組成。
剩下的,是萬物的蒼茫。
中午
午間淺夢。
我亦看見自己的稚相,
在一場源自故鄉(xiāng)的
雪中,或匍匐,
或佇立。
但我夢見的明明是春天,
燕子清晰,已落
檐下。
醒來,恍惚,
桌間的茶水已涼。
我深知自己并不具備相反的能力,
在真理的表面
凌波微步。
我只是深信文心可雕龍,
不去傷神又一個
中午消逝時的恐懼。
傍晚
傍晚的黃河大堤
空寂而簡潔,
像一條綢帶伸進暮秋的
霧靄中。
空氣中有神秘的物質(zhì)
在墜落。
這信仰的萬有引力,
哪一些是我們必須承受的?
流星,還是流星的隱喻?
那被我們泯滅的,
是否就是詩歌的羞恥?
有一次在夢中,
夢見河水倒流,
宛如西西弗斯推動的巨石。
這些年,我一直尋找
被遮蔽的事物,
為此我情愿踏進迷途。
暮晚
暮晚,風突然大起來。
河心洲上的楊樹林
發(fā)出沉沉的哀鳴。
枝條纏著枝條,樹葉
卷著樹葉。
仿佛當年子路攙著
孔丘,走在魯國
連綿的土路上。
那風中翻揚的衣裾,
如果不是在提示現(xiàn)代人
習以為常的遺忘慣性,
就是在悲悼
樹根底部日益加深的幽暗。
詩觀:我寫詩,只有一個單純的目的,只想喚起人們心中的“道”與“愛”。因為詩歌,我能夠擺脫固執(zhí)的世俗塵囂而得到心靈的長久的安詳。因為詩歌,我能夠更長久的、更清晰的感受到、觸摸到神秘的靈魂之光。唯有詩能讓我從歷史空間、道德層面來重新思考和理解現(xiàn)世凝重的由來和歸往。
詩歌首先要干凈、安靜,其次要表達出內(nèi)心的愛與罪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