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強 王宇欣
摘 要:中藥化學認為,中藥之所以能治病,是因為其所含的活性(化學)成分。除醫(yī)師辨證用藥精當外,還有對優(yōu)質中藥的炮制、煎煮、服用等方面的處理因素。其中對中藥飲片的水提處理——煎煮,則是重中之重的因素。中醫(yī)中藥是祖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隨著近幾年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更多的中藥湯劑都是由藥店或醫(yī)院使用煎煮機煎煮并采真空包裝,滿足便于攜帶、服用方便等要求。
關鍵詞:煎藥機 中藥湯劑 煎煮質量
前 言
煎藥標準是指湯劑是否煎好的判定標準,標準主要從定性的角度作了規(guī)定:煎液有原處方各味中藥的特點氣味,無糊化,無焦化及其他霉變異味;殘渣無硬心,無糊化,無焦化,擠出的殘液量不超出殘渣總量的20% ( 也就是說藥渣應進行擠壓處理)。眾所周知,中藥湯劑質量的好與壞,會直接影響臨床療效。在影響湯劑質量的眾多因素中,除飲片質量外,湯劑煎煮過程中所使用的器具、水、熱源以及加水量、火候、時間、煎煮次數煎出量、特殊處理等因素與中藥湯劑的質量也有著很大的關系。因此探討影響湯劑煎煮質量的相關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今大部分醫(yī)療機構和藥店己采用中藥煎藥機煎煮中藥湯劑對于煎藥機煎煮的中藥質量,存在許多的影響因素,中藥煎煮機煎煮中藥湯劑必須注意多種因素,只有在實際工作中注重并按其特點進行煎煮,才能保證湯劑療效。正確的制備工藝、方法是湯劑質量的必要保證。從用水、煎煮火候、煎煮時間和次數及特殊藥糊的處理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嚴格把關,以避免煎煮、提取過程對藥液中化學(有效)成分的質和量產生不利的影響??偨Y出幾個質量控制要點,以下為詳細介紹。
一、充分浸泡
由于煎藥機煎煮中藥的時間有限,一般只有40到 60 min。因為中藥飲片,大多為植物干燥品,細胞壁及導管皺縮,細胞液干涸,有效成分以結晶、無定型沉淀存在于細胞內,進行漫泡可以使水分緩慢滲入藥材組織內部,使細胞膨脹或脹破,造成良好的溶出環(huán)境,所以,煎煮前進行浸泡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后能恢復其天然狀態(tài),煎藥時有效成分易于浸出。如果不經過浸泡,在煎藥機里僅使藥材吸水軟化的過程就需花去至少15 到20 min,這樣藥材在煎藥機內有效的煎煮時間會大大縮短,影響有效成分溶出,進而影響到煎煮的質量。實驗研究也表明,茵陳蒿湯經水浸泡60分鐘,白頭翁湯煎煮前浸泡20分鐘,其煎出率會明顯提高。還有一些中藥,如石解,必須經過長時間的水解才能使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從而發(fā)揮療效。因此,一般中藥材均需浸泡一段時間,才能縮短煎藥時間并充分發(fā)揮其療效。
值得強調的是千萬不能用沸水浸泡或不經浸泡而直接煎煮飲片,因為中藥飲片表層的淀粉、蛋白質等成分會因突然受熱而糊化或凝固,尤其是蛋白質在細胞壁上會形成一層不可逆的變性層,阻礙了水分的滲入,妨礙淀粉、蛋白質本身的浸出,也阻礙中藥材內部可溶性成分(有效成分)浸出。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中藥雖然有袋泡劑(多為顆?;蚍勰┯梅兴疀_泡,這與中藥飲片煎煮是不同的,不能混淆。
二、控制加水量
煎藥時加水量是非常重要的。加水量的多少不僅會直接影響到湯劑的質量—有效成分的煎出率,而且與病人的服用量也有關。加水少了,會造成藥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得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藥液多,病人服藥時很不方便?;蛘呒逅帟r間長,使藥物的成分破壞或散失。
中藥湯劑的煎煮,一般多用水作為溶媒,主要用飲用水:如自來水、井水、泉水等,但有時醫(yī)師依據病情需要而指定特殊用水,也有其他類的溶媒,如醋、酒、蜜等。湯劑治病的效果,除與辨證準確與否、處方是否恰當有關之外,還與藥物的煎煮方法密切相關。其中,煎藥用水以及其他溶媒的選擇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在確定煎藥的加水量時,應考慮藥物的重量體積、質地、吸水能力、功能主治等因素。中藥材因其質地有松泡、堅實油潤、干枯等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別也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飲片重)。重量相同的藥物,質地疏松其體積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質地堅實其體積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葉、全草類藥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礦物類、貝殼類藥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方劑依功能療效分為解表劑、一般劑(如理血、理氣、祛風濕)、滋補劑三類。解表劑中的藥物,其質地一般比較輕薄,煎煮的時間要求短,所以加水量應相對少;滋補劑中的藥物多質地滋潤,并且藥味多,體積大,而且煎煮的時間要求長,故加水量應相對多些。
確定湯劑加水量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是經驗估量法:按照傳統的加水方法,是將藥物放入鍋內,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過藥物表面3~5cm,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可酌減(如超過藥物表面3cm為準)。這種加水方法,簡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第二種是公式計量加水法,目前有三種公式,現介紹如下:
(1)中國中醫(yī)研究院提出的加水公式為:第一煎水量(ml)=3.2×藥物重量(g)+150ml+服用量(ml);第二煎水量(ml)=服用量(ml)+200ml。
(2)頭煎加水量=藥品總重量×3+煎煮時間×10+服用量;二煎加水量=煎煮時間×10+服用量。
(3)Q=W×K+R+T×V或加水量=煎液得量+方藥吸水總量+蒸發(fā)量。
式中:
Q=加水量
W=原藥量
K=吸水率[(藥渣重-原藥量)÷原藥量]
R=煎液得量
T=煎藥加熱時間
V=單位時間水分蒸發(fā)量:(水量-煮沸一定時間后水量)÷煮沸一定時間
公式(3)就是想通過固定的煎液得量來控制加水量,這樣不僅保證了有效成分的浸出,又能使不同批次的同一品種藥質量趨于一致。
三、煎煮時間及次數
煎藥的時間的長短,與加水量的多少,火力的大小,煎藥的次數,中藥質地和吸水能力以及中藥的治療特點有關。一般所說的煎煮時間應從煮沸后算起。一般來說,凡質地堅硬、氣味難出的藥物,煎煮的時間宜長;質地軟松、氣味易出的藥物煎煮時間則宜短。第一煎(頭煎)的煎煮時間較長,第二煎(次煎)的煎煮時間較短。一般煮沸后再煎30分鐘左右即可。應根據方藥的功能特點,選擇不同的煎煮時間。
機器的煎煮時間一定要保證,一般的藥材至少要有40 min的煎煮時間。如果煎煮貼數超過常規(guī)的7貼,則應適當增加煎藥的時間,如14貼藥應保證60 min左右的煎煮時間。藥材中若有需先煎的藥材,或有一定毒性的藥材,則也要相應延長煎藥時間。
一般認為中藥湯劑煎煮兩次為宜,并以再次煎煮比上一次煎煮時間較長為佳。煎藥的實質就是中藥飲片中化學(有效)成分溶出的過程。
四、結束語
中藥煎藥機在中藥煎煮的過程中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優(yōu)點:①首先,由于密閉煎煮,使芳香類藥物得以充分保留,解決了“后下”的問題。②煎煮和包裝過程為全封閉過程,保證了藥液的無菌衛(wèi)生。③煎藥機及包裝機全過程均為自動化過程,只需設定好溫度、壓力和時間,一人可管數機,提高了勞動生產率。④由于壓力的存在,使中藥材中有效成分更易煎出。⑤因為密閉煎煮,水蒸氣的減少,大大改善了工作環(huán)境,使工作人員從高溫、高濕環(huán)境中解脫出來。雖然煎藥機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不過專家仍支持對煎藥機制備工藝的積極探索。目前很多醫(yī)院、藥店、診所的便民服務已離不開這個小小的煎藥機了。
參考文獻
[1] 覃剛平.影響中藥煎劑質量的相關因素探析[J].中國藥業(yè).
[2] 程京艷.中藥湯劑的服法與療效[J].中國藥業(yè).
[3] 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S].2015版.中藥飲片卷.
[4] 李睿.翟華強基于煎藥機參數分析的中藥煎煮規(guī)范化思考[J].山東中醫(yī)雜志.